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原因、对策与实践

作者: 赵元弟 陆婕

摘要: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延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十分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研究生培养学制、论文要求、导师和学生等不同角度分析了造成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原因,从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学制、资助、导师、沟通机制等环节出发,提出破解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困局的对策:提高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标准,多措并举提高生源质量;强化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夯实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并在多节点设置分流退出渠道;以破“五唯”为契机,建立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同时提高师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视;调整博士研究生学制,同时为延期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筹措资金,缓解其经济压力;规范博士生导师资格评聘机制,同时建立师生矛盾化解渠道。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践证明:以上对策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难题,减少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对培养单位、导师和博士研究生个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博士研究生成长成才、顺利毕业。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1-0099-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5-01-010

近年来,媒体上频频报道高校清退研究生的消息。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多所“双一流”高校已清退七百余名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在这些研究生中,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是他们被清退的主要原因1。由此,延期毕业这一原本隐藏在象牙塔内的现象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目前,各高校对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的规定通常为: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本文主要指普通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普博)3—4年2,最长学习年限分别为4年和8年。超出基本学习年限仍未毕业即被视为延期毕业,延期毕业的学生一旦在达到最长学习年限后仍未完成答辩等相关事宜,即面临被清退的境地3

由于各高校、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各不相同,且研究生不像本科生一般固定在每年6月毕业,因此很难精准地计算出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复旦大学刘文等人依据1987—2013年的《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计算出我国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在56%—65%之间,且总体处于上升态势4。北京师范大学刘玮调查了某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发现2015年该校几乎每3个博士生中就有1个延期毕业,且按时毕业人数还在逐年减少,2015年按时毕业率仅为43%左右,这说明延期毕业的研究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5。北京大学杨虎的统计数据表明:该校近5年来博士生延期毕业率始终在40%以上6。由于延期毕业的研究生中博士研究生占绝大多数,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延期毕业均针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如非特别说明,均以普博为例。

一、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原因

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人数持续增加带来的负面效应十分明显。对于政府而言,投入了巨额教育经费但未能按时培养出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对于社会而言,公众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产生怀疑。对于高校等培养单位而言,研究生延期毕业带来的问题更多:一是这部分学生会挤占本已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下降。最为典型的后果是,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宿舍分配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高校为解决研究生住宿问题,提出不再为高年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宿舍。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研究生宿舍数量已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住宿需求。二是由于国家只负担研究生在基本学习年限内的奖助学金,延期毕业学生的资助只能由培养单位负责,给高校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三是延期毕业学生的毕业诉求为培养单位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相关部门随时要应对因为求职就业等原因造成的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在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更是要做好维稳准备。例如: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位论文评审未能通过而到处上访申诉,甚至联合家长一同向培养单位施压;有的学生会因为延期毕业与导师产生矛盾,培养单位处理不当即有可能激化矛盾引发对抗,甚至导致极端事件发生;有的学生因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最终未能毕业而被清退,将培养单位告上法庭。对于学生而言,延期毕业不仅要承受来自学校和社会异样的眼光,毕业压力也容易让其陷入焦虑,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7。具体来说,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读博动机不纯,学术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即保研直博生、硕博连读生以及普通招考生,其中普通招考生的选拔方式近年来逐步转变为申请考核制8。影响学生选择读博单位的因素至少有两个: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水平和层次。普遍来讲,学生希望进入水平或层次更高的高校,以期谋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这是影响学生选择的主要因素。二是地域因素,如北京、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深受中西部高校学生的青睐。这些因素对不具有地域优势的高校而言,意味着部分专业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与本科生相比会有较大程度的下滑,相当一部分优秀学生在保研阶段就会流失,进入水平和层次更高学校的研究生序列9。另外,学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各有不同,有的是出于科研兴趣,有的是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则是出于从众心理,其中相当部分学生的选择带有功利性10。部分报考学生其实并不适合读博,只是有些培养单位和导师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勉强招收培养。如此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自身能力有限,只愿意按最低毕业标准要求自己,达到“混文凭”的目的便可,这样的学生也往往容易延期毕业。

