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
作者: 本刊编辑部什么是采访,作为一名从业二十几年的老编辑、老记者,一时竟说不清楚,因为有太多的话、太多的情感想表达。《黑龙江教育》既不是广播电视媒体,也不是新闻网站,我们是期刊,是一本有着近80年办刊历史、即将步入朝仗之年的教育期刊。在漫长的办刊岁月里,我们采访了诸多奋斗在龙江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他们有的虽然身处条件极其艰苦的边远山村,但对党的赤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珍视不曾减少一分一毫;有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沉浸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一辈子,不曾有一丝的抱怨……我们不断地去推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心无旁骛地去坚守、去追寻。他们身上似乎都蕴含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有着强大的磁场,并焕发着勃勃生机,即,永远“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一切的青春,相信永不衰竭的斗志!相信未来,相信生命!”这种相信的力量不仅让读者经历心灵的洗涤,同样也激励着记者不断反思、不断向前,从而完成一名记者的终极使命与个人成长,我们称之为信仰。
期刊媒体除了与其他新闻媒体一样的共性外,它更大的魅力在于通过独立的采访来思考,更关注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事件的本质。手里一直珍藏着一本《三联生活周刊600期纪念特刊(1995-2010我们与这个时代)》,封面是一张黑白照片,十几名记者错落有致地坐在楼房外的露天楼梯上,一侧是斑驳的灰砖墙,一侧是生了锈的白色栏杆,所有人脸上没有精致的妆容,却有着媒体人独有的笑靥与真诚,那是看到过太多真实世界后,仍然热爱生活的洒脱与超然。那么对于边境教师的采访,我们要告诉大家关于教师怎样的故事呢?其实我们不是在讲故事,我们相信普通人对于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才是这个社会的底色,相信普通人为了理想与信念而奋斗的精神更值得被看见、被记录、被歌颂。采访就是要呈现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让所有人看到一群既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又热爱生活的平凡教师,他们有着普通人的真实与感性,又各具特质,我们称之为守望。
此次采访的行程最远至漠河,与哈尔滨相距1160公里。虽然路程遥远,但与编辑部的老前辈们比起来,我们简直太幸福了。杂志社老编辑、老记者尹维新老师在《足痕笔踪》中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下乡采访时的艰辛:距离目的地18里地的路,无车可搭,必须步行,在那个极冷的天,头发、眉毛都挂上了霜,天黑下来,寒风刺骨,拖着冻得麻木的脚一步步地往前走。住宿条件更是简陋:那是一个大筒子屋,中间一条走廊,南北两边间壁成两溜大小不等的房间。间壁墙没有砌到顶,上边空着,体味的油腻馊酸,旱烟的尖辣涩苦,男声的高谈阔论,一齐从大筒子屋的上空漂游过来,在嘈杂的房间里,折腾得睡不着,听着老百姓的谈话:新买的种子,粮食的价格……就像听着新闻广播。
刚参加工作时,我还是老编辑眼里的“小孩儿”,那时杂志社的老编辑王珏老师虽已退休多年,但还是拖着患类风湿、行动不便的身体,不辞辛苦地带着我们去参加学术会议,即使一步一歇地爬楼,也不让我们搀扶,一直说自己可以。当年王珏老师在职时,风湿病就已经很严重,但仍旧没有停下去采访齐齐哈尔一名残疾老师的脚步,他们同样遭受着身体的病痛,但那种面对命运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样让人动容。
老前辈们吃过的苦与走过的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无法体会,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遇到再大的困难都相信能够克服的毅力与坚韧,这种性格已经成为《黑龙江教育》一代又一代编辑的精神内核,我们称之为传承。
有句名言说:“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今之所以有幸能够遇见49位边境教师,离不开省教育厅对普通教师群体的关注与各地市教育局对教师成长的重视,我们是见证者与记录者,见证着我省基础教育的一步步的发展,记录着教师一步步的成长。
笔锋所至,心之所向。行走在教育的前线,不管走得多远,初心始终不改,激情依然还在。背起行囊,用脚步丈量龙江教育沃土,用目光拍下教师最真实的态度,用心感受师生拔节生长的力量,我们,一直在路上!
(执笔人:李莉)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