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作者: 李国强
[摘 要]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从技术缘起规律以及“技术”内化成学生“技能”的规律出发,根据技术本身的特征、职业教育特征、学生成长特征、社会需求特征及职业岗位要求等,构建“技术差序”育人体系,即包括时间差序、目标差序、内容差序、机制差序、评价差序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75-0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技术和技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技术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知识,而技能则是一种将技术知识内化于人的主观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概念不断延伸,“技术”不仅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知识,还可指“人化”后的“技能”。譬如:“老王开飞机很有技术。”“老李讲话很有技术。”这里的“技术”其实指的是“技能”。由此可见,在与人相关的活动中,“技术”是起点,同时随着外延的延伸,“技术”也具有“人化”后的“精神、价值”方面的内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从技术缘起规律出发,根据技术本身的特征、职业教育特征、学生成长特征、社会需求特征及职业岗位要求等,构建“技术差序”育人体系。“技术差序”育人体系中的“技术”,是指育人的主要载体是“技术”,即“真实的技术项目”,在运用“技术项目”来育人的活动中,不仅有传统意义上育“技”的内涵,还有蕴“德”的内涵。也就是通过不同难易程度“技术项目”的逐层实施,让高职各阶段人才培养工作按照技术本身的特征和顺序性,兼顾社会需求及其他影响因素,构成有利于学生掌握德技的“差序格局”,不越位、不缺位,使学生在各阶段能循序渐进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一、技术差序的“差”
“技术”本身是有难易差别的,其承载技术的载体(技术项目)也是有难易差别的。同时在内化成人的经验、知识、技艺的过程中,“技术”也会呈现个体的差别性。“技术”的这种差别,必然带来差异化和层级化的秩序等级,也即顺序阶段或逻辑阶段。具体来说,技术本身以及掌握技术(“人化”技术)的过程存在时间“差”、目标“差”、内容“差”、机制“差”、评价“差”等类型。同时,以上几种类型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共同构成“技术差序”人才培养体系。
(一)时间“差”
时间“差”,即学生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呈现诸如大一、大二、大三等阶段性特征。大一、大二、大三时间“差”的划分是根据当前专科类高职教育的学制来划分的,譬如大一学生属于“新手”,大二学生属于“熟手”,大三学生属于“能手”。随着职业教育内涵的提升以及学制的延长,时间“差”应不断更新。
(二)目标“差”
目标“差”与时间“差”是一脉相承的。根据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不同成长特征以及技术本来的难易特征,主要对育人目标进行“差”的分类,即“认同感+X”“责任感+Y”“自豪感+Z”,这里的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直接对应职业技术岗位的“德”方面目标,即首先是对职业岗位的认同,再意识到有责任做好这一岗位,再到自豪于从事这一职业岗位,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这里的“X”“Y”“Z”是除思想升华方面的其他德、智、体、美、劳方面的目标。或者这种“认同感+X”“责任感+Y”“自豪感+Z”的目标也可以概括为“新手”—“熟手”—“能手”人才的不断递进目标。
(三)内容“差”
关于技术差序的内容“差”,是建立在时间“差”和目标“差”的基础上,从技术本身及其载体的难易程度来划分的,可分为通识技术(载体:技术宣教类项目)、专识技术(载体:技术服务类项目)、特识技术(载体:技术革新类项目)。
1.通识技术
通识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思政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养、劳动安全以及基本的职业素养等,也即有关德、智、体、美、劳最基本的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通识技术的载体为技术宣教类项目,譬如:生态环境类宣教项目以环境纪念日、无车日、地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为切入点,紧扣当前环保宣传主题,形成宣传合力,让人们在环境宣传氛围中受到感染,并自发地参与有关的环保宣教实践。这会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将要从事的岗位,并在接受宣教和参与宣教的活动中提升通识素养。
2.专识技术
专识技术是指跟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直接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包括技术原理、技术规范、技术方案、工艺流程、操作规则、技艺诀窍等。在职业教育领域,专识技术的载体主要为技术服务类项目,譬如:生态环境类技术服务项目主要是以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为服务对象的技术项目,主要有土壤污染源普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
3.特识技术
特识技术是指创新产品、改善工艺流程以及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效率与效益的创新性技术。特识技术的主要载体为技术革新类项目,譬如:技术推广、专利研发、技术标准编制等创新性项目,以使学生实现迁移创新、叠加创新、集成创新。
(四)机制“差”
机制“差”,即促使学生“差序化”掌握技术的运行方式、手段、过程等,是建立在时间“差”、目标“差”、内容“差”的基础上,运用“差序化”方式及手段使学生在各阶段学习不同内容的技术,以完成不同阶段的目标。对应各阶段学生成长规律及技术自身特征,机制“差”可分为动力机制、能力机制、活力机制。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即激发学生掌握技术的动力来源或发展动力的根源的机制,这是学习活动或育人机制的最初阶段,任何学习活动或育人活动都需要从激发动力开始。
2.能力机制
能力机制,即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的机制,这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后,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掌握专业能力的过程。
3.活力机制
活力机制,即促使学生掌握创新技术、提升创新能力的机制,这是在大三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活力,对技术进行创新创造的过程,以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评价“差”