(二)难以达到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或学位论文质量不过关

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某大学将SCI论文收录与引用作为学术评价的依据后11,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成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无形的指挥棒纷纷指向同一指标——SCI论文。导师的职称、待遇等均与文章挂钩,造成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导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仅凭导师一人很难完成科研目标,如此,论文写作的压力便顺势传导到科研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研究生身上。目前,除个别高校对外宣称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是否能毕业的唯一标准外,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均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有明确要求,其必须发表一定数量或水平的文章才能申请学位。有研究显示:超过60%的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是由于未能满足培养单位对于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12。由此,论文发表成为大部分延期毕业研究生完成学业的拦路虎。

除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外,学位论文质量也对研究生毕业有着较大影响13。由于众多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均通过教育部学位中心平台进行评审和抽查,其结果相对客观公正,因此也成为学科评估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14。有鉴于此,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常高校会根据学位论文的评审结果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当出现不合格评价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修改是通常的做法,这也必然延长了学生的毕业时间。

(三)学术成果与学制要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普通博士研究生的学制多为3年或4年,但在正常期限内毕业的学生只是少数。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曾规定理科博士研究生毕业需发表一篇影响因子排分类期刊前20%的SCI论文,工科博士研究生毕业需发表一篇影响因子排分类期刊前50%的SCI论文。这一标准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并不存在难度,部分学生经过努力也能达到要求,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正常学制内难以完成学校要求的论文指标。对于部分专业而言,学生延期毕业有一定的必然性,典型的如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特别是一些涉及动物、植物的实验,由于生命体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整体实验周期长。而且科研是一种知识创新的工作,研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可能导致毕业所需的相关成果不一定能在正常毕业时间之前获得,由此延期毕业的概率相对较大。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为例,该校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但截至2019年8月31日,能正常毕业的学生不超过10%。超出学制仍无法正常毕业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资助问题。目前,国家助学金只针对学制内的学生发放,多数培养单位也不再对延期毕业的学生发放学业奖学金和助学金,这就使这部分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

(四)导师群体的科研水平与指导能力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导师来源愈发多元化,导师群体的科研水平与指导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导师已经过了评职称、评人才称号等各种“帽子”的年龄,心态已经“佛系”“躺平”,对科研的追求不如以往,科研动力不足,无法紧跟领域前沿,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力不从心;有的导师因各种原因获得大量的招生指标,每年招的学生人数众多,自己精力却有限,无暇一一指导;还有的导师在单位担任一定行政职务,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在学生指导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等等。这些都造成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而被动延期。有部分青年导师从海外归来即有“帽子”加持,单位十分重视,研究生指标尽力倾斜,但由于其归国前是研究助理等博士后性质的身份,只是因为原本所在科研平台较高,科研工作才较为顺利,但未有单独完整指导研究生的经历,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由于培养单位会根据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对导师进行考评,如评审出现严重问题,导师次年的招生资格有可能会受影响,因此导师希望学生尽可能提交高质量的学位论文送审。当然,也不排除有极少数导师希望学生多出成果而主动要求学生延期毕业。这些情况都会造成部分博士研究生无法按时毕业。

二、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对策

(一)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标准,严格把控生源质量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5。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三位一体”部署,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6。博士研究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其选拔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应加大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力度,多措并举选拔真正对科研工作感兴趣的优质生源,明确培养单位和导师在推荐、遴选和招生过程中的责任,既充分发挥导师在选人用人中的主体作用,又坚持培养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责,通过有效发挥复试考核环节的识才作用,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把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入门关。

(二)夯实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多节点设置退出渠道

研究生培养需要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培养方式侧重于对个体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学术探究性、知识建构性、目标表现性等基本特征。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石,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17,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保障环节。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首先,应以学科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结合学院的学科特色,通过加强研究生课程顶层设计,梳理本、硕、博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重塑系统专门的知识培养结构,建成具有金字塔式结构特点的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其次,在博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具体科研环节后,针对后续的资格审查(即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出台管理文件并严格落实;对于延期毕业的学生,则按年度进行超期考核。在上述各环节均设置相应的退出渠道,及时分流无法达到博士生培养要求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