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作者: 曹银果

摘   要:地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对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设置生活化学习情境,将实际生活与日常见闻引进课堂,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生产,实现学习的生活化和多样化。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9-0039-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化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学生的课堂学习越来越具有直观、鲜活、生动等特点。许多抽象的地理原理和现象都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从而降低理解难度,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方向感差,难以分辨东西南北,地图上可以找到地点,生活中却难以分辨方向,甚至不知道如何判断风向、季节变化和日影变化的规律。

学习和生活应用的严重脱离,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背离了学习的初衷。因此,地理教学在借助现代化手段的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入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习惯。

一、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知识越接近生活实际越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探究。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入手,能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并学会巧妙运用。

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要从生活现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紧扣学习内容,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冬季风的特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冬季刮什么风?冬季刮风时有什么感受?北方的冬天,人们为什么经常使用加湿器?对此,北方的学生都有很深的感受,马上能说出:刮北风、西北风。冬天刮大风会伴随着降温,导致天气非常寒冷,也知道冬季使用加湿器是因为供暖使空气变得干燥,且容易引发静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总结出冬季风的特点:寒冷、干燥。

这种紧密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不仅能避免学习的空洞、乏味,还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感受和地理知识相结合,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且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促进学以致用。

二、用地理知识理解现象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很多日常现象都饱含着地理知识。如,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的交替?新疆的水果为什么格外甜?夏季为什么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北方屋顶为什么大多是平顶,而南方则多为人字等。学习地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学习“自然灾害”时,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分布后,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如何进行预防?学生首先想到夏季的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以及山体滑坡等常见的自然灾害。学生结合自己的见闻,想到了疏浚河道,恢复湿地,植树造林,恢复山区植被等一些措施,学以致用既能体现学习价值,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让生活现象成为学习材料

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所见所闻饱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将一些共同的生活经历、实践作为地理课堂的学习材料,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让学生从感知出发,促使地理学习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

教学“交通运输”时,教师学生回忆自己旅游时,都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哪种最快,哪种最慢?哪种费用最高,哪种最便宜,哪种性价比最高?学生通过各自的外出经历,将交通方式一一罗列,并对各自的优劣进行分析和排列。随后,师生共同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分别让学生设计奢华出行、舒适出行和节俭出行三种方案。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为这三种方案选择恰当的交通工具,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爱好选择出行线路、规划乘车方案。

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学习方式,实现寓学于乐,促使学生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并将其灵活多变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实现学习的提升和跨越。

四、养成地理思维习惯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文等多方面。各种地理元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处在动态变化中。任何一个简单的地理问题都可能包含多个地理元素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

“百泉”“狗头泉”“黑龙泉”的复涌是河北省邢台市大事件,也是极为重要的地理现象。教师要从地理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考:泉水复涌得益于哪些地理元素?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思考这一自然现象,归纳原因:1.西部山区降水增多,本地西高东低的地势,促进了泉眼区域地下水的补给;2.环境治理过程中,关闭了部分高耗能产业,地下水过度开采得到遏制;3.水利部门科学统筹引江水、引黄水、水库水,向全市主要河道以及具备蓄水能力的干支渠、坑塘等实施生态补水,实现了“河河有水”,促使地下水位持续回升。教师将身边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见闻纳入学习内容,增加了学科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拓展了学习内容,为课程学习注入了活力。

总之,地理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经历见闻相结合,与本地的地形地貌、交通、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相结合,实现地理学习“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