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幻术

作者: 陈巍

古代世界的幻术0

陈巍,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中国古典文学中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描绘了大量神魔志怪故事,其中的幻术描写对这些作品深入人心、广受欢迎功不可没。幻术今天又称魔术,在现实当中,不管是街头艺人的表演还是登上大雅之堂的文艺演出,魔术都是极受人们欢迎的节目。按内容和原理,魔术可大致分为表演技巧和科技支撑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既在魔术表演内部相互促进,又从社会整体发展吸取养分。通过心理学和科学视角,也可以看到世界各文化魔术发展历程中存在将科学与艺术生动结合的普遍现象。

古代发展

中国古代幻术源远流长,自成一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巫术仪式和祭祀活动。战国时期,幻术已逐步脱离宗教用途,成为一种以娱乐为主的技艺。汉代“百戏”将幻术正式纳入宫廷表演,使其迈向艺术化与专业化。

与此同时,古人又有把幻术与外来人群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例如《列子》(今本可能是魏晋时成书)记载了周穆王时就有“化人”从西极之国到来,擅长表演“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等奇技。

汉代凿空西域确立丝绸之路后,擅长吞刀、吐火等技法的“幻人”更是成为首先为中国人注意的外来表演者。随后西域、中亚、印度等地的幻术逐步传入中原,极大丰富了中国幻术的表现形式。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印度和中亚幻术师带来的截舌复原、钵中生莲等技艺成为宫廷与民间表演的亮点。史籍中记载,唐代多个帝王都喜爱幻术表演,甚至招募了不少外来魔术师服务于宫廷。这种文化交流也并非单向,唐代时中国传统戏法的部分精彩内容也通过丝绸之路商贸往来传播至西域和东亚其他地区,形成了广泛的文化影响。

世界其他文化的幻术也在塑造自有传统与文化交互往来之中不断发展。其早期起源多与宗教仪式有关。如印度的幻术以苦行思想为基础,创造出“绳子魔术”和“自断复原”等技法。印度幻术中广泛运用的曼陀罗视觉效果和冥想引导的幻象,为后来的心理幻术奠定了基础。它们不但在中国与道教幻术相融合,也在殖民时期传入欧洲。西亚地区则是幻术知识交流的重要枢纽。驯蛇术、吞剑等技艺通过商贸途径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市场上的热门表演。阿拉伯魔法著作则对欧洲炼金术和占星术产生影响。

魔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很盛行,它一方面常与宗教、医疗或迷信活动相联系,也会在市场或宴会场合进行表演,其技法可能包括手法迅速的“障眼法”或使用简单的机械装置制造视觉效果。罗马社会对魔术的态度比较两极化,政府担心魔术与巫术或宗教异端相联系,公众又很难压制对魔术的好奇。但到中世纪,教会对魔术总体持打压态度,但仍有不少炼金术士痴迷于魔法。到文艺复兴时期,光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幻术科学化,例如魔术灯笼的发明结合光学投影技术创造出“鬼影”表演,引发超自然现象的文化热潮。

异域色彩是魔术增强新奇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显然在魔术发展历程中,文化交流所起作用是全方位的,遍布题材、服装、道具、手法、技术原理等各个层面。

心理技巧

成功的幻术之所以能引发观众的惊叹和深思,表演过程中对观众心理的深刻把握功不可没。古代魔术师通过多种手法与技巧,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并制造出难以置信的视觉效果。

中国古代幻术的主要门类都充分灵活运用了心理技巧。其中手法幻术是其中最直接的一类,通过表演者快速而灵活的动作,将物体藏匿、转移或显现,达到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在一些节目里,表演者把道具和动作完美配合,在极短时间内展示豆子发芽、开花的过程。道具、药法、丝法幻术则通过特殊设计的或明或暗的道具,吸引不了解其内情的普通观众。而猜测术、催眠术等属于心理幻术,主要通过暗示和操控让观众产生错觉,更具神秘色彩。

这些技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幻术利用认知冲突制造惊奇感。当观众看到违背常识的现象时,大脑会试图解释,但无法找到合理的答案,从而对表演产生强烈的兴趣和专注。幻术师在表演中,会通过注意力转移掩盖关键动作,例如通过语言或动作引导观众的目光离开操作区域,完成核心步骤。悬念的设计也是重要的技巧之一,逐步揭示表演的效果增强了观众的期待感。此外,幻术师还会在表演中强调仪式感和权威性,用复杂的仪式流程和专业的道具让观众相信眼前的表演是“真实的”。最后,幻术还常利用群体效应,让观众产生情绪共振,使表演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在不同文化中,这些心理技巧同样被广泛运用。前面提到的印度苦行派幻术师通过复杂的仪式和身体展示吸引观众,绳子魔术利用观众的集中注意力和群体效应,使表演显得更为神奇。中东街头魔术中表演者常通过快速的动作和道具隐匿技巧,例如驯蛇表演结合音效和动作节奏,迷惑观众的感官。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魔术师通过光学装置制造幽灵般的幻象,利用观众对超自然现象的既有期待,增强表演的神秘感。这些不同文化的幻术表演说明,虽然艺术表达形式各异,但幻术师们对诸多心理技巧的复合运用是普遍存在的。

科技互动

如果说表演效果是古代幻术的花果,手法和心理技巧是幻术的枝叶,那么科技支撑就是幻术的根干了。幻术的奇异效果,哪怕在经过重重夸张放大的文学作品和口头传说中再怎么神奇,究根结底不可能超出当时人们掌握的科技知识范畴。

机械与力学技术是古代幻术的重要支撑。“指南鱼”这一节目利用磁铁的吸附作用,使金属鱼在水中自由转动,表现出“自动寻向”的效果。汉代至唐代的宫廷表演中,复杂的机关装置也被广泛使用,如常在宫廷里摆放的大型自动机械装置,多运用杠杆、齿轮、滑轮、水轮、滴漏等实现传动和间歇运行功能,为观众模拟出栩栩如生的自动人偶等“活物”。

光学与化学技术也常在幻术中扮演关键角色。古代表演者利用抛光铜镜和水面的反射制造光影效果,创造出透视、幻影等场景,从而满足观众睹物思人或寻求刺激等需求。通过对镜面反射和镜背阻挡光线的巧妙结合,表演者可以让物体看似“消失”或“显现”。通过使用火药,表演者能够制造爆炸和喷火的场景,或利用具有酸碱、加热时会变色的天然材料在观众面前显现隐藏的文字图画。

生物学知识也能为幻术增光添彩。幻术师常利用动物的行为特性制造神秘效果,如控制蛇的活动本能让其表现出“听从指挥”的假象,借助动物的条件反射训练它们展示人类才有的“智慧”。对于植物,则可以运用化学刺激让豆类快速膨胀,营造出“种豆成树”的奇观。

机关和道具设计也需要表演者的巧思。例如双层容器或夹层道具可以实现物品瞬间消失或转移,隐藏的地下通道或隔间等设置则能让演员的身体一分为二。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古代幻术的魅力所在。这些技法不仅展示了古代表演者的创造力,也推动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多功能机械装置是古代自动化机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光学实验也因幻术而得到发展,幻术的不同效果也要求更准确的化学配方和操作步骤。因此,幻术无形中推动了科技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明清时期耶稣会传教士向中国士人展示的自鸣钟、望远镜等装置,以此为传教的手段,也是与当时欧洲幻术表演的风气相结合的。

总体来说,幻术的发展史既需要魔术师的勤学苦练,也需要他们利用人类永恒存在的心理特点,更需要科技知识作为支撑。幻术还为许多富有好奇心的青少年打开求知大门,促进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