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解决途径
作者: 徐姝[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也面临挑战。在该背景下,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围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工作方案和可行性措施。通过研究与探讨,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172-03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因时而变、积极创新,才能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一、“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迎来的机遇
(一)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得到增强
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不顺畅,直接导致这种管理方式伴随着较严重的被动性和滞后性。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是信息科技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效结合,是对传统管理模式与教育体系的重新建构。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将互联网管理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助于教师实时开展日常管理与思想教育等经常性活动,同时,面对突发情况能提前掌握舆情、收集情报、防患于未然,在矛盾爆发和问题出现前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扼杀风险于摇篮,打造提升管理时效性的强劲引擎。
(二)学生管理渠道得到拓展
传统的学生管理渠道较为单一、匮乏,而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普遍比较活跃,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自尊心和民主意识较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一定难度,需要经常性选择科学合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有效深化管理思维,丰富管理方法,拓宽管理渠道。同时,互联网上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管理思路,面对管理中突发的新问题、新状况,教师能够对相应的教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学习应用,进而采取最优的解决方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和针对性,部分大学生并不适应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交流过程中易产生紧张、抗拒等情绪,师生交流流于形式而无法直指要害,直接导致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关切,管理工作陷入被动的“死胡同”。相比之下,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管理工作,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师生可以在各类新兴社交平台上进行交流,新兴的社交平台可以淡化“教师”“学生”的身份标签,在拉近师生距离、密切师生关系上有显著的效果。学生放下了戒备,对教师更加信任;教师放下了架子,对学生更加关切。在这种模式下组织开展各项管理活动,更容易达成预期目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
挑战
(一)没有充分融合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努力创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管理的新旧模式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新媒体新工具,依旧按照以往的模式进行学生管理,导致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发展要求不适应。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陷入了另一种误区,全盘否定过去的学生管理经验,同时因过度依赖新的媒体管理工具,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思政教育的工作开展,影响了学生管理的最终效果。只有传统模式与新模式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学生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二)多元网络思潮增大学生管理难度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大学生还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消遣和娱乐,而网络的开放性较强,存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导致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中产生阻碍。其一,很多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痴迷于游戏的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中的课业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其二,网络上充斥着许多负面信息,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很容易被影响,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心理健康失衡。其三,近年来,网络诈骗频发,许多学生因为虚荣产生网络借贷导致负债累累,也有些学生被网络上的不法分子骗取大量的金钱,甚至还会出现学生泄露身份信息被骗走贷款金额,严重损害学生的利益,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其四,在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了,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生容易被网络上的西方文化影响,推崇西方文化,过洋节。其五,因互联网本身具有开放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言论,部分大学生会出现在网络上发布不当言论而不自知的情况,对身边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以上现象都大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与当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相适应。
(三)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思维十分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满足当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求。首先,以“00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他们更加具有个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便捷,因此,当代大学生拥有相对全面的认知结构,主体意识也更强烈。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中,高校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的管理方式往往是单向性的,而在当下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背景下,教师如果还采用以往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削弱高校教师的权威性,难以达成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其次,现阶段,一些高校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思维的价值,但是并不能将以往的工作经验与其进行充分融合,导致与学生的关系产生主客体不清晰的情况,反而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激化矛盾。最后,为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等手段进行教学,但从整体上来看,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还处于一种主体地位不明显的管理状态,在网络信息化平台搭建的过程中没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诉求,忽视了学生自身价值。综上所述,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学生管理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本末倒置。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
(一)树立“互联网+”管理思维
“互联网+”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当下不仅要求高校从技术层面着手进行学生管理的创新,同时高校教师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互联网+”的管理思维。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是以“00后”为主体的,但是一些高校教师容易依靠多年的经验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及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进行学生管理,导致学生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高校教师、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必须打破经验主义,将“互联网+”的管理思维贯穿在学生思想、生活、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具体如何树立“互联网+”管理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1)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主动适应和学习新兴的各类媒体工具,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与时俱进,将“互联网+”思维与以往的管理理念充分融合,在学生思想教育、学习生活、教学实践等各方面充分体现并进行有效实施。(2)高校从技术层面有所突破,因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管理的数据量巨大,使以往的陈旧落后的数据管理手段已与当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不相适应。高校应积极推行信息化的学生管理方案,综合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系统收集与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心理健康状况及成长数据,结合数据应用于结果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精准度。(3)高校可进一步寻求互联网公司、服务商等进行合作,针对性地进行各类高校的特色型学生管理软件的开发,这样可以将以往的经验管理模式逐步转换为科学有效的数据管理模式,形成系统化的数据管理方案,充分从思维、技术层面来推进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凸显学生管理主体地位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主客体关系,学生管理过程不再是“被改造”“被训诫”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高校教师也要更新传统的学生管理思维,充分做好“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措施包括:(1)做好学生价值引导。高校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候明辨是非的能力。(2)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前学生已是人人一部手机,高校教师可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加强交流,在学生遇到一些不方便当面交流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线上交流进行有效沟通,提升与学生交流的时效性。(3)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高校教师也可通过网络社交软件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更加高效地开展心理问题管理。(4)设立学生民主论坛。高校可以通过成立学生群体的民主论坛,及时关注学生舆情信息,教师可以及时跟帖回复,切实有效地给予学生信息反馈,帮助学生解决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问题。(5)丰富学生自我管理手段。可以组建学生团体创建校园公众号、微平台,让学生进行平台管理和内容更新,以学生视角来发布校园公开信息、近期活动内容、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等多个模块的内容,这样学生视角的亲和化网络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群体接受,更好地达到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6)科学引导,把控大局。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高校教师也需要发挥引领作用,避免完全放任学生,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做到强化学生组织,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大方向上进行有效指导和把控。
(三)强化师生的政治素养
当下,尽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手段和形式上不断地实践创新,但政治教育始终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重点。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引导者,高校教师的思想认知对学生的价值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养。具体措施:(1)高校教师应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各类政治素养培训和技能培训,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不断提升自己与学生沟通的能力。(2)关注时政,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对学生进行网络舆论管理监督时,能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构建以高校教师管理者为中心的网络舆论监督体制。(3)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学生喜爱的社交方式将自身对时事的客观正确的看法用一种轻松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的开放性较强,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参差不齐,高校应将政治素养教育全面渗透在网络环境中,结合核心价值观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避免高校学生被不良思想侵蚀和危害,让学生形成自觉抵制网络危害信息的能力。具体措施:(1)高校组建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社团,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让学生在网络技术方面有所提升,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灌输规范的网络行为,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网民,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政治素养。(2)高校加强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开办讲座、主体教育等普及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活动,促使学生了解当下国家的相关政策,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避免学生进行违法的网络行为。(3)高校应提升学生对互联网的客观认知,让学生明确互联网只是服务现实生活的工具,应该正确地使用工具提升自己的学业,适度的网络娱乐是为了更优的工作效率,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线下活动,避免学生网络成瘾。(4)高校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学生识别网络诈骗的能力,可通过宣传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警示学生在网络活动时,遇到类似情况要提高警惕,做好个人的隐私保护。(5)高校构建多个信息平台,由学生进行平台的管理和维护,促使学生自主接受正确的网络素养的熏陶,从学生思维角度进行平台管理,更方便学生收集数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为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养的强调提供支持。
四、总结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融入“互联网+”的管理思维积极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生为本”,同时还要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政治素养,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只有善于利用互联网,主动做到因时而新,才能够让新时代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
目的。
参考文献:
[1]曲妍.“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如何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探索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30):84-87.
[2]何欢.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科技视界,2021(9):168-16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