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稳中需求变

作者: 张子渊

中超稳中需求变0

过去的2024赛季中超联赛以上海海港卫冕、梅州客家和南通支云降级而告结束。疫情后的中超赛程赛制经过了平稳调整,新一轮反赌扫黑告一段落,更多球队股改持续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超联赛进入稳定期。

在稳定的大环境中,中超联赛有了新变化:90后球员成为赛场上的绝对主角,80后已经以教练身份出现在场边,外援规定调整为5人首发登场。但是,这些变化无法改变中超联赛整体质量仍然偏低的现实。如何更好地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服务,将是未来中超必须承担的责任。

股改推进后 城市体量决定实力

2024赛季中超从初期就奠定了“上海滩争霸”的主旋律,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赛季末,拥有金牌球市的成都蓉城和北京国安始终无法挤入争冠集团。除这4队外,有10支球队的积分不到40分,从第七名的浙江到第十四名保级成功的深圳新鹏城,差距只有9分。半数球队在联赛最后阶段陷入保级挣扎中。

从整体来看,城市体量决定了球队的成绩。争冠的球队来自中国的经济之都上海,竞争亚冠的球队是新一线城市成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降级球队出自小城梅州和南通。这说明,虽然中超联赛结束了金元时期,但财力仍然是职业足球不可撼动的基础。

中超稳中需求变1

上海海港一直是投入稳定的球队。2023赛季尾声,上海申花宣布股改完成,这也给了他们争夺冠军的资本。2024赛季,上海申花已经做到足够好,仅输了1场比赛,只比海港少赢1场球。上海海港以强大的进攻火力打出多场大比分胜利,最终以1分的优势获得联赛冠军。相比2023赛季夺冠时领先第二名山东泰山5分,上海海港的实力优势变小,之于联赛是个好现象。

成都蓉城、北京国安与上海双雄之间的差距并非在球场上,而在于球队资金的稳定性。2024赛季中期,成都蓉城就传出投资商要撤资的消息,疫情后北京国安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幸好有地方政府力挺,两支球队稳住了阵脚。成都蓉城的股改持续推进,到赛季末已基本稳定,北京国安将在冬歇期解决债务和投资问题。

降级的南通支云和梅州客家都是实打实的小俱乐部。梅州客家2024年也出现了资金紧张的问题。南通支云虽然没有欠薪,但城市体量决定了球队的投资力度和吸引资金能力有限。

目前,中超股改的大趋势是“ 民退国进”,地方政府协调当地一家或多家国企来持股俱乐部,保障俱乐部生存的基本盘,再依靠俱乐部招商引资和运营增加投入。这种方式决定了中超未来必然成为一线城市俱乐部才能立足的联赛。当前一线城市与地方城镇的经济差距决定了中超球队之间的差距也会随之拉大,造成了2024赛季上海、成都和北京领衔亚冠区,南通和梅州降级,山东、天津、浙江、河南等地俱乐部位居中游的现状。

更新换代慢 外援老将仍是主角

城市的经济体量决定俱乐部投入,进而决定了球队的阵容。这一点在上海海港身上体现得最明显。奥斯卡是仅有的金元足球时期留队至今的外援,对于球队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个巴西人2024赛季打进14球,助攻20次,上海海港打入的96球中有三成与其有直接关联。来自西甲的外援巴尔加斯为海港打进12球,助攻12次。有这两人在身后策应,前锋武磊打入34球,古斯塔沃打入20球,分别获得联赛金靴和铜靴。

山东泰山在大牌外援费莱尼离开后,引进了K联赛知名外援泽卡。但泽卡一直受伤病困扰,在联赛后半段才回归球队,这对山东队成绩下滑造成直接影响。北京国安在赛季初期错误地放弃了表现出色的韩国外援姜祥佑,留用了非洲前锋阿德本罗。然而,阿德本罗持续前几赛季的低出勤率,被认为是北京国安没有获得亚冠资格的重要原因。另外,罗马尼亚足球先生斯坦丘离队,导致武汉三镇实力整体下滑。梅州客家这样的小俱乐部也因为后卫杜加利奇被深圳新鹏城挖走,导致后防不稳而降级。

可见,中超各队仍旧对高质量外援非常倚重。2024赛季外援规定调整后,5名外援可以首发登场,更加重了外援在球队实力中的分量。

同时,30岁以上的老将仍在各队占据重要位置。上海海港的核心框架仍然是张琳芃、王燊超、吕文君、武磊、颜骏凌等球员,其中武磊和颜骏凌出生于1991年,其他几位是80后。上海申花经过近两年的蛰伏,涌现出朱辰杰和蒋胜龙这样年轻的国家队队员,但吴曦和于汉超的作用仍不可小觑,很多场比赛都是这两位老将力挽狂澜。于汉超多次贡献绝杀,重返国家队的呼声很高。北京国安尽管近两年引援不断,但于大宝、王刚、池忠国、侯森、张稀哲、李磊等老将仍旧是球队主力框架中的一员。在无法打开局面的时候,于大宝和张稀哲仍是北京球迷最先想到的球员。

