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桂梅教学实践探索立德树人语境下当代教育实践方略

作者: 农布七林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工作和目标指向,教育实践是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与方法。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坚持发展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张桂梅作为当代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其扎根西南边陲的教育经历、教学经验,对在新时代探索立德树人语境下当代教育实践方略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张桂梅;立德树人;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029-04

实现民族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重要的参与部分。从人的角度上来看,教育能够塑造合格的公民,实现人心灵与技能的全面发展;从社会与民族的角度上来看,教育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以来,党越发重视教育,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把目光投向教育实践方略的提升,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张桂梅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的40多年中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她根植于云南边区,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学办学经历,有助于我们在教育新形势下探索当代教育实践方略。

一、立德树人语境下把握当代教育实践方略

(一)历史推动下立德树人语境的演进与内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目标、性质和方法论,是研究教育、发展教育的重要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目标始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外,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再次强调立德树人要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现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从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价值。我党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方针,指出德性的成长和德育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这体现了立德树人在我国新时代教育中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通过对立德树人的解读,人们会发现:“立德”工作中首先需要坚持道德教育,要通过正面教育来实现对人的引导、感化和激励;“树人”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来塑造人的品行、改变人的思想,最终做到实现人的发展。综合二者可以看到,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是以塑造人民、培养社会人才、开发潜在人力资源、完善人的个人品行与品格、造福社会为工作目标的。这样的教育思想能够指导教育工作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才能相适应,才能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才能体现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水准。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只有保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才能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才能把握当代教育实践方略,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才能够不断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新形势下探索当代教育实践方略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与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内容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质量提升转变的要求,这不仅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同时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教育的新要求,这表明探索当代教育实践方略刻不容缓。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期,我国教育开启新征程的同时也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变局,学校必须认识到实行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是发生了变化的,学校必须把握住这一变化,将国家的要求落地、细化,深刻理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要求,同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教育改革,做到有的放矢、联系实际。而这就要求学校同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握当代教育实践方略。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去,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积极地在立德树人语境中探索新时代教育实践方略,适应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方向。

张桂梅作为一名参加基层教育工作4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始终秉承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她在云南地区的教学办学经历,有助于我们在教育新形势下探索当代教育实践方略。

二、张桂梅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对云南的教育实践

张桂梅在云南地区从教40多年,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始终将贫困山区女孩教育问题放在心上。为此,张桂梅不怕艰难,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张桂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坚持育人先育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办学之本,用红色教育塑造师生心灵。她尽管重病在身仍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忘我工作;她始终艰苦朴素,把自己所得全部投入身边的教育事业,力图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梦想。对于这些她在云南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实践精神,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她教育实践的方法、特点和经验,从中探索当代教育实践方略。

(一)不忘初心使命,坚定教育理想信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探索当代教育实践,就要不忘初心使命、坚定教育理想信仰。对教育的信仰是一种永恒的力量,它不会随着社会以及教育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处境的变迁并不能够影响张桂梅改变教育落后局面的初心,无论如何艰难,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和使命,把信仰化作力量,矢志不渝地履行共产党员的使命。在教育实践中,张桂梅逐渐发现党组织的力量和党员同志的先进性,并积极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助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实践发展。华坪女子高中,由于过于艰苦的山区条件和张桂梅对教师工作的严格要求,在建校不到半年的时候,大量年轻教师离职。这一情况使教育教学工作接近瘫痪,而在这时,张桂梅发现留下的教师大多是中共党员,于是党的力量成为她渡过难关的精神与物质保障。她迅速将党员教师聚集到一起,带领这些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诵读红色经典名篇。在这些活动的影响下,大家又重新找到了力量,紧握右拳向党旗保证:“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而这句话也成为华坪女高全体教师不变的初心与行动的指南。学校党支部很快成立起来,而这也就成为女子高中的“主心骨”,学校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共同的理想信仰将全体教师凝聚在一起,汇聚成一股强大力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就像张桂梅说的那样“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理想信仰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鼓舞着我们奋力前进。”在探索新时代教育实践发展的道路上,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不平坦的,但无论身心如何困苦、处境如何艰难,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坚定的教育理想信仰与对党忠诚的初心使命,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的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二)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怎样利用红色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是当代中国教育实践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新时代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就是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同教育有机结合。张桂梅在华坪女高办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将红色文化融入平日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独特的红色文化办学模式。

走进华坪女高校园,随处可见红色文化标语,红色校训尤为醒目。运动场旁的石墙上写着“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大字。楼道和宿舍楼上挂满儒家格言摘录、名人语录、中国古代诗词及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图解,秉承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学校每周都开展“经典国学诵读”。女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党史教学、经典阅读、革命英雄故事的讲述等活动,让学生传承红色精神,感受信仰的温度,从而引导学生从党的理论与事迹、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此外,女高还开辟了具有校园特色的党建长廊,让师生时时接受红色洗礼,每天学生下课后都会齐唱爱国歌曲,在充满仪式感和庄严感的教育中,让学生唱响理想信念的青春之歌。

女高始终不变的办学宗旨就是“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华坪女高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时刻都可以看到红色资源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红色文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让学生坚定信仰,塑造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之后的人生指明方向。

(三)以爱施教,心系学生

通过爱来感化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人的塑造。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需要将受教育者视为独立的人、发展的人以及独特的人。唯有不求私利,通过爱来实现交流才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也提出:“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在人物纪录片《你好,张桂梅》中,张桂梅曾道:“我就自己研究了一套民族教法,实际就是一种爱。因为山里的孩子,他缺少整个世界,人间的那种爱。人与人之间,尤其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用不着那种敌对的,你是他的引路人,你是领着他走的,你得有你的方法的。”她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把阳光般的师爱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张桂梅为了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从女高建校起,就一直坚持家访,把家访当常态,11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她从心底打破教育隔阂,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学生冷了她拿自己的衣服给学生;学生病了,她带学生看病并自己掏医药费。在儿童之家,她义务成了众多孩子的“妈妈”,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昼夜地照顾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维持儿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并利用空余时间到处筹措资金。她把每一个孩子都视如己出,每天下课后跑回院里照顾每个孩子,教他们读书识字,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正确的“三观”,言传身教,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把儿童之家真正创办成了孩子们温暖的家。

张桂梅同志真正触及了教育的本质。用爱来感化人,用爱来建立同学生的沟通,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和好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张桂梅逐渐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真正让教育改变了学生。张桂梅的教育实践用爱让学生真正受益终身。

三、从张桂梅办学经验探索当代教育实践方略

(一)利用红色文化筑牢师生信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文化看似抽象却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能够有力地凝聚民族精神。当代教育实践需要发挥文化的力量,尤其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如此才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张桂梅的教学实践中,红色经典是华坪女高党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读篇目,党员教师每周都要重温入党誓词。女高教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政治素质和情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女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者需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并且牢记不能教条地去传承红色基因,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要树立合格的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用红色资源来引导青年人,为青年人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品格建设,发挥表率作用,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所教所讲,形成说服力,这样学生才能汲取教师的学识、阅历、经验,更好地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健康成长。在这种熏陶下,红色基因更好传承,红色文化也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