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衣怒马少年时 不负韶华行且知

作者: 高伟

鲜衣怒马少年时 不负韶华行且知0
江明明,中共党员,密山市当壁镇学校语文教师。曾获中国少年科学院优秀科技教师,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鸡西市最美教师、市“树师德形象传教育正能量”先进个人、市教育卓越奖获得者,密山市模范教师、市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市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鸡西市课堂教学大赛、密山市课题教学大赛,并屡获殊荣。

2024年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实施19周年。19年来,“特岗计划”为我国农村补充了大批优质教师,特岗教师被誉为乡村教师队伍“换血的一代”。江明明作为一个外乡人,在黑龙江三梭通村一呆就是15年,他的信念是:我要好好和孩子们在一起。

“弱者守弱而不自轻自贱”,江明明始终维护着一个80后农村特岗教师的不屈与坚持。

缘妙不可言,初与当壁镇结缘。提起黑龙江省密山市,提起当壁镇,很多人一定和江明明一样会想到密山的兴凯湖。江明明8岁那年第一次来到密山,第一次见到浩瀚美丽的兴凯湖,从此当壁镇这个名字就刻在了他的心里。大学毕业后正赶上黑龙江省首批特岗教师招录,在报考的岗位上没做他想的江明明就填上了当壁镇中学,从此与它结缘。

再续前缘,缘来不是“你”。背上行囊,再次来到了心目中的密山。到客运站要买去当壁镇车票的时候,江明明给校长打了个电话。“您好,是唐校长吗,我是今年的特岗教师……”话没说完就被唐校长打断了:“你们千万别买去当壁镇的车票,买三梭通的票,对了,你们带的被褥厚吗?一定要带厚的被褥,这边有点冷……”挂了电话一头雾水,买票吧!三梭通。如果不是考到当壁镇中学,可能江明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知道这样的一个地名。下了车才知道,原来当壁镇中学不在当壁镇,它在三梭通村,距离当壁镇旅游区有将近30公里。上班以后江明明更是才知道学校距他的家乡梨树有130公里,得花费5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所以每次上班只能提前一天到校。

缘的进行时,初到当壁镇中学。背着行囊,怀着最初的梦想,当壁镇中学,“我”来了!记得刚进校门的时候,江明明遇上的是一群正在雪地踢足球的孩子,他们一拥而上一边亲切地叫着“老师”,一边抢过江明明背着的行李扛在稚嫩的肩上,望着他们的笑脸,江明明的心融化了。“我喜欢这群天真的孩子。每当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对知识的渴望,我就觉得这是我毕生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接待江明明的是当时的副校长,副校长急忙帮着他安排了寝室。寝室在生物准备室,一张上下铺,一张桌子,一个桶是他的全部家具,看到沈校长略带尴尬的笑容,江明明急忙感谢,“我能做好,请领导放心”。这里的夜真的很冷!没带海绵垫的江明明第一晚是穿着羽绒服盖着被睡的,早上被孩子们的银铃般笑声叫醒,看到上铺的“兄弟”王老师,居然冻得用毛巾把头包了起来,江明明打趣地说:“什么时候‘偷地雷’的进屋了。”

原来,你们才是我的缘。江明明上班后听的第一节课是刘爽老师的语文课。认识的第一个孩子叫小鹏,这个孩子对听课的新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上就一直小声地追着江老师问:“老师,你家是哪的呀?怎么上我们这教书呢?”江老师小声地回答并示意小鹏上课要认真听讲,好好学习。然而小鹏的一句话却让江明明十分震惊,他说:“学啥学啊,我不爱学习,我妈说了让我在学校养好体格,毕了业找个活干就行”。那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江明明的心,让他看到了教育在农村孩子和家长心中的位置。他告诉自己,这就是你来三梭通村的目的,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初心,这就是使命!

