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融入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姚靖靖[摘 要] 为贯彻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以高职机械装备类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探讨融入思政的重要性、策略、实施方式以及在考核评价中的实践路径探索。实践表明融入思政教学后,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学习效果的提升。
[关 键 词] 思政教学;高职教育;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159-03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遵循[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我校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有关互换性、标准化和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日后成为制造装备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既突出扎实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该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德育素养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一、思政融入课程的重要性与策略
所谓立德,即树立德业,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谓树人,即培养人才,出自《管子·权修》。立德树人即指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以往的大学教育,过于关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与考察,出现了一些高智商但是“三观”不正的学生,他们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惨痛的教训一次次提醒关注大学生德育素养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教,上所施,下所教也,是我国古代《说文解字》对教育的界定。教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为了更好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各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帮助学生五育全面健康成长,可采用四步走的策略,具体如下。
1.修订课程标准,将五育融入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将思政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教师端强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这种重视细化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到学生心中。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的素质目标调整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职业操守,科学的职业态度,规范的职业意识;不怕苦,不怕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探索精神;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2.梳理课程中各章节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教学设备、教具、学生特点、社会发展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设计中。
3.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模式,在实践中渗透思政教育,达到利用课堂教学,破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割裂,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将立德排在第一位。
4.在考核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在师生互评中反馈学习效果,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复盘,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为课程后期教育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实施
(一)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早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激励学生认识到高职生的未来前途也一片光明,不应自暴自弃,不求进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在教学设计中,找准融入思政元素切入点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学情,通过对课程整体教学内容的梳理,本课程的思政内容切入点可有以下几点。
1.开篇部分:主要解决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学了有什么用?如何学?可利用热点时事新闻,渗透正确的价值追求,增强民族自信,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实际应用意义、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在未来从事的职业中本课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尺寸极限与配合部分:结合实训装置,可采用将学生化身为质检员的形式,将尺寸检测,孔、轴配合知识点的学习中融入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科学严谨的职业态度中。通过反面案例来警示学生安全第一,生命至上,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未来的职业。在学习与实践中提示学生保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科学精神的必要性。
3.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部分:将当前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工业4.0智能工厂、增材制造与目前国家对工匠、劳模的宣传重视程度为切合点,引入大国工匠精神的学习,引发学生思考:科技在飞速发展,为何还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会过时吗?如何在学习中传承工匠精神?同时将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知识和工匠精神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专业知识在当今的生产中有何用?工匠的存在说明在机器制造过程中有哪些东西是无法完全用机器来替代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引导学生讨论,搭建出知识点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学习桥梁,并在探究中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科技在发展,工匠精神因时代不同,虽对工匠精神的要求会有所变化,但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永远值得发扬。工匠精神需常在常新,激励学生向劳模、工匠们学习,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工匠精神的内涵。
4.在测量技术与量具部分:可以融入“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有我”的思政内容。我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虽已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但在看到国家富强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在一些技术上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困境。通过列举一些现实问题,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利用所学知识,投身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队伍中。
5.互换性课程实践环节:理论的学习还需要实践来进行检验,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环节中,结合任务目标与学生学情进行分组任务,民主选出小组长,小组完成任务组内互评。在实践中通过反复训练,将遵守安全规范、职业规则、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进行渗透。让学生意识到遵守职业操作规则,团队合作,用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勇于思考与担当,在小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在教学实施中,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浸润思政教育
1.以问题为导向实施思政教育。开好篇,才能谋好局。对于互换性的概念,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之间的联系,可结合2021年的航天大事件热点新闻,引出国人的航天梦、强国梦。从天宫一号到空间站,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交互对接到出舱活动,在一系列发展进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剖析在飞船对接中用到了哪些关键的技术,谈论是什么保障了探索太空未知梦想的不断实现,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互换性技术起到什么作用,将互换性学习与航天梦、机械制造、智能装备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从热点事件出发,在无声中增强作为国人的民族自信、人民幸福的意识,也增强学生对探索未知的向往。
2.典型案例法渗透思政教育。在探索实现互换性的条件时,标准化的实施对互换性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引用北宋平民毕昇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摸索,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活字印刷术成功地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等一系列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是通用和互换的典范。兵马俑、古代战车都蕴涵了古人应用互换性的思想,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同时体会互换性技术的应用为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量具方面,我国的王莽卡尺出现在公元9年,而西方在1973年才发明了游标卡尺。智慧的古代中国人走在了文明的前列。
在当代,英雄不问出处,人人皆可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从籍籍无名的技校生到声名鹊起的大工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方文墨,他从技校毕业后,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创造了“文墨精度”,而当时精密机床的加工精度为0.010毫米;大国工匠胡双钱35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诠释了中国工匠的精神。大国工匠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成为行业的典范,人民敬仰的大工匠,缔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神话。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学生只要心怀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作为高职生,未来一片光明。
3.项目任务驱动法渗透思政教育
在实训教育中,通过播放某企业职工上班玩手机,引发事故的教育短片告诫学生要关注安全问题;用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事故的数据来警示学生规范操作,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在实验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对待任务,积极参与实践,正确使用设备、爱护设备,认真记录数据的好习惯。通过悲痛教训,强化生命至上、科学严谨的重要性。通过我国载人航天团队,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团队取得的突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强大,也突出在危难之际,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危难时刻,无论是实训场地,还是社会的角落都需要。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方法总比困难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实训结束时,学生通过整理,清扫场地,关闭电源,垃圾分类投放,增强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也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成就均来自勤劳的双手,劳动最光荣,不能得过且过,不能碌碌无为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四)思政融入考核评价,形成良性循环
融入思政后,教学评价的内容将更加多维度,除了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等内容,还包含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价值取向、安全与生命意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劳动意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将学生德育贯穿于考核的全过程,做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考察。将考核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可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实时参与度、综合表现以及学生诉求与思想转化情况。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目前我校已采用从课堂互动交流、教学效果、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六方面进行评价,学生通过匿名的形成全员参与,对教师进行全程量化打分,同时可给教师评语。目前该课程学生对教师的各项评分均在90分以上,虽然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应用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的期末总评平均分提高到75分以上,没有学生因平时考核不达标而被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了稳定的提升。同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课后也能与教师保持顺畅沟通。师生互评的方式,也激励教师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关注专业发展,不断丰富教学案例,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凸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三、结语
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还可有效拉近课程与实际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专业知识更加容易理解,让学生知晓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学习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渗透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正确的职业观,端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学生更加积极探讨与交流,从知识的学习到方法与观点的渗透,加深对文化理念的理解,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互动更加顺畅,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学,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号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