在“差序化”掌握技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改革传统的试卷考试分数评价方式,将课程教学质量与技术项目完成检验的质量相对应。技术项目的质量由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项目管理部门来检验,项目完成检验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暂缓验收”等。学生的学业成绩直接以其参与技术项目的完成度、完成质量及水平来定,以学生在平时项目开展过程中对技术项目的理解、工作态度、责任心、担当精神以及技术难度、完成度等来定学业成绩等级。如项目验收完成等级为“暂缓验收”,则教师引导学生查找原因,改进项目完成方式,力争下次合格。
对大一、大二、大三各阶段学生掌握技术的评价标准有“差”,分为“知技术”“行技术”“创技术”三种评价标准。
1.知技术
知技术,主要评价学生对技术的感知、认知和觉知能力,这是大一阶段采用的评价方式。
2.行技术
行技术,主要评价学生对技术的践行、实操能力,这是大二阶段采用的评价方式。
3.创技术
创技术,主要评价学生对技术的创新创造能力,是大三阶段采用的评价方式。
二、技术差序的“序”
借鉴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理论原本“序”的纵向、等级化的含义,本文所界定的技术差序的“序”是指高职学生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有纵向的顺序、秩序。只有上一个阶段任务在一定逻辑规律的指导下圆满完成才能顺利开启下一个阶段,各阶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只有遵循这一“差序”规律才能使学生顺利掌握“人化”的技术。学生不能从“新手”直接跳级为“能手”人才,相应地关于“技术”的其他方面也具有逻辑顺序性,不能随意跳级,也不能随意缺位。同时,在使学生熟练掌握“技术”的过程中,“技术”并不是抽象的,而是要有真实的载体,也即真实的技术项目,这种技术的设计不是随意的,应按照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及技术本身的差异来逐层设计及实施,才能使技术“人化”的过程更顺利。跟技术“差”相对应,下面从时间“序”、目标“序”、内容“序”、机制“序”、评价“序”五方面来分析技术差序的“序”。详见表1。
(一)时间“序”
时间“序”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各阶段的育人工作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循序渐进实施。大一阶段,学生刚接触职业岗位技术,身心发展不成熟,对技术的掌握以感知、行知、觉知为主。大二阶段,学生耳濡目染一些技术项目后,身心进一步成熟,参与意识逐渐加强,应以践行培育专业核心能力为主。大三阶段,学生已掌握较完备的通识技术和专业技术,可以按照创新的规律进行技术创新。
(二)目标“序”
目标“序”是指各阶段育人目标应按照国家要求、社会需求、人才成长、职业发展等层层推进,应按“新手—能手—熟练者”规律确定目标。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应充分考虑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就确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但在大一、大二、大三阶段性育人目标的确定,还应充分考虑人才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由于职业教育较强的“职业属性”,因而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应重点与职业相关,按照职业发展规律,首先是对职业的认同感,再上升为责任感,再上升为自豪感,这是一种逻辑顺序,应遵循这种逻辑顺序来确定育人阶段性目标。
(三)内容“序”
内容“序”是指各阶段需掌握的技术本身、技术载体(项目)等按难易程度逐层实施教学内容改革。技术本身有通识技术、专识技术、特识技术,这在难易程度上是逐渐递进的,这种技术学习的顺序不能随意变更,否则学生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同时,技术载体,即技术项目也应考虑难易程度递进实施,与通识技术相对应的载体为技术宣教类项目,与专识技术相对应的载体为技术服务类项目,与特识技术相对应的载体为技术革新类项目,这三者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按难易规律逐层推进实施,才能让学生轻松、有效地掌握技术。
(四)机制“序”
机制“序”是指各阶段学生掌握技术的实施过程应按照学生接受方式、社会需求等循序推进。大一、大二、大三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需要掌握的技术目标及内容也有差别性和顺序性,因而其实施过程应有差别性和顺序性,首先应是激发动力,其次是使其掌握能力,最后是其运用专业能力去创新创造,这也是一种逻辑顺序,不能轻易颠倒和变更,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接受方式的差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能拔苗助长、一蹴而就。
(五)评价“序”
评价“序”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各阶段评价学生掌握技术的标准和方式应按照社会需求、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等进行,应按照“知—行—创”的逻辑规律进行阶段性推进。在让学生接受通识技术的大一阶段,评价方式不能“唯分数”,应对学生在参与真实技术宣教类项目的“感知—认知—觉知”能力进行评价;在让学生接受专识技术的大二阶段,应对学生在参与真实技术服务类项目的“分析—设计—执行”能力进行评价;在让学生接受特识技术的大三阶段,应对学生在参与真实技术革新类项目的“迁移创新—叠加创新—集成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总之,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应遵循掌握技术的规律,不能随意安排。
三、技术差序“差”与“序”的有机统一
技术差序“差”与“序”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总体来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正是统一了技术的“差别”与逻辑“顺序”,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差序化”掌握技术成为高素质人才。本研究旨在探索“技术”本身及技术载体(项目)存在的难易差序,以及技术在“人化”的育人过程中存在的时间差序、目标差序、内容差序、机制差序、评价差序等,以及如何根据其差序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简单来讲,就是指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真实技术项目的逐层实施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以推动学生从“新手”成为“能手”。但是,与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理论所不同的是,费先生所论述的“格局”中,其影响从中心向外延是不断递减的,而本研究中“技术差序”的时间差序、目标差序、内容差序、机制差序、评价差序是随着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呈阶梯式不断增强的。
总之,“技术差序”是本文提出的新概念,对其内涵、特征、分类等的阐述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以增强精准性。
参考文献:
[1]肖坤,夏伟,卢晓中.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4(3):11-14.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1-2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