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崔洁 贺建华 国芳[摘 要]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高职学校学习。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水平,以便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这将促进了中国及其盟国之间的文化合作和友好关系。从提高留学生在中国的归属感、营造更好的中外文化交流氛围、建立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体系、提升教师跨文化教学素养、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提升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度切实可行的方法路径以及正确引导的建议措施。
[关 键 词] 留学生;高职院校;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73-03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我国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1]。通过对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来更好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江苏省高度重视外国留学生教育,2010年以来,江苏省政府对外开放了“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2],全省82所高校已接收181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万名留学生,高职院校占全省招收外国留学生高校总数的33%,成为实施“留学江苏行动”的新兴力量。来华留学数量的增加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密不可分,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职来华留学的显性效应突出,大部分院校将其作为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抓手或切入点,期望以此带动师资队伍的提升、国际化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直至实现既定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一、跨文化适应给留学生带来的挑战
(一)研究对象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目前有专门的老挝留学生班,班内有25名留学生,其中女生8人,男生17人,年龄在19~22岁,来华时间为12~18个月,汉语水平为中级(HSK4)。
(二)语言障碍的挑战
汉语水平对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有一定影响的。汉语水平越高,跨文化适应情况越好[3]。出国前就已经学习了一些汉语日常基本用语,并了解一些中国文化,能较轻松地适应中国文化。对于没有语言基础或者语言基础比较薄弱的留学生来说,初次来到陌生的国家,所有人都在说着陌生的语言,这会使他们产生恐惧感和紧张感。由于语言的障碍,留学生在课堂无法很好地理解授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跟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导致不能轻松适应各种课程的学习。另外,在留学生和行政人员沟通交流时,无法清晰地表述自己的需求,这将直接导致留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降低。这种挫折感和沮丧感会导致其产生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4]。这不仅会使留学生难以完成正常的学业,更可能危害到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如来自老挝的留学生,非常喜欢和欣赏中国文化,而且这些学生的比例也比较大,对中国文化认可度也很高,在这些老挝学生中喜欢和欣赏中国文化的非常多。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文化欣赏和文化认同也包括很多层面。因此,跨文化适应能力涉及多个方面,比如中国的语言和文学,还有饮食和服饰,以及建筑和音乐,同时还包括电影和戏剧等方面。这些留学生认同和欣赏中国文化,这也充分地表明他们在地域、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都和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合作,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资源。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只是片面地了解了中国文化,而且还是碎片化的。为了提升老挝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就要积极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虽然老挝和中国在地缘上比较近,但是在国家规模和历史,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很大差异,这些留学生到了中国以后,在语言、学业、人际关系、价值观方面都会有一些不适应,学习汉语会遇到很大困难,也很难和当地人建立良好的沟通,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
(三)社会文化方面的挑战
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创造了不一样的文化风俗习惯。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这些不良体验,会对有效的跨文化适应产生诸多的障碍。来华留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中国文化的不同一定会对他们产生冲击,这会导致来华留学生的心理或行为的不适,甚至是抑郁[5]。在来华留学前,如果提前了解了学校的环境、城市的气候、当地饮食习惯、生活节奏、城市交通等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跨文化适应情况会有所好转。这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要想得到全面提升,他们就要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当前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主要是来自媒体,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和现实也有一定距离,而且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需要进行甄别才能更好地使用。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来获得相关信息,这也对我国的网络有了一定要求,在介绍中国文化时,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外国人更加容易接受。文化适应不仅在文化上,还体现在社会层面上,要进行持续性、直接的文化接触,跨文化适应包含的因素有很多。
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路径
(一)提高留学生在中国的归属感
留学生离开他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陌生环境时,很有可能会遇到跨文化适应困难的问题。由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民俗习惯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适应过程。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留学生需要保留原有文化,同时也要接受新的文化,认同新的文化。留学生来华后,需要意识到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试图求同存异,在差异中建构共识,主动与中国学生交流并分享感受,这样可以缓解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提高其在中国的归属感[6]。要想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就要注重文化差异,因为这些留学生对自身文化接触的时间较长,这些文化和我国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这些文化差异较大,那么提高跨文化适应性就比较困难,如果文化差异比较小,提高跨文化适应就比较容易。我国的高职院校有许多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对文化多元性认识不足,尤其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全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更明显,这种情况会影响这些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要想更好地帮助这些学生,就要让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
(二)营造更好的中外文化交流氛围
