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教育观融入高校德育建设探究

作者: 冷汶倩 刘烨

[摘           要]  范仲淹一生勤于教育,他曾提出“慎选举之方,敦教育之道 ”、“贤”“能”并举、“先策论而后辞赋”、“授业育德,以身先之”等教育观念,对其后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范仲淹的教育观中蕴含着丰厚的德育资源,在新时代德育为先的视野下,可以通过课堂灌输、校园媒体传播、校园文化渗透等方式,将范仲淹的教育观融入当今高校德育建设之中。

[关    键   词]  范仲淹;教育观;高校德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034-03

据《二十四史·宋史卷》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1]。他年少时便有大的志向,对于富贵、毁誉等不动于心。长大后,感泣辞母前往应天府,跟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2],刻苦读书,能忍“人不能堪”而从不叫苦。后来考取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范仲淹处于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时期,他一生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忧国忧民、屡次上疏,力陈变革之道,“兴学校、本行实”便是他所主张的一大变革途径。同时,他力推改革科举考试方式,提出“育人”与“择人”相结合、“贤”“能”并举、“先策论而后辞赋”、“授业育德、以身先之”等思想,旨在选拔德才兼备、真才实学之人。他的教育思想亦对其后的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为育人理想指明了途径与方法。本文主要从德育视角对范仲淹的教育观进行分析,进而探索范仲淹的教育观对当今高校德育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慎选举之方,敦教育之道”

范仲淹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而努力。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实用本领的基本方式,只有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相结合,以培养德才兼备、贤能并举的人才为目标,方可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一方面他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设立学校培养人才的主张,屡次建议朝廷“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提出要采取学校“育人”与科举“择人”相结合的改革方略。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任广德军司理”,到任不久,他便开始延师兴学,培育人才。此后,他先后在泰州、睦州、苏州、饶州、邓州、杭州等地办学,教泽广被。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拜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积极推行全国兴学运动,提倡州县兴学。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庆历新政开始后,他“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自是州郡无不有学”[3],即学者在两百人以上的县必须要成立学校,改进学制系统,并将此与科举考试相结合。范仲淹着力于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提出了“用而不择,贤孰进焉”“择而不教,贤孰继焉”的主张。他坚持“育人”“择人”“用人”并进的教育改革思想,提出“慎选举之方,敦教育之道”,如此才能“代不乏人”。由此可见,范仲淹对学校教育极为重视,其“育人”与“择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对当时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历经三十余年的努力,他所兴办的学校遍布全国各地,为学校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为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范仲淹十分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真才实学之人。他提出朝廷的科举考试当以“六经”为主要内容,以“贤”“能”并举为主要目标,以“先策论而后辞赋”为主要方式,如此方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之人。在《上时相议制举书》一文中,他提出:“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他强调朝廷制举考试内容应当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即以“六经”为本,随后“诸子”“群史”作为参考,以使天下的贤能之才修读好“经济之业”,“趋圣人之门”。如此,经过数十年之后,天下的“异人杰士”必然“穆穆于王庭矣”,成王佐之器,为国为君所用。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一文中,他向宋仁宗呈上十项改革主张,大部分内容得到采纳。他认为应当“精贡举”,三年进行一次大比,考查“德行道艺”。在他看来,“贤”与“能”皆十分重要,他将“贤”称为“德行”,将“能”称为“道艺”,举“贤能”之人,方才有利于社稷。范仲淹十分重视“德”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应当将“德”放于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使受教育者恪守儒家道德规范。与此同时,他提倡“忠信”“气节”“以人为本”“宽仁爱人”“尚俭去奢”“诚信”等道德规范,这为宋代的儒学与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

此外,他认为原来“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的选举方式会导致“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如此便会出现“天下危困”的情形。因此,他认为应当“举通经有道之士”,进士之法,把死背儒家经书改为阐述经书的要义与道理,使人们“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唯有如此,才能培养且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使得“天下讲学必兴”。

二、“授业育德,以身先之”

范仲淹将“师道”视为教育环节的重要部分,他认为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师道”视为整个教育的核心,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传授经旨词业,还要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

