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
作者: 曾光 武文星
[摘 要] 在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发挥党史育人功能优势,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正当其时,确有必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一主渠道,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提高党史育人成效。面对网络文化、社会环境、教育方式等对党史学习的影响,在“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引领下,找准党史融入专业课程的切入点,然后展开课程学情分析,完善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将专业课程中“隐性”的思政元素“显性”化,以开辟党史学习新课堂,塑造党史学习新青年,引领党史学习新风尚。
[关 键 词] 党史学习;课程思政;党史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64-03
一、引言
2021年2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台,肩负培育“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将全面有力促进“大国工匠”的培育,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党史学习教育十分重要。而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培育人才的主渠道,挖掘除思想政治理论外其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党史思政元素,发挥这些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党史育人的功能,将会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效用产生重要影响。在建党百年之际,充分利用党史学习教育的机会,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切实提高党史学习教育中党史精华“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
(一)糟粕文化对成长中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冲击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象是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大多是Z时代的“00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多得到家庭、社会的良好保护,使正值青春的他们“三观”暂未完全形成,仍处于“懵懂”的状态,对于外界充满好奇,但又缺乏鉴别好坏的能力。而互联网时代下资讯大爆炸,使他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其中不乏夹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腐朽等糟粕文化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极易造成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混乱和偏差,增加了偏离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因此,针对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党史学习教育有其迫切性,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发挥党的成功经验、党员的英雄事迹及高尚精神等的正向激励与育人功能优势,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站位意识、思想道德培育等多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二)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党史认知的深度
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富民强、社会和谐,未曾有过父辈们的历史经验,这使他们对党史的认知相较父辈们显得不够深刻。根据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认为关于党史的学习只对进入体制内工作才有意义,且有近10%的学生没有掌握党史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此外,超过53%的学生入党动机仅仅停留在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层面。互联网时代下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使学生主动学习党史的兴趣大打折扣,在思政课堂上出现“低头族”“手机族”等现象。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也进一步说明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性。
(三)传统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与新时代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基本是集中在思政类课程中,理论性较强,教学方式与内容均较为枯燥,对当前喜好互联网、小视频、短消息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显然很难全身心投入党史学习中。丰富多彩的党组织生活一般面向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少数群体,辐射范围有限。党史学习教育有其一定的严肃性,这在思政课程中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如何挖掘除思政课外其他通识课、专业课中的党史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发挥这些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党史育人的功能,正是需要我们思考与探索的内容。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
(一)党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开辟党史学习新课堂
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入,对立德树人、育人成才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为除思政课程外的其他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做出过重要指示,这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在多年探索之后,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当前正值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时刻,在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百年党史中凝聚的价值观念、实干担当、思想理念、四个自信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为青年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开辟新的天地、新的课堂,是当下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
(二)党史融进青年学生头脑,塑造党史学习新青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国工匠”的未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让这股力量在思想和行动上紧密跟随党中央的领导,知史爱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专业课程的党史育人元素的融入,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向育人功能,多方位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融入课堂、融进课程、内化于学生头脑,让学生在党史的成功经验、典型事迹、高尚精神中,受到启发,坚定信仰,汲取前行的力量,塑造新时代满满正能量的新青年。
(三)党史融合丰富展现形式,引领党史学习新风尚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展现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打破传统的教师传授法,充分利用视频、动画、互动等载体,创新教学方式,灵活展现专业课程中的党史育人元素,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党史学习的新风尚。
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探索
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专业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又一个关键点。在建党100周年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中的指示精神,聚焦党中央“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学院的特色,以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核心课“城轨专用通信设备维护”为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与党史教育相关联的思政元素,创新党史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善用网络信息平台,丰富党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展现形式,并依此提供一套完整的可实施路径,形成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一)找准党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切入点,旗帜鲜明地展示“隐性”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育人于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根据党史中蕴含的丰富育人内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背后与之相关联的“隐性”思政元素,旗帜鲜明地将专业内容与党史育人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首要内容。“城轨专用通信设备维护”课程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涉及有线、无线、电话、广播、监控等方向的通信子系统维护内容,其中饱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本实践以课程章节为主线,深入挖掘其中与党史中的宝贵精神互融互通的思政元素,以其中的轨道发展历程、通信设备供应商、故障处理、UPS电源、规章制度等专业内容为切入点,融入与党的发展历程、党的工作作风、党的优良品质等相关联的思政内容,切实做到两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例如,从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映射同时期党的发展历程,融入四个自信与爱党爱国等内容;从通信设备厂商中兴通讯等公司,延伸至国外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封锁与打压,映射党发展初期突破层层困难最终获得胜利,融入爱国、自强和民族自信内容;从TETRA系统的三种工作方式(全双工、半双工、单工),延伸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映射党的外交史,融入情商管理与团结友爱等内容。
(二)根据学情完善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课程思政
Z时代的“00后”青年学生,对于传统生硬的思政内容宣贯存在一定的吸收不足等问题,基于本校学情实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聚焦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内容的不同党史元素融入,创新展开教学设计,在培育专业技能的同时锦上添花式地融入党史元素,灵活实行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翻转课堂为辅的教学模式,完善包含思政元素的线上教学资源及案例库,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启迪学生思考人生,并在期间注重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考核与过程评价。例如,围绕“关键传输设备认知”知识点,在课前,新增“了解城轨有线传输设备生产厂家背景”预习题,引导学生与当前时事热点产生联系。引导学生与学习生活融合,展开深入思考,培育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刻苦学习,为国建功的情怀,从而达到此知识点的思政育人目标。
(三)着力提升教师自我修养与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在课程思政层面,专业课教师没有受过如思政课教师般的专业训练,如何保证课程思政的课堂与思政课程的课堂不重复、不教条?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思想认识、知识储备、教学设计等各方面均有所提升。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教师本人首先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崇高的政治觉悟,切实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并恪守职业职责;其次作为传道授业的主体,必须充分学习专业知识,熟透专业知识才能更好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也才能更好地将思政与专业融合;最后,教师本人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跟随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开眼看世界,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等的需求有所了解,根据需求更新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保证课程思政内容与形式的鲜活,以更好地让充满正能量的思政内容在学生脑海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客户端.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
[2]人民日报评论员.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EB/OL].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2/01-17/9654087.shtml.
[3]田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39-44.
[4]刘雅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思考[J].才智,2021(2):10-12.
[5]李娜.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工作的思考[J].党史博采,2018(5):58-59.
[6]潘乐,雷冬玉,金鹿,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8(17):175-176.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