80后退出中超的舞台,是缓慢且留有痕迹的。90后中生代球员特点不明显,成为各队建队的“分母”,决定比赛的还是那些“分子”——外援和老将。

说到年龄,中超教练的更新换代比球员要快得多。出生于1988年的于大宝、1987年的于汉超还在为球队进球,出生于1980年的邵佳一已经拿起了教鞭。邵佳一接手青岛西海岸后,中超联赛的本土教练进入80后时期。在青岛西海岸执教的时间里,他的能力得到肯定,低调谦逊,敏而好学,知人善任,帮助球队保级。

中超稳中需求变2

2024赛季结束时,中超有5位本土教练,分别是天津津门虎的于根伟、沧州雄狮的李霄鹏和肇俊哲、长春亚泰的谢晖和青岛西海岸的邵佳一。除邵佳一是80后,另外4人都出生在1974年以后,也都是当年米卢率领中国队冲击2002韩日世界杯的球员,谢晖和邵佳一还有丰富的留洋经历。与老一代教练相比,他们更有个性,有独特的风格。随着各俱乐部降低投入,外教质量也出现了下滑。2024赛季来自西欧主流联赛的教练少之又少,亚洲和东欧教练成了主流。年轻的本土教练利用自己球员时代的经历,退役后不断学习,缩小了和中超外教之间的差距。

稳定是好事 变化才能带来进步

2024赛季中超总体来说非常平稳,关注度比起金元时期有所降低,为本土年轻教练减轻了压力,营造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正是因为关注度降低,有关裁判的话题比以往少了很多,赛场违纪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争议话题少了,让看点回归到比赛本身。

数据统计显示,2024赛季中超的场均跑动距离和高强度冲刺跑距离都比2023赛季有所上升,净比赛时间也比2023赛季有所增加。这表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联赛发展。但同时必须看到,中超联赛目前只能用稳定来形容,只有继续进步才能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超联赛当前的水平仍然非常低,从80后老将仍占据球队重要位置就看得出来。已经33岁的武磊进球如砍瓜切菜,同样33岁、体力只能支撑半场的张稀哲还是能送出精妙助攻,年龄更大的李提香、于汉超都有进入国家队的呼声,足以说明中超本土球员的严重低质。

赛季初,中国足协推出新规,允许各队5名外援同时出场,被看作提高联赛质量的一项举措。实战中,各队大多让三四名外援首发,替补席上留一名外援作为后手,这项规定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外援的配备也基本趋同:一名身材高大的非洲中锋、一名速度快的巴西或非洲边锋、一名身材壮硕的中后卫以及一名奔跑能力强的中场。这样的外援组合成了球队标配,导致各队打法趋同。如今,除了浙江队还在坚持后场组织的进攻模式,其他球队都采用更简单的比赛战术。中超技术粗糙和战术含量低下,直接影响国家队在洲际比赛中的表现,球员无法适应洲际比赛的节奏,技术能力也无从发挥。

那么,中超有没有必要增加外援数量,来提高联赛整体质量?这是需要中国足球有关部门仔细研究的问题。亚冠联赛改制后,外援数量已经不受限制,本赛季就有球队让多达9名外援登场。然而,日韩联赛因为对本土球员的使用已形成体系,使用外援相当慎重。马来西亚柔佛等低水平的球队对外援依赖较大。亚足联通过增加外援数量来提高比赛质量的做法,效果欠佳。中国足球有关部门需要继续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外援规定。

此外,是否采用跨年赛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日本足协已通过决议,J联赛将在2026年开始实行跨年赛制,韩国K联赛也将在本赛季结束后讨论跨年赛制,最快在2025年实行。如此改变都是为了应对亚足联调整亚冠和国家队赛程,进一步与全球接轨,这是大势所趋。

中超联赛改赛制是一个难题。中国是亚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南北气候相差极大。中国东北的纬度高于韩国,只有5-10月的半年时间适宜开展室外足球运动,南部沿海地区气候与泰国相似,6-9月湿热异常。目前中超联赛拥有着亚洲最紧凑的赛程,原因就与气候有关。若改成跨年赛制,北方球队在寒冷的冬季比赛,对球员和球迷都是考验。

当前的自然年赛制对参加亚冠联赛的中超球队影响较大。2024赛季结束,上海海港、上海申花、山东泰山等队身心疲劳的球员们还要继续征战亚冠。中超联赛的质量本就不高,明明有征战洲际赛事的宝贵机会却应付了事,受害的是中国足球。

中超联赛逐步走上正轨,但时间不等人,稳定不等于停滞不前。中超最重要的任务仍旧是为中国足球的整体发展服务,与世界足球接轨,向先进足球学习。如今的稳定是暂时的,变化才是中超必须经历的主题。成都蓉城以季军收官,首次打进亚冠赛事。

责编 柏强 陶莽 王敬泽

中超稳中需求变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