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显性化培育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作者: 宗宇 丁媛媛

摘要:综合思维作为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被确定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根据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过程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外显化方法进行学习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应用、创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高阶思维。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思维显性化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要求地理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如何根据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过程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而思维外显能够了解并评价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思维显性化就成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方法与路径。

一、思维显性化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现状及目标

当前教学中制约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传递—接受式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常被动、机械地学习[1]。高中地理属于系统地理,需要构建系统地理知识体系,思维跨度大,综合性强。以复习课为例,课堂教学大都是采用“快步走、多回头”的方式反复回顾、反复训练,这种方式会固化学生思维,难以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真实、复杂的情境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复习课往往强调结果的正确与否,较少涉及思维过程、活动经验等过程性内容,课堂教学深度不够[2]。导致高中地理课堂过度关注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例如,在《天气系统》一节中,强调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增加了让学生运用示意图来分析问题这一要求。教学中提倡学生自绘示意图,引导学生在绘制示意图与分析示意图的过程中,通过使天气系统知识直观化,理解学习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了解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对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的相关知识,这几种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是否具有系统认识,特别是能否判读一些简单的天气系统图,解决“锋面气旋移动过程中的天气”难点较为模糊,动态过程辨析困难的实际问题(见表1)。

利用思维显性化培育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0

二、利用思维显性化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要求人们在研究和认识地理环境时具备综合思维,表现为更多地注重地理事实。复习课可提供配置真实情境案例的习题,利用其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重组构建、分析应用,为思维显性化提供载体。

(一)优化习题,提供思维显性化的载体

优化习题提供思维显性化的载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习题分层、分类,学生答题过程中将思维外显、建立问题层级与思维能力水平的联系,教师以此诊断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课堂教学中地理习题的设置,需要能直接、清晰地反映出地理知识的核心要点和解题思路,实施“情境生活化、方式多元化、过程进阶化、思维发展化”等策略,并结合图表、地图、实例等素材,使思维更加直观、具体地显现出来。

(二)应用工具,找到思维显性化的途径

在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尤为重要。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把地理学科众多的概念、地点、事件和关系等复杂的信息,用清晰、连贯的方式展现出来。测试评价量表对学生外显思维进行多维度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通过量表,教师可以系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掌握情况,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绘出”学生思维

用思维导图“绘出”学生思维是一个富有创新性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展现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对知识理解。例如,在学习“天气系统”部分时,围绕“锋面气旋”这一核心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聚焦思维节点,梳理逻辑关系,形成思维链条,这些节点分支可以包括相关概念、发生过程、影响要素以及相互关系,并能够选取具体、典型的地理案例,展示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测出”学生思维

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评价为先导,预先将试题考点与要考查的学生思维能力建立关联,注重对学生解题过程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评估,而不仅仅是关注答案正确与否。通过习题测出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一个系统且精细的过程,涉及到习题的选择、设计以及评价等多个环节。

3.“展示”学生思维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梳理和调整。通过设置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分享、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思维导图和评价量表,学生在活动中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自己的思维特点和优势,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要想加深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应将教学重点从“答案”向“过程”转移,需要通过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利用思维显性化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实践案例

思维显性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常见的天气系统复习课”为例,我们尝试利用思维显性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逻辑清晰的思维网络,进而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3]。

(一)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脉络

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思维过程外显,是实现思维显性化的有效手段,适合对复杂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呈现层级清晰的逻辑结构。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把锋面气旋的核心内容以及相互关系展示出来,有助于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形成综合思维能力。绘制思维导图不要过度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而应该注重“思维”的科学性,突出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避免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窠臼。

(二)设计题目,达成思维进阶

复习课以题目为整合,以问题为引领,设置有层次的习题,通过题目作答、批阅、学生讲解和教师指导等环节,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题目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科思维,提升关键能力。本节复习课围绕锋面气旋,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学生讲解习题的方式,将其思维显性化。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容易暴露其知识漏洞和思维盲点,有利于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提升(见表2)。

利用思维显性化培育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1

题组一:综合思维水平层级2。考查锋面气旋示意图及与之相应的天气状况,采取学生讲解的方式,外显学生对锋面气旋示意图及与之相应的天气状况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夯实知识基础,掌握一般方法。

题组二:综合思维水平层级3。本组习题为锋面气旋示意图的变式,天气状况的判读也需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境,故难度有所加大。采用学生讲解的方式,外显学生知识简单迁移的思维过程,教师做补充指导,整合思维。通过学生动手绘图,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以及迁移应用能力,进而提高综合思维。

题组三:综合思维水平层级4。本组题着重培养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用真实、复杂、较大尺度的天气实况图作为情境,承载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需要学生将题组二中迁移的知识与本题情境、设问之间建立思维联系,在互动交流中完成题目的过程即是综合思维素养的培育、提升、形成过程。

三组题的用图,由示意图到手绘图到实际天气图,难度逐级递进,在析图、绘图过程中外显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状态,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思维;同时,三组试题的设问,由综合思维水平2逐渐过渡到水平4,从考查基础知识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再到实践应用。尝试探索由必备知识的掌握到关键能力的形成的培养,进而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逐阶递进的培养策略。

(三)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学科中体现综合思维的试题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实际迁移运用中错误率比较高,需要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题型示例中,通过小组合作对锋面、气旋以及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做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行展示交流,教师了解探讨交流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对学生外显化的思维过程进行纠偏、引导。

题型示例:图4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见图4)。

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

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

利用思维显性化培育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2

第一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天气系统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从示意图向实际天气图过渡,学生需要从图中获取、加工信息,在实际问题中迁移运用。

第二题考查综合思维中的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学生需要了解天气系统的动态性特点推测天气系统空间位置的变化;同时,解题过程需要考虑南方小尺度的锋面气旋与北方大尺度的高压、冷锋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尺度观念,是培育和考查地方综合的上佳题组。

这组题较全面地考查了综合思维的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三大方面,需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才能完成。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较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学科素养的生成。

(四)测试评价,促进素养落地

设计表现性评价表是为了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从中收集学生的“表现”信息,从而为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依据。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课堂讨论环节,设置评价表(见表3)。

利用思维显性化培育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3

学生运用思维外显化方法进行学习,能让教师清晰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通过教师追问、生生互问、质疑互答等方式,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矫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加深、结链、拓展、成网,形成思维综合。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

[2]黄勤雁,郭剑琳.高中地理基于问题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2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三新’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探究”(JJB423180)

编辑/陆鹤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