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 相宜 有趣 生长

作者: 曹军华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教师是一个平凡的称谓,却是一生不平凡的使命。20出头的我意气风发地出发,时至今日已历经22个春秋。在这一场爱的相遇、温柔的坚守、矢志不渝的情怀中,我的教育生活半是风尘仆仆,半是星辰大海。

当立德树人理念浸润我的内心时,我的教育观便蕴含了家国情怀的责任与担当,即同心同德的大情怀;博大精微的学问思想,即兢兢业业的大智慧;厚德载物的真诚与无私,即淡泊中庸的大格局。也许我不能做一位“上下求索而常人不能为之”的教育家,但是“上下求索”之心当不变,“大知闲闲”之能当不丢,“大言炎炎”之志当不改。

一言以蔽之:“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教育不应该被看作是往容器里灌水,而应该是帮助花朵以自己的方式生长。”因此,我以“守正”来界定自己的教育原则。

《汉书》有言:“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心正笃定,方可守正待时而出奇;守正出奇,方可把稳舵盘而共进。于教师而言,“守正”就是对教育教学的坚守,亦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坚守,更是对立德树人的坚守。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求实者进。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百年树人的支点。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之前,我们要明确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可能还想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我们在课堂上要努力把自己定位为一位知识原野上的向导,一座方便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留白,陪伴其进行个性化补白的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拿出现成真理的布施者。

把语文的课堂还给语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我们语文人必须要努力传承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应用语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用听说读写这样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比如在讲解《老王》一课时,文末那句饱含深情又发人深省的文字是最值得我们去咀嚼品味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疚。”我们在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同时,也会生出对人性平等的期许,就会明白这是博爱思想背景下萌生的善的种子。实际上解读《老王》这篇文章时,要突破的最大窠臼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发现老王的善与美上,而实际上,引导学生体悟发现老王善良的杨绛的善良才应是本文的教学初衷。在此基础上,再迁移拓展到引导学生发现从“诗圣”杜甫,到才女杨绛,到《猫》的作者郑振铎,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无不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自省精神。

守正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守正,才不会抱残守缺,才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教育不是高居于九重天上的讲经说法,而是贴近生活,着眼未来的思考。素养浓淡相宜,能力远近相安。相宜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把“相宜”看作是自己的教育坚持。

“世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相宜的教育应是相宜于时代发展的教育。当今时代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是其主要特征,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革都必将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变革。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正成为教育工作者砥砺前行的目标。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当秉持为学生的未来筑基铺路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努力托举他们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再次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相宜的教育还应是相宜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教师理当科学发现个体差异,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属性,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路径,这何尝不是为人师者的神圣使命?在教育教学当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丰富知识能力评价体系是我始终秉持并躬身实践的初心。为了真正践行相宜的教育理念,依据“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文件精神,我和我的同事在上学期期末就开始进行了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学习实践,并在本学期开学初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在设计《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我们集思广益,深度挖掘跨学科教学,与时俱进,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了解年俗的由来和演变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让学生根据主题情境需要和文字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配合富有创意的表达。不仅如此,在对学生美育方面的培养我们也丝毫没有松懈,制作剪纸、灯笼,书写春联等,在对文本的感受、理解、赏析后,运用不同的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任务设置,帮助学生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文字、美术、书法、朗读等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在《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固有的分科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模式,在坚持以“专科学习”为本,融合多学科教学思维方法的思想指引下,努力寻找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点与生长点,借助他山之石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课堂生成,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易认识到本学科的价值意义,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有效提升。当然,我们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识与实践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尝到甜头的我们现如今已经不再纠结迈出几步,而是要“跨”出突破自我的这一步;不再迷茫融合几科,而是要“跨”进本学科思维发展的这一阶;不再苦恼解决几个,而是要“跨”到学生成长需要的最高级。

方寸之中见初心,咫尺之间见匠心。沧海横流甘俯首,内外相携总相宜,这是教育者的执着,更是语文教师的智慧。

教育就是成长没有标准,快乐没有模板。恰到好处的乐与思,都是教师“蓄谋已久”的偶然。以有趣为重点的教学,才能乐而不知苦,乐而不思难。因此,我以“有趣”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至关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趣的教学才能催生有趣的学习。在有趣的教学方面我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略有收获。有趣教学关键点不在于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幽默风趣,关键在于:1.倾情投入。于漪老师说:什么是教课,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在歌唱,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感动学生;2.营造轻松、愉悦、富有思辨性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不是一副猛药,一贴见效,而应像泉水,浸润心灵,汩汩向上;3.依据学情,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在学生的知识易错点以及能力生长点上设计创新。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学习;4.教学策略少一些同质化,多一些异质性,把研究学法放在研究教法同等的高度上;5.避免“我不要你想,我要我想”的现象发生。把课堂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下自己的教师身段,蹲下身来,用学生的话语体系与之交流分享。

在教学中,我喜欢做一位爱交流,享受分享的教师。在《卖油翁》一课中,第一课时我选择了学生热爱的漫画作为基础夯实的切入点,学生不仅有了兴致,课堂效率也大大提升。在《活板》一课中,我又出其不意,让一部分学生成为印刷店“老板”,另一部分学生成为“股东”,在字里行间中找到印刷最快的方法,并与“股东”成为最佳合伙人。在这种情境下,即使不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也积极踊跃起来。

课堂有趣,学生才能被吸引,而我有趣,课堂才能更有温度。一名有温度、有高度、有故事、有本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学生。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路,它也必定是我人生路上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用我的教育主张赋予生命力量,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成长自然发生。因此,我用“生长”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效果。

没有一朵花,开始就是一朵花。所谓生长就是让花开,待花开的过程。大先生陶行知说:“教育是农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有着对丰收的强烈渴望,懂得依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施肥浇水。这正如我们在教育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五育并举。唯其如此,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助力学生成长,为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铺路。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方可在未来有一席之地。《礼记》有言“教学相长”,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育活动会事倍而功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努力做好自己,彼此成全。

教育不是业务而是情怀;课程不是产品而是智慧;教学不是生产而是唤醒。由此观之,守正是王道,相宜是正道,有趣是大道,生长是至道。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