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探析
作者: 陈中玉 王淼 李鹰航[摘 要] 课程思政走进课堂是新时代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新理念与新模式,也是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以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核心专业课汽车工程材料为例,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首先,多方面强调了课程思政融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以课程思政的目标与任务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汽车工程材料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其次,针对当前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教师教学、课程内容、协同育人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四方面探索了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争取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汽车类综合型人才。
[关 键 词] 汽车工程材料;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49-03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与社会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及时承担起这一重任,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要将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等理念作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引。汽车工程材料是汽车工程学科学生必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本专业更深层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基于此,教师需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潜在优质思政资源,力求实现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不仅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教育,还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主要职责也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授业传道。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思想与行为特别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自控力与客观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又面临外来文化与思想观念的双重刺激,“三观”随时可能发生摇摆。因此,专业课与思政课形成有机结合是高职学校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汽车工程学科的学生对与汽车相关的知识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动力学、智能汽车技术等。这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考虑如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汽车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引入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激发学生产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与使命感。本文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为例,探索本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实践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思政教育今后恰当地融入专业课日常教学中提供参考与帮助。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和任务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与社会输送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剧,各种外来文化与价值观冲击着我国高职学生的思想,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良好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旦高职学生的思想信念不坚定,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前进的目标。因此,对高职学校来讲,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弄明白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现如今以及今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课堂为平台、教师为媒介,将思政元素有效穿插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旨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让学生体会学习专业知识的乐趣与意义,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全面完善“三全育人”的机制,争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实力的新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振兴汽车产业。
三、课程思政融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对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兴趣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部分高职学校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不难看出,一部分学校确实存在课程教学任务多、压力大,且授课学时较为紧张的情况。加之汽车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概念较多,各知识点间联系紧密,一旦学生遗漏了某一知识点,将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因此,部分汽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就会产生抗拒心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课程本身并没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更认识不到这门课程对今后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广泛深入,无疑为学生学习汽车工程材料打开了一扇窗。通过与专业课程相关典型案例的引入,使整个课程更显人文化与生活化,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共鸣,也能够为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一座桥梁,有效规避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自主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升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纵观汽车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传统教育理念依旧根深蒂固,导致课程改革与创新步伐一直处于缓慢前行的状态,教学质量一直无法得到显著提升。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已经完全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优秀传统文化抛之脑后,摈弃了传统美德与工程精神。此种思想与行为将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高职学校必须深刻认识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尽快改革的必要性,专业课程教学应该向着更自由、灵活、实际的方向发展,在解放学生天性的同时,渗透专业技能,加强思政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由此看来,将思政优质资源有机融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已经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培养新时代应用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现实需要
首先,不得不承认目前部分高职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重心更偏向于“理论+实训”,而完全忽略了新时代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就汽车工程学科而言,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进行了再一次升级,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汽车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强有力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即具备完善的职业素养与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其中衡量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思政融合汽车工程材料课堂将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协同发展的目标,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与国家对应用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现实需求,促进高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协同育人理念
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高职学校始终将其教学理念定位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部分高职学校由于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不足或者不深刻,就导致专业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的进程一直进展缓慢。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学校本身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忽略了学生在实际面临工作中的难题时应表现出来的态度与精神素养,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进而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专业课教师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与自身并没有多大关联,从本质上来说内容没有任何关联,也谈不上借鉴的必要。从而导致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一直都处于“两张皮”的状态,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很难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二)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要想取得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二者形成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同步育人机制尤为重要。但是从现状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制度存在明显管理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导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使一系列协同育人制度与措施很难向下执行,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另一方面则是高职院校本身对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较低,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将汽车工程材料的实践场地安排到校外,教师发挥不了充分的引导作用,导致实践育人后续一系列的环节难以向前推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也不理想。
五、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发挥教师在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专业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与参与者,协同育人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作用极为关键,教师的理念、认知、情感、素养等将成为决定协同育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课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为例,教师需要细致了解每一章甚至是每一节知识的沿革、现状与前沿,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讲授汽车“某一零部件材料”的“历史—发展—未来”这一过程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导入与之相关的真实的名人故事,以达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敬业精神的思政教育目的。另外,教师需要主动积极地参加一些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研讨会,在参加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通过多元化思想之间的碰撞,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二)整体设计和规划课程思政融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体系
汽车工程材料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汽车整体所用工程材料的细致化来分析的,其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理论性。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实际岗位需求的汽车工程类专业人才。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素质为抓手,尽可能将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中,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程素养,如作为一名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安全意识与践行安全的生产观,再如通过材料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从而坚定学生的中国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能源与环保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且列举相关的实例如新能源汽车来告诉学生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致力于汽车行业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同时,为培养出更符合现代化需求且致力于未来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汽车工程类课程思政模式下协同育人新机制
汽车工程材料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仅是学科本身的事情,也不是只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两方参与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校、院、系三级全方位育人,将多方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育人效果。首先,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管理者思政教育以及专业教学方面的导向作用。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院内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如后勤、导员、学校领导等都要加强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把握思政教育的内涵,争取做好高职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生活以及学习的指导者与引路人。
(四)完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思政与汽车工程材料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也应随之发生改变,在原来评价内容如教学水平、备课能力、科研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对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与考核,构建更适合汽车工程材料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另外,考核的方法也应从传统的学生评价、管理层评价等方面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增加教师自评、师师互评等。而且考核评价并不一定要集中于每个学期的期中与期末,过程考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此,一方面教师在不断反思与总结中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政教育能力,更好地完善自己,明确今后的教育方向,以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与发展,这样才能促使教师走的每一步都掷地有声,且颇有成效。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客观地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特点,以便于今后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尊重个体差异,最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与企业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对汽车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时候,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坚持协同育人,无疑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思想政治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只要专业课教师始终将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践纳入专业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科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完美结合,必然能够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开辟一片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刘丹,权春锋.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14):202-204.
[2]曹克晶,李航.基于思政课程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时代汽车,2020(21):63-64.
[3]郭俊,熊新,林鑫焱,等.课程思政在汽车类专业课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制造工艺为例[J].时代汽车,2021(2):102-103.
[4]孙冶,王宏玉.课程思政在汽车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智库时代,2020(40):203.
[5]赵转转,闫晟煜,牛世峰.课程思政在汽车类专业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1,8(51):173-176.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