留学生不仅是我们的学习伙伴,更是我们文化的传播者和跨文化的沟通者。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能够促进中国及其盟国之间的文化合作和友好关系。“中华文化”要想“走出去”“走得远”“走得好”,不仅仅是靠中国人自身的传播,也需要外国人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7]。营造更好的中外文化交流氛围,使留学生能真切地了解中国,感受中国的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为留学生开展文化体验活动。鼓励来华留学生参与到拥有文化内涵的体验活动当中去,引导留学生体验不同背景文化,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并进一步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如利用暑期举办“来华留学生汉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书法、拓片、剪纸、汉服、陶艺等手工体验活动,留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其次,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在春节期间,可以组织留学生写“福”字、贴“福”字,包“饺子”、煮“饺子”,让留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的氛围。最后,留学生所在城市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举办相应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民居、体验生活,同时可以鼓励留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鼓励留学生与当地市民有更多的交流。
(三)建立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体系
留学生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当中,且认识到自身可以得到优质的大学服务与足够的学习机会,同时其观点与想法可获得关心、认同与尊重,留学生便可得到更积极的留学与跨文化体验。反之,若学生在所处教育环境当中并未获得良好的体验,其学习与跨文化适应能力均会面临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因此,建立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8]。首先,确立主动性、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如果留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根据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学科基础,根据个体进行差异化教学,制定适合留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案。其次,改革现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要解决或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构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多元课程体系。通过明确留学生所在国家的职业能力指标、人才培育目标以及行业技术规范,设定留学生职业能力水准以及课程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资源。学校应开设相关的课程,加强学时方面的限制,除了要开设汉语言课程,也要开设中国概况课程,而且要加强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增加一些中国文化课程和体验课程。对于职业技术课程设置,也要兼顾语言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不仅要有专业学生的压力,还要有语言学习的压力,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方面,还有中国文化课程设置方面,以及文化体验课程设置上,都要合理地设置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留学生对中国概况课程重视度不高,所以很难积极地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在课外也不会积极地阅读中国文化的相关书籍,而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很难和跨文化能力结合,所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培养。
(四)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养
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需要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较强责任心、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且热心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协作队伍。首先,教师应注意加强课堂讲授的趣味性,适当地调整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激发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当留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指导,强化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营造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最后,教师也要去了解并学习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以及语言,不断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及教学素养,以便更好地与留学生交流。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汉语教学外,也要学习相关的职业技术,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人文课程比较少,特别是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课程就更少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积极提高教师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培养。
(五)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
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复杂性源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民俗习惯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而高校学生管理更加强调规范性和一致性,这就与留学生的差异性相冲突了。针对留学生,学校应该建立单独的留学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留学生辅导员,建立健全留学生管理体制,以及奖学金制度,完善留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9]。
三、结语
留学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在校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帮助将要来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提前认识到跨文化适应的困难与问题,使他们做好准备,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冯梦琳.应用技术型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1):89-92.
[2]程玉祥.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0(11):113-115.
[3]KALININA ELENA(雨婷).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4]王云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2):86-87.
[5]马晓杰.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问题与路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20(29).
[6]马裕华,杨瑞洪.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195-197.
[7]董立均,杨兆山,洪成文.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成就、挑战及对策:兼论“纲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4(4):76-80.
[8]陈四诗.中国赴美实习生跨文化适应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9]陈晨.在留学生管理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4):415-41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