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E理念下“专业+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黄院芳 宁善平 武文星 赵晨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模式,以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结合专业特色、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实施路径和实施手段等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为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 键 词] 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协同育人;OBE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70-03
OBE教育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它是一种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建设课程体系的创新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电工电子技术”作为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等理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侧重点应与其他类型课程有所不同,同时需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本文以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两个相近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提出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思政”协同育人路径实施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的思政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仍存在,严重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实施主体为专职思政教师,思政教育实施范围仅限于思政类课程;部分高校重视校内、课中和显性思政教育,忽视校外、课外和隐性思政教育;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手段单一,或为思政而思政,效果甚微;大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由任课教师自主划定,课程之间的思政教育重叠或出现空白,不利于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大部分教师未结合专业特色、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研究,确定课程思政侧重点,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为实现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实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必须结合专业特色、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课程标准,深入研究与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实施路径和实施手段等,形成基于OBE理论的“专业+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专业+思政”协同育人目标
交通运输行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富且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高度的法律法规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具备工匠精神和工程精神,对我国交通运输装备发展具备民族自信心和创新精神等。
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人才需掌握轨道交通供变电、机电专业知识,熟悉相关设备操作使用、故障处理、安装调试及维护等专业技能,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变电检修员、低压配电检修员、接触网检修员等岗位工作;学生应树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情怀,能遵守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和安全规程,具备大国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具备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三、“专业+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教学活动要实现全过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复合型人才为成果导向设计教学活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育人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熟悉常用的有源元件和无源元件的特性,掌握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变压器的原理、基本结构和参数计算等,了解室内照明电路的相关要求,熟悉安全用电常识等。
(二)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活动,学生能熟练使用电工工具测量常用电工电子元件和电路的参数,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和处理;能识读交直流和照明电路图,按图安装电子元件及配件;能按一定的工艺标准进行电路接线,并进行电路维护和检修;掌握室内照明电路元件的选用、安装及线路调试等;能按要求进行资料存储及工器具整理等。
(三)素质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具备工匠精神和工程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遵守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和安全规程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和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思政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而思政教育要围绕专业特色、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目标地实施思政教育,即以成果目标为导向进行三全育人教学活动。“电工电子技术”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如文末表1所示。
四、“专业+思政”协同育人实施手段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较多,如重教法轻学法、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扩展课堂教学时空,将教学活动从课中延伸至课外,又能创新各种教法和学法。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中分为课程导引、知识讲解、重点解析、实操演练、拓展提高和总结评价六步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见图1)。
网络教学平台可储存各种教学资源(含PPT课件、思政微课和授课视频等)、网络视频资源(含科学家事例、网络思政微课等)、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安全规程、职业标准、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供学生课后反复学习,切实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另外,网络教学平台的抢答、选人、分组活动、评分等功能,能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操作主要以课内的电工实验和电工技术实训为主。理论是实践的知识基础,实践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较好地实施思政教育,提升各项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电工实验或电工实训一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过程团队需合理分工、讨论、配合和相互提醒等。技能的评价指标可为操作规范性、电路检修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等,素质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为纪律、遵守管理规定、团队协作、文明操作、安全用电和整理元器件等。
(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动画、虚拟仿真等软件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可利用“电工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可使用该软件进行电路布线设计与模拟运行,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进行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等。
(四)学生技能竞赛
以赛促学。通过各类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综合能力。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相关的学生技能竞赛主要有校级“电工知识竞赛”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
通过“电工知识竞赛”“电工技能比赛”和“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等学生技能竞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种学生技能竞赛,以提升学习效果和成就感,同时检验和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学生技能竞赛理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操作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技能和素质能力,如电路故障检修技能,团结协作能力、安全意识和存储工具的能力等。校级学生技能竞赛适合全体学生参与,能大范围检验和评价“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效果。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对教学成果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次大检阅。选拔优秀学生团队参与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促使学生主动努力提升技能,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增加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它与专业学科设置同样需要进行合理且科学的系统设计,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伟大目标和教育改革;只有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成果导向为目标,有方向地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时代和行业对人才提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常青.新中国航空工业会计教育发展的历史考证:课程设置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2]姚志树.电工电子工艺实习的教学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
[3]刘艳松.电工基础课程的探索[J].电子制作,2013(7).
[4]别凤兰.高职教育“一专多能”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家庭电气线路安装与调试》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与财富,2020(12).
[5]魏少婷,王晖云.高职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0(2).
[6]孙伟.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J].职业,2020(2).
[7]黄兴乾.以赛导学,提升实践技能水平[J].科学咨询,2017(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