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念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许丽伟[摘 要]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时3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深入发展、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专念视角下,教师可以打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盲点和屏障,所以通过阐述专念的理论观点,旨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做出探索与贡献。
[关 键 词] 专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53-04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几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正在努力拓展和丰富四大方面的内容,在工作创新方面也在不断探索着,但如何创新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是摆在心理健康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多个文件指导和规范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在2010年之后教育部又下发了多个文件,包括201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些专门针对高校的文件的出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良好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自身经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创新性不足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一般以理论课程为主,以实践课程为辅,虽然近几年高校各个专业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但心理健康课程如何做好实践教学,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一些高校把日常的心理健康活动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中,但往往很难保证实际效果,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变成了只为了赚取学分,不能很好地体验活动自身的魅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如何增强实效性,让学生可以有学习、有成长,需要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形式或课程设计进行创新。
(二)心理健康品牌性活动活力不足,学生体验性不够
各大高校每年“3·25”“5·25”“10·10”等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都会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品牌活动,之所以说是品牌活动,是因为这些时间节点里开展的活动,有很多都是每年都在开展的,在学校有较高的知名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比如比赛类的活动,只有参赛者可以体验整个比赛过程,观看的人感受不多。所以如何策划出学生参与性强的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心理咨询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的心理健康相关文件,各个省市在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的软硬件配备上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心理咨询整体环境和人员专业素质的水平在不断提升。随着信息平台飞速发展,各个高校也在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其中网络预约服务与咨询工作也在推行,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心理咨询形式更加丰富,个体咨询不仅能做面对面的咨询,还新增了网络咨询。可以说对咨询师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加大,这也对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能否及时为心理咨询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督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模式比较固化
从21世纪初高校出现心理危机事件以来,教育部及各个省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中都强调了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每年各个省市的高校都组织高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培训,也相应出台了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文件,强化了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作用,树立全员意识和责任意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也在逐渐丰富与完善,比如各个高校都会采用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此外,通过建立“四级保健网”(学校—院系—班级—宿舍)来加强预警防控作用,通过实施“一人一档一方案”的制度,及时做好重点关注人员的跟踪指导服务。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这些预防和干预措施已得到各个高校的普遍认同和效仿,但有一点值得反思,就是辅导员在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时,首先想到的是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找专家看,或者直接转介校外的精神卫生机构的专家,好像出现学生心理危机只是专家的责任。因此,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上也需要有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五)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尤其是教师队伍培训方面,近几年针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培训课程层出不穷,有的是以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为主导的培训,有的是以危机干预名义做的系统培训,有的是以咨询师个人成长为议题的培训,有的是以某一心理咨询流派为主的培训,还有的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大会的形式去培训,不论哪一种培训,当然只要参与了一定会有收获,但是这些培训都隐含着一种思维,那就是要给教师一些思想、技术和方法。教师只能被动学习、被动接受,最终会导致培训效果很难保证。
总之,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如何整合一切资源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发挥实效,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如何打开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需要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方式。结合多年对专念的学习和研究,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一些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
二、专念及专念理论特征
专念(mindfulness)来源于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代表人物是艾伦·兰格,其认为这是一种个体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思维模式,是从自己正在体验的事件中发现不同、构建新意的认知方式,这种从社会认知的取向被翻译为专念。而从心理咨询的取向常常翻译成正念或者内观,代表人物是卡巴金,强调对当下无条件的关注,以知晓、接纳、不做任何评判的立场看待自己正在经历的体验。[1]
西方心理学研究中,兰格将专念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努力的自觉思维模式,是一种灵活的精神状态。在此模式下,一个人积极关注当下的事件,保持“高度参与和清醒的状态”,增强对环境的敏感度和对新信息的警觉性,“接受信息的开放性”或“积极吸取新的类别”,创建新的类别来排序观察结果或者通过对主体假设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个体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思维模式,是从自己正在体验的事件中发现不同、构建新意的认知方式。[2]
兰格专念理论有五个特征,分别是创造新类别、接受/欢迎新信息、多重视角、对情景的敏感性和以过程为导向。[3]从这五个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专念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对新信息持有开放的态度,会多视角看待事物,对环境保持敏感,注重过程导向,使人们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到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创造的快乐。
三、专念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结合兰格专念理论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可以突破一些思维定式,可以采用新方法、新思想去处理问题,正如兰格在《专念》一书中提出专念具有创造出新的类别、敞开心扉、接受信息、使用不同的视角的特征。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学习专念,运用专念的思想去工作,也可以把专念的视角传递给学生。一方面,当我们带着专念的视角看待我们的工作时,会发现很多新的突破点;另一方面,当我们带着专念的视角对待学生时,也会看到他们问题背后的能力、资源和优势。因此,将专念理论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一定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视角。
(一)专念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形式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说在理论教学方面有比较一致的特点,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或慕课的方式,但学生的体验性还不够。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多是结合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心理测试、心理讲座、素质拓展、团体辅导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性不够,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往往为了赚取学分、学时才参加活动。结合兰格专念理论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开放性的思维去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比如,把团体辅导融入心理健康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课堂环境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些不用太多走动的活动项目,可以增加一些纸笔练习的部分。此外,团体辅导不仅可以线下做,也可以线上做,线上做团体辅导更多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笔者所在的学校采用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设计的问话来形成“头脑风暴”的内容。这样的问话更具有开放性,能收集到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视角,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逐渐形成对问题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这也正符合专念理论的特点。
(二)专念视角下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
在全国高校中比较认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如“3·25”“5·25”“10·10”等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开展的宣传月活动。活动形式大同小异,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征文、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微视频比赛、手语操比赛等。这些活动一般只是每年的主题不同,具体的活动形式和具体操作过程比较一致,要想在这些活动上有所创新很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学习专念的理论,在策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就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多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活动,学生在完成某一项活动时,有积极的感受、有领悟、有成长。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设计“拼图”“套圈”“流体熊的绘制”“投篮运动”等互动性、参与性比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重拾童真、感悟幸福、憧憬未来。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灵活性、多变性,有更多新鲜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专念视角下的心理咨询服务
为了提高心理咨询师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及督导方面,可以引入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与督导风格,让咨询师可以打破一些固化思维,以更多元的视角看待来访者、看待自己,使咨询师的专业胜任力有所提升。笔者所在学校已邀请了具有后现代心理咨询取向的督导师做督导,整个督导风格强调每个人在平等关系下的诉说和倾听,提高心理咨询师的反思与觉察能力,从而形成新的想法,让问题不再是问题。因此,咨询师如果可以接触到与专念理论相似的学习,那么会为他如何更好地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带来很多新的体验。
(四)专念视角下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