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郑乐[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以浙江省S校为例,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现阶段基于科技创新竞赛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痛点,探讨构建“一体两翼三驱动四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路径,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双创”人才提供经验借鉴。
[关 键 词] 科技创新竞赛;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45-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华夏大地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重磅发布,[2]“创新”二字在不同内容板块中被着重提及15次。在2021年度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含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同属于本科生培养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并被单列赋分,足见顶级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
浙江省S校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高校,正身处抢抓高等教育强省,全力推进学校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期,其教育教学改革应将自身的发展与建设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让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协调共进。近年来,浙江省S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实现了多项科技创新竞赛的历史性突破,但依然面临较大的瓶颈,与顶级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对现阶段浙江省S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参与现状展开调研,为探究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提供决策参考。本次调研以浙江省S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对科技竞赛的认知、参与科技竞赛的意愿和态度、参与科技竞赛的驱动力与阻碍、科技竞赛机制评价等方面对S校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84份。
一、探究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路径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是基于实证的调研为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提供决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3]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着眼长远、聚焦聚力推进重点任务,探求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新路径。
二是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提供新视角。以往关于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多基于产教研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开展分析,而将科技创新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问题相关联并展开具体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切入点更为聚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载体出发,梳理当前浙江省S校基于科技创新竞赛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培养路径探究、后期效果评价与反馈等都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为课题研究层次化和体系化提供理论支撑。
(二)实践意义
一是对学生来说,有利于助力大学生明辨专业学习方向。科技创新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必要载体,通过探寻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路径,能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竞赛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拓宽视野、博学求实、开拓创新,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是对高校来说,有利于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一线实证调研,把脉现阶段浙江省S校存在的如科技创新竞赛激励机制不完善、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竞赛与“双创”课程教学融合度不够等问题,有助于优化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为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三是对社会来说,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竞赛成果转化落地。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式的“校企无缝对接”,应强调“智慧性、有机性、系统性”,在保障专业教育效能的前提下,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拓宽培养路径,实现校企协同备赛,培育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扎实专业基础、良好社会适应功能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二、影响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要素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因素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关键要看其创新创业意识是否成功激发,但“00后”大学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新创业意识相对滞后于国家社会对其创新创业的客观现实要求。首先,大学生群体缺少创新创业内驱力。“考编”“考公”越来越热,挤进“体制内”,捧上“铁饭碗”成了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极少部分学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尝试创业,而不是发自内心向往创新创业,难以享受创业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对创新创业内涵认知尚浅。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通过实践开展经营性活动,对创新创业全流程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有限,单凭一腔热血难以撑起整个创新创业全过程。最后,“00后”心智不够成熟。“00后”群体大多生活条件优越,抗挫能力有限,面对前路未卜的创新创业项目,容易陷入既向往成功又焦虑踌躇的心境,意志力摇摆,自信心缺失,对创新创业前景缺乏系统把控。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校方因素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虽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但更多地倾向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未实现有机融合,亟待改善。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欧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拥有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注重学生群体的个性与创造力塑造,学生的“双创”能力更容易被激发与培养。例如,美国是全世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成果较好的国家之一,从1947年哈佛大学最早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4],另一所知名高校斯坦福大学于1949年开启创新创业教育[5],随后各大学都相继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数十年的积累孕育出该国最大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享誉全球的“硅谷”。
(三)创新创业教师群体因素
自2016年开始,教育部要求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在校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选修和必修课,并纳入大学生学分管理体系。[6]部分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群体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着重停留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初创企业指导等模块上,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未引进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库多数由专业方向为经济管理类的教师、创业学院教师、高校辅导员等组成,多为偏向研究“双创”方向的学者型教师,普遍缺少自身的创业实践经历,难以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专业化指导。“双创”课程群的设计缺乏连续性和实用性,未与专业特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在实践教育上下真功夫。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创”教师队伍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创”教育教师群体应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常态化科技创新竞赛指导中总结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四)社会力量因素
社会因素不仅指代政府政策因素、社会力量因素还包含家庭支持因素。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在资金、场地、税收等多方面构建立体多维的支持体系,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但是在动态变化的创新创业过程中,相关政策缺乏针对性,同时还面临着政策制定的滞后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融资、资源、运营、招聘等多方面的瓶颈,现阶段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资金支持较有限,多支持已经落地且有一定规模的毕业生创新创业项目。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地域限制,需要政府部门顶层优化配置,多方联动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新型人才为目标[7]。科技创新竞赛是通过大学生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国内顶级赛事,系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重要途径。现阶段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高校的重视,完善各类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大赛获奖成果也作为展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
四、浙江省S校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双创”能力教育组织引导不到位,主体责任欠明晰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高校要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强化督导,加强宣传,抓好改革措施落地。”[8]现阶段浙江省S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欠科学,尚未形成从院校两级科研创新竞赛—“大创项目”—“新苗项目”—“挑战杯”—“互联网+大赛”的全周期培育闭环,究其原因一是未明确各部门在学生“双创”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培育职责,二是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间科研育人的职责目标和具体落实未协调统一,三是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接管理部门多,不同赛事由不同部门、不同学院对接分管,效率亟待提高。
(二)部门“双创”协同培育体系不成熟,培养模式欠科学
二级学院、教务处、创业学院、科研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三全育人”理念落实不到位,沟通协调不充分,“科研育人”流于形式,存在如科研创新竞赛学生梯队培育断层,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较薄弱,与产学教研合作企业沟通不畅,科技创新竞赛成果孵化少等现象。科技创新基础较为薄弱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容易急功近利,主要体现在部分指导老师过于“包办”参赛项目,无端夸大备赛项目成果,部分参赛学生滥用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成果,导致基于科技创新竞赛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方向有偏差,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组织,轻培养”“重项目,轻监督”等问题。
(三)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竞赛不频繁,争先意识较淡薄
在被访的学生中仅有25.51%的被访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竞赛,74.49%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科技竞赛,参赛过的学生中,61.64%的学生参加过1~2次,23.12%的学生参加过3~4次,5.12%的学生参加4~5次,10.12%的学生参加了5次以上。愿意参加和实际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相差696人次,说明愿意参加竞赛的学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并不一定能成功参加科技竞赛,可见学生争先拼搏、持之以恒的意识较淡薄。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科技创新竞赛以成果为导向,而忽略科技育人的本质即“双创”精神、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二是学生群体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主动性较低,缺乏科研学习的内驱力,缺乏创新强国的时代责任感;三是以理论培训、案例展示为主的“双创”课程,学生易陷入机械式学习阶段,缺乏实践操作、路演实战、产学研融合等关键环节的尝试与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