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下历史生命课堂构建路径探寻
作者: 邱军摘 要: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凸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不同视域出发对教学展开设计规划,构建流程清晰鲜明、内容精简深刻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必要的。历史本身具有多重属性,生命活力旺盛,教师要结合学科属性以及初中生心理需求,找准切入点,对课堂进行系统梳理,才能真正激活课堂积极因子,提升教学生命活力指数。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生命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9-0043-03
构建生命课堂是课程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因子,学生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思维、认知都会得到提升。教学本身就是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碰撞的过程。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整合优化教学资源,让课堂向着多重维度延伸,完成课堂生命塑造,优化教学效果。
一、创设观察活动,构建生命课堂基础
课堂生命活力指数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评判标准。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快速助推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唤醒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还要以崭新的导学方式,以鲜活的情景展现学科魅力,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知识以动态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现,牢牢吸引学生。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诸多学术思想家和流派。单纯的知识罗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多媒体展现文本中的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利用动态化的视频触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很快进入沉浸式观看状态,成功激活其思维认知。
视频的成功导入,为生命课堂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度,将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融入导入环节,给学生带来认知和情感的多重触动。学生以新获取的信息并结合自身认知,进行深度思考,激活了主动“沉浸”的意识,使学习进入崭新的学习状态。教师深入研究教情和学情,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动机。
二、组织研讨活动,激活生命课堂活力
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推向学习探索活动的最前沿。教学视角选择的关键是凸显学生主体价值,在选择切入点时,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的感知和兴趣点。历史是一门历史事件、人物等资源丰富的人文学科,教师要以这些趣味化的知识为切入点,给学生针对性指引,让学生从感兴趣的内容着手、逐步深入,最终把握文本内涵和本质。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认知相对较浅,容易偏离学习轨道。教师在进行文本内容整体构建时要找准教学切入点,对接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探知状态。在梳理“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文本内容时,这节课内容与三位皇帝紧密相关。汉高祖建立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休养生息的政策让西汉获得了空前发展。对此,教师站在学生视角,设计了“皇帝知多少”的小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选择其中一位皇帝并将他的政绩罗列出来,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回应中,课堂进入崭新环节。教师打破传统知识点梳理的方法,以人物串联知识,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设定思考问题以及具体学习方案,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现状做出思维调整和改变。经过充分考量制定的教学策略,切入视角更加精准,学生的感知欲求非常强烈,对教学快速推进有积极帮助,在潜移默化中使个体生命得到润泽。学生对集体研讨活动比较熟悉,教师设计研讨方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研讨学习,为课堂学习带来更多鲜活动力。
三、设计反思活动,实现生命课堂目标
教学切入点是从理论知识出发,以表层知识为触点,对课堂展开设计规划的过程,进入文本阅读状态后,教师还要设定教学支点。生命课堂构建是将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构建中实现思维共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找准支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支架。在设计教学支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进行筛选,让他们在深度思索中把握知识本质属性,深度学习生命课堂构建。
教学支点衔接文本思维与生本思维,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子。“三国鼎立”一课涉及的知识点相对零散,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归纳和梳理,教师给出学习引导:“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三国’,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教师利用问题导思的方式提问,瞬间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的回应非常积极。教师以国家为基点,罗列相关事件及人物,以人物整合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教材在展现知识时是以两次战役为基点展开的,发挥了人物串联的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辩论中形成崭新认知,在积极主动的分析探索中,迸发课堂生命活力,让教与学实现了有机融合。
在学习支点的辅助下,学生思维变得更加灵动,能够从不同维度切入,对学习任务展开深度思考。学生的主动表达和研究,使生命活力指数升高,教师适时给予调度和启示,学生在主动探索反思中达成更多学习共识。
四、推出实践活动,延续生命课堂长度
历史课堂包含诸多活力因子和生命要素,这些因子是以静态形式展现的。教师要巧妙设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出发,展开规划设计,给学生以理论指引,同时借助多元化的训练活动,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实现跨越式发展。
历史教学实践,教师要精准对接学生的感知点,凸显整体价值,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完成深度学习,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教师创设多元情境,以北魏为核心,让学生在情境感知中完成历史知识文脉梳理,精准把握文本关键,对教学展开延伸拓展处理。教师继续引导:“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思考。一方面是教材呈现出来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就能找到;另一方面学生则可以从主观层面出发,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历史教学中教师从宏观上展开指引,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学习探讨中,拓宽学生认知视野,确保课堂呈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学习过程中实现生命成长,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学生认知的更新是生命成长的具体体现。生本文本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判断,形成新的观点,学生身心始终处于动态生成状态,思维升级自然形成。学生对生命课堂有更多期待,教师深度研究学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命探索机会,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生命意识以及探索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帮助。
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元性。学科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决定了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课堂生命活力。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教师从教材文本出发,对其展开深度挖掘探索,以鲜活的情境展现课堂活力,以微观的切入润泽个体生命,以支点的构建实现思维共振,以宏观的视野彰显学科素养。在新型教法和学法的辅助下,学生有了切实体验,可以更好地展现学习生命力,塑造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同时,将课堂教学推向崭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孙明堂,李 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育史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3,(32):30~33.
[2]成玉丹.巧用教学元素,构建生命生长的初中历史课堂[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11):57~58.
[3]张龙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渗透生命教育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3,(Z1):87~89.
[4]王 刚.以生为本理念下初中历史生命课堂的构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7):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