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金课建设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作者: 姚淞元 唐杰 王配军 贺细菊 刘睿 张亮 朱卓然 姚柏春
[摘 要] 目的:探讨人体解剖学金课即一流课程建设机制。方法:选取某高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20人,随机分为教改班、对照班,各60人。于2021年3月至7月在教改班实施基于金课建设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同时,在对照班则按照传统模式教学。教改结束时,对两个班进行教学满意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及解剖学学习水平测试。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教改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班一一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教改班平时考核、理论考试、非标准答案测试及解剖学总成绩与对照班分别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尝试“提供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开展课程思政、激发潜能动力、训练学习能力、引入互联网+模式、全过程多维度评价”等建设举措,取得较好的人体解剖学金课建设成效。
[关 键 词] 解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066-04
2018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金课”的概念,即一流课程,其特征为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概括为“两性一度”[1-3]。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第一课,又是整个医学的基石,其课程特点是内容多、名词多、结构复杂,没有标准形态。然而,医学生踏入医科院校的第一门医学课程就是系统解剖学,此时他们仍沉浸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之中,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时数不足等因素,在教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单向传递”现象,其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预定方案完成教学过程,教师主动发出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即单向信息传递[4-5]。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课堂教学的形态、教与学的关系、获取知识的方式、课程学习资源、教学文化与价值体系均发生深刻变革[1-3,6]。为此,针对系统解剖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在2019年系统解剖学获得“湖北省线下一流课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目标,并于2021年在2020级教改班实施了基于金课建设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教改对象
选取某高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20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教改班、对照班,各60人。①入选对象均经高考后统一录取,两个班学生的性别、年龄、民族及入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两个班授课教师、使用教材、教学进度、学时数等相同。③教改试验前,两个班解剖学学习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检测,差异不明显(P>0.05)。从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在教改班实施基于金课建设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并对该班的主讲教师、学生进行教改程序、方法及内容等培训;对照班则按照传统模式教学。
(二)教学资源
为了配合教改试验,提供解剖学共享精品资源:教学大纲、课件、教案、数字人、解剖学VCD、预习提纲、自主测试题等;开展学习通、雨课堂、QQ、微信在线答疑;开放解剖学实验室和生命科学馆;开放数字图书馆,并安排学科馆员指导。
(三)教改过程与方法
1.翻转教学
教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开展碎片化学习、小组学习、MOOC学习、临床见习,并采用学习通检查学生翻转学习情况;督促和训练学生翻转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7]。
2.理论教学
重点解决学生参与式学习的问题。①采用BOPPPS教学模式,以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6个模块构成一个连贯、有效、完整的教学过程。②结合功能、临床、生活、人文、思政、医学前沿框架性精讲知识点。③病案讨论,引导学生应用解剖学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建立临床思维。④引入“互联网+智慧工具+教学+考核”模式,如使用雨课堂、数字人等工具,建立解剖学课堂教学和考核的新形态。
3.实验教学
重点解决标本观察、深度交流、合作学习的问题。①教师示教:重点示范如何观察标本或解剖结构,并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与学生交流。②开展小组学习,以小组成员“共同、分工、协作”的形式来做,即分头观察、集中展示、讨论交流、自评互评、汇报总结、教师点评,效率高、效果好。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强调虚实结合,互相补充,但虚拟仿真教学不能代替标本教学。
4.个性化学习指导与实验室开放
①检查作业:一是看学生做了没有,二是看学生做的方法、内容是否正确,对大面积错误,集中分析、矫正。②课后答疑:教师的手机号、QQ号、WeChat号坚持向全校学生展示,24小时全天候为学生开放,随时为学生解答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③实验室开放:对实验不足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对吃不饱的尖子生,帮助其设计科研项目或实践活动。
5.解剖学课程思政
通过遗体捐献文化宣传、世界解剖日纪念及生命科学馆科普宣传等活动,在解剖学教学中隐性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思维品质、创新能力、遗体捐献、医德医风、医者精神、医者仁心、尊重患者、沟通交流、协作精神、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医学事业,立志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6.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项目式学习
以小组学习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并实施项目式学习;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7.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主要通过课程思政,开展形成性评价,培育学习动机,开展PBL学习等路径,有效地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贯穿“金课”建设的全过程。
(四)观察指标及其工具
1.调查两个班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①定量调查:采用likert 5级量表,调查两个班学生对教学设计的满意度(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②定性调查:随机选取两个班各30名学生,采用结构式书面形式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学设计、方法及效果的体验,并对反馈意见进行编码、分类,作为满意度进一步讨论之用。
2.检测两个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状况
由校内外同行专家联合设计调查问卷,经过初稿、讨论、修改、预调查、再修改、定稿,最终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调查问卷》,该问卷Cronbach a 在0.802-0.825之间。其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维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沟通交流、协作精神、学习评价、价值选择、创新意识、人文情怀、信息意识、综合能力”12个条目的内容,总分120分;评分标准:低程度1~3分,中等程度4~7分,高程度8~10分。评分愈高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水平愈高。由调查人员现场发放问卷,并仔细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及填写注意事项,两个班学生当场填写后即刻回收,问卷发放率与回收率均为100%。
3.测试两个班解剖学的学习水平
构建基于“互联网+”多维度考核体系,如过程性评价贯穿于课程的始终,线上、线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注重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及考核权重的精细化。学生解剖学总成绩由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及非标准答案考试三部分成绩构成。①平时考核:即过程性评价,含标本考核、作业检查和单元测验,其成绩占总成绩40%,即40分。平时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②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即50分。理论考试试卷由校外同行专家命题,包括解剖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内容,题型有名词解释、是非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综合分析题。重在考核学生应用解剖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非标准答案考试:占总成绩10%,即10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塑造价值。逐步引入非标准答案考试,重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科学求实、团结协作、责任担当、医者精神、医学仁心、人文关怀、学以致用等品质。
(五)统计学处理
在电子表格中双盲录入教改实验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个班之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个班之间比较运用χ2检验。
二、结果
(一)两个班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从表1(文末)可以看出,教改班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为93.34%(非常满意31.67%、比较满意45.00%、一般16.67%),而对照班的满意度为83.34%(非常满意16.67%、比较满意36.67%、一般3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谈结果显示,教改班88.33%的学生认为教学设计、方法可明显提高其自主学习、临床思维及思政素养的能力,而对照班只有76.67%的学生这样认为。
(二)两个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教改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的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班一一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
(三)两个班解剖学学习水平测试成绩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教改班平时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非标准答案测试成绩及解剖学总成绩与对照班一一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
三、讨论
本课题,在2020级教改班实施了基于金课建设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教改结果显示,教改班对教学设计、方法及效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班。其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本教改全过程秉承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目标导向、持续改进、全面发展等先进理念[8-11]。第二,把金课“两性一度”建设标准落实到教改全过程和全部举措之中,如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形式的先进性与互动性,学习结果的探究性与个性化,课程有一定挑战度等[1-3]。第三,本教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的学习发展和个人成长需求得到了满足。
学生从大学中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然而,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前些年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和软肋。全面加强金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本教改结果还显示,教改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在整个教改过程中,一方面本教学团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道理通过言传身教方式传承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通过思政故事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即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塑造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级思维及奋斗精神[12-13];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翻转学习、参与学习、小组学习、个性化学习及思政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学的落脚点在“学”,不是“教”,“学”比“教”更重要[14]。因此,贯穿教改始终的是教师坚持做一件事,即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寻求技巧,而不是把学习强加在他们身上,即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形成“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