从此江明明与密山结缘、与当壁镇结缘、与那些朴实的农村孩子结缘,踏上了那个扎根农村教育的神圣讲台。

农村教育不能只限于教会学生“如何生存”,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走出农村”或帮助他在农村生活得更好,这才是农村教育的根本,这也是江明明的职责所在。

原当壁镇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多数学生家庭教育缺失、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生性腼腆、胆小。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站起来发言,江明明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小组内的交流,扩大了学生思考与发言的机会,在课堂上正式发言时学生更有底气。对站起来发言的学生,江明明给予正面反馈。设置无压力环境,发言多的小组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为了更好地发言,学生往往在课前会很认真地做好预习,将要讨论的问题准备好并在课本空白处做好圈点与批注。慢慢地学生大方起来,活泼起来,清澈的眼神中多了一份专注与坚定。

课堂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基础,面对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农村学生,江明明不盲目学习别人的讲课风格,而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制订每堂课的个性化教案。2012年,江明明参加了密山市的教学公开课展示,这堂课让江明明收获了与会专家给予的最高评价———“这是让孩子终生受用的一堂课,是学有所得的一堂课”。江明明首创了“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全面提高”理念下的“课本剧沉浸式”教学模式。在前期备课中,他积极大胆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深入钻研文本中每一个角色性格,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前导语、背景介绍,力求使自身的授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当时,有个别教师对他的教学设计提出过质疑:“这样的课堂,教师把握不好活跃尺度,会偏离课程主旨”“江老师想法很大胆,但驾驭课堂的能力无法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提并论”,同行们的话语一度动摇过江明明的想法,但不尝试永远不知道对错又占据了他内心的顶峰。公开课正式展示那天,课堂上的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江明明也从容不迫、松弛有度、放收自如,体现了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让学生亲自说一说,演一演,在文本演绎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研讨、展现自我、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将知识和能力在深入浅出中扎扎实实地传授给了学生。

“我要让我的学生也能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希望他们同城里孩子一样从起跑线出发,有更多让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江明明从教以来一直信奉并一以贯之的教育信念。课余之时江明明兼任了学校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创新的激发。当壁镇中学地处偏僻,信息相对闭塞,科技创新工作想在农村学校开展起来相对困难。江明明利用自己物理方面的天赋以及好动手的能力,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师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制作“智能红绿灯”“双动力客车”……几年光景,江明明与学生研发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发明创造,也获得了不计其数的荣誉。研发中江明明还将各个学科知识融合贯通,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意识于不知不觉间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

特岗教师的生活是静默的,但江明明却以新时代青年人的态度和耐心,静静地陪伴着农村孩子,静静地尝试着用独有的方式唤起社会为教育做些什么。

15年教龄,8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江明明深深意识到,教书乃传授知识之技,育人方为塑造灵魂之艺,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易得,后者难求。江明明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如此的行事风格为他在学生心中树立了“敬而亲之”的良好形象。

因为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大部分时间和教师在一起。2010年,初当班主任的江明明就选中了一群很有个性的学生。“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运用在当时那群学生身上再适合不过了。如果说城里的孩子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那么农村孩子纯粹就是放养的。最初江明明对这帮淘小子就是采取“我要和你们死磕到底”策略,但一段时间下来,江明明依然焦头烂额。于是他静下心来开始从自身上找原因,与学生一起制订班规,一起遵守班规。

要想正人,必先正己。当江明明嘱咐学生遵守纪律时,他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纪班规。有人弯腰主动捡纸了,有人早晚主动开关电灯了,江明明的表扬换来的学生回答都是一样的:“我是跟你学的。”江明明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验证了“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的道理。淘小子们变了,学生钦佩他的为人与胆识,他在学生心中有了较高的威信,学生不愿和家长说的话,都愿和江明明说。由于他的努力,班风正了,学风浓了,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

住宿生在校时间较长,生活上虽相对独立,但缺乏感恩之心。江明明深知要从知恩、懂恩开始,教会学生感恩、报恩。周末他常布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恩身边的人,学习生活中他也经常表扬有善举的同学,唤醒感恩情怀,得到了肯定后的学生在同伴中树立了榜样,感恩之心越来越浓。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友善、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懂得感恩、懂得爱,这也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高贵品质。

班级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周一个小主题“我的未来不是梦”“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一个月一个大主题“传承文明礼仪”“同心追梦献礼祖国”……江明明事无巨细地关注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2011年江明明又提出“大读书,大阅读工程”,他带领学生打造书香班级,重回书香世界,使学生在品味经典、探索新知、交流思想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释放正能量。他所带的班级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可谓奖项常客,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如今的江明明已是学校政教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他一直秉承“德高为师,行为世范”的原则,带出了一支积极向上、专业敬业、勇于担当的班主任队伍,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成长环境。

“湛湛长空,乱云飞度,吹尽繁红无数。正当年,紫金空铸,万里黄沙无觅处。”沉江望极间,鲜衣怒马少年已狂涛乍起,惊飞一滩鸥鹭!让我们记住青春岁月里经历金戈铁马的他———特岗教师江明明!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