一方面范仲淹认为教师要“授业育德”,既要注重传授“经旨词业”,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道德人格”。在《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一文中,他极力推荐胡瑗去太学任教。胡瑗作为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在苏州和湖州任教,他既重视传授“经旨词业”,又重视培育学生的“道德人格”,总结了著名的“苏湖教法”,其教育方式体现了范仲淹“经邦济世”的教育思想。范仲淹曾评价胡瑗“志穷坟典,力行礼义”,在他看来,胡瑗讲学不仅仅局限于“讲论经旨,着撰词业”,而是常常传授“孝悌”“礼法”,引导人们在德行方面向善。因此,范仲淹十分认可胡瑗的教学方式,他极力向朝廷推荐胡瑗,将其“升之太学”。胡瑗至太学任教之后,“四方士子闻风求学”,以至于学舍不足以为用,将官署扩建为学舍。由此可见,此种教育方式在当时备受认可,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范仲淹认为教师应当“以身先之”,以自身的言行起到示范作用,为学生的榜样。在《仲淹掌学》一文中记载,“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范仲淹经常居住于学堂之中,他在训导和督促学生方面很有方法,其“勤劳恭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作示范、做榜样。他在夜间为“诸生”授课,其“读书寝食”,都定下时间。他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要自己先作一篇。正因为范仲淹在教育中“以身先之”“尽职尽责”,方使“四方从学者辐辏”,后来“宋人”在朝廷中有文学名声的人,大多是范仲淹所教之学生。由此可见,范仲淹极为重视“师道”,在他看来,教师既要在“经旨词业”方面“传道受业解惑”,又要在自身品行与修养方面“言传身教”。因此,众多社会名流与莘莘学子仰慕其高深学识与高尚人品,纷纷向其靠拢。范仲淹的言行成为无形的教材,直至当代仍对教育者们具有引导作用。

三、范仲淹的教育观融入高校德育建设的路径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主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对学生群体进行道德教育与培养,促进学生道德发展,避免“重才智、轻德育”的现象。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德育”始终居于首要地位,其承载着传递道德价值、塑造道德人格、促进道德发展的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综观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他继承了先秦以来儒家教育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先“教”后“择”、“贤”“能”并举、注重“道德人格”的养成、“授业育德、以身先之”等教育观,对当今高校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中,可以通过课堂灌输、校园媒体传播、校园文化渗透等多种方式,将范仲淹的教育观融入当今高校德育建设之中。在当今高校的德育建设之中,以传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方式,以思政课堂、专业课堂等为载体,将范仲淹的教育观融入德育建设之中。首先,可以将范仲淹“贤”“能”并举的育人理念融入当今的课程教学理念之中,以达到提升教师德育意识的目的;将“先策论而后辞赋”、考查“德行道艺”的教学方式融入当今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学之中,以丰富当今课程教学的德育载体;将“忠信”“气节”“宽仁爱人”“诚信”“尚俭去奢”等道德规范,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之中,以达到拓宽课程德育载体、丰富课程德育内容的目的。其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人文讲坛等活动,使得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受到“德育”启迪,对“忠信”“诚信”“宽仁爱人”等道德规范有更为全面、深刻、系统的理解。因此,结合当今德育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范仲淹关于“德育”的教育思想,将范仲淹的教育观渗透到高校的整体培育体系,提升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理念,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意识,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格,以范仲淹教育思想为当今高校德育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在当今实际的德育工作中,范仲淹关于教师“授业育德,以身先之”的思想,对当今师德师风建设大有裨益。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传承中华优秀师道传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深化[4]。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涵养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范仲淹曾将教师的言行与品德修养视为师者的必备素质。他重视“师道”“言传身教”,并将此作为培育学生道德品格的基础。范仲淹的“师道”思想可作为涵养当今师德师风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通过“师德大讲堂”,借鉴《百家讲坛》等传授方式,邀请名师讲解范仲淹“以身先之”的教育观,学习胡瑗的“苏湖教法”,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强化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己任的责任感,以教师的浩然正气引导、感染学生,既有助于打造道德素养高的优秀教师队伍,又有助于推动当今大学生的德育建设。

四、结语

范仲淹一生勤于教育,他的教育观中蕴含着宝贵的传统优秀教育理念,与当今的“德育”“师德师风建设”等理念有诸多相通之处。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今天,通过课堂灌输、校园媒体传播、校园文化渗透等方式,将范仲淹的教育观念融入当今高校德育建设之中,有益于实现“传统之道”与“时代之道”的融合,为培育德才兼备、具有应用价值的人才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范能濬.范仲淹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二十四史》编委会.二十四史[M].北京:线装书局,2018.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0L].(2019-12-06)[2022-01-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