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手牵小手 童心乐悠悠
作者: 杜玲玉升入大班,幼儿充满自豪感。为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担当起幼儿园里哥哥姐姐的角色,培养其责任感及爱心,也为缓解小班幼儿的入园焦虑,我园大班年级和小班年级联合开展了“大带小”系列活动,目的在于利用适宜的活动环境和丰富的游戏材料,以混龄游戏的形式,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沟通交往,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一、“大带小”活动初探
华爱华教授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与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小班幼儿刚入园,面对陌生环境,分离焦虑不可避免。大班幼儿已经在园生活两年,对幼儿园各方面都非常熟悉,多种能力获得了发展。于是,我园每周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组织两个年龄段的幼儿一起游戏,大班哥哥姐姐带着小班弟弟妹妹开展“大带小”活动。
我园用11种颜色的手环表示11个游戏项目,手环起到配对和控制人数的作用。游戏开始之前,大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区域,并佩戴两个手环。当与小班弟弟妹妹配对成功后,将其中的一个手环给弟弟妹妹。此外,我园将小班教师和大班教师打乱重组,根据教师的特长以及游戏区域需要,在每个区域内派驻一至两名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二、“大带小”活动进行时
在“大带小”活动中,教师作为观察者,时刻关注着幼儿在“大带小”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产生了无数个暖心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小小身体里的大大能量。
情景一:哥哥和弟弟在种植园地用放大镜观察向日葵。弟弟想看得更清楚些,拿着放大镜一点一点地往前走,结果踩了一脚泥。哥哥发现后,让弟弟坐在一旁的小椅子上,用种植园地的小铲子帮弟弟清理脚上的泥土,弟弟则配合地让哥哥帮忙。
分析:哥哥游戏时能一直照顾弟弟,将放大镜递给弟弟一起观察、探究,说明哥哥是一个乐于助人、懂得分享的小朋友。当弟弟踩了一脚泥时,哥哥想到让弟弟坐在椅子上,用小铲子帮弟弟清理鞋子上的泥土。哥哥能及时发现弟弟遇到的困难,并可以灵活地运用工具帮助解决问题。弟弟则非常具有探索精神,能勇敢地和哥哥一起探究向日葵,并且很信任哥哥,当遇到问题时,能够配合哥哥一起解决。
情景二:游戏间隙,姐姐走到教师身边说:“我有点冷,想出去穿衣服。”教师同意后,姐姐走出活动室,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尾巴”。姐姐穿衣服时,妹妹安静地在一旁等待。
分析:首先,姐姐很好地遵守了班级的约定:如果要到活动室外面,需要提前告诉教师。其次,姐姐具有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正确感知身体的冷暖需求,及时穿脱衣服。这都给妹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妹妹十分依赖姐姐,无论姐姐干什么,都一直待在姐姐身边。
情景三:连续几次“大带小”活动,有一对姐妹一直配对在一起,上次在图书室,这次又去了娃娃家……
分析:这是一个心思很细腻、善良的大姐姐。时间追溯到初次见面时,姐姐关注到这个有些“与众不同”的妹妹,姐姐想要安慰哭泣的妹妹,通过简单的交流,友谊的小种子发芽了,并在之后的互动中不断生长。姐姐早就有了明确的计划,在每次游戏时间都有意识地寻找这个妹妹。而妹妹因为有了这位姐姐的陪伴,也渐渐地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三、“大带小”活动启发
(一)摆脱“自我中心”,增强责任感
面对比自己更小的幼儿,大班幼儿需要扮演“小大人”的角色,要分析、综合、重组、总结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主动与弟弟妹妹沟通。即使有的大班幼儿平时依赖性较强,但在“大带小”活动中也主动学着独当一面,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加强。同时,与小班幼儿在玩具分配或角色安排等方面发生冲突时,他们能有意识地控制情绪,学会谦让,克制攻击性行为。另外,小班幼儿很愿意和比自己大的幼儿一起游戏,并且能够从多次的游戏中学会耐心等待、轮流玩耍、不随意打扰他人等有益经验。
(二)扩大交往范围,提升多种能力
“大带小”活动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同一游戏情境下,幼儿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教师在活动中发现,大班幼儿在与弟弟妹妹交往时,能说出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句,会主动使用礼貌用语,说话的语气轻柔友好,这样的语言氛围是轻松愉悦的。模仿能力较强的小班幼儿,有了这些直接经验,主动交往的意愿明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交往经验会更加丰富,交流表达也会更加自然顺畅。
(三)满足幼儿内在更高层次的需要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讲,幼儿的内心存在着一种希望参与社会生活的潜意识。大班幼儿面对比自己小的幼儿,更容易将自己当作一个大人,他们可以发布任务,可以帮弟弟妹妹出主意,通过对弟弟妹妹的照顾和帮助,切实感觉到自己的自主地位。小班幼儿有强烈的期望,他们想和大龄幼儿接触,这种接触能享受到家庭中难以感受到的伙伴式的温情和照顾,不同于家长经常性的约束和管教,他们能和大班幼儿平等交流,一起游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大带小”活动是我园长期开展的活动,活动中,幼儿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之后的照顾别人。“大带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有效发挥了同伴学习这一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达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