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教材夯基础 立意素养重运用
作者: 张金芳
摘 要:202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坚持命题依据紧跟课标要求、命题方向紧跟课程改革方向走的原则,守稳常,反套路,求创新,以能力立意为主,考查学科核心素养。试卷在强化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不断提升考生的阅读能力,强调教学评一致性,为实际教学指明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考试题;素养立意;情境创设;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2-0007-05
202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自觉渗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启智增慧功能,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在试题内容、结构、题型等方面,稳中有变,常中出新,强化“教考衔接”,为初中语文教学起到较强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特点
(一)素养立意,五育并举
本试卷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和语文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以及梳理与探究为主线,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设计试卷内容,面向全体考生,突出基础性,着力五育并举,考查核心素养。
本试卷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西柏坡选段)、劳动教育(诗歌默写)、审美教育(诗歌鉴赏)、科学技术教育(《梦溪笔谈》《九章算术》)。诗文考查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基础选文溯源革命圣地西柏坡,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汲取革命力量,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文言文选材丰富,言简意赅,展现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智慧结晶,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记叙文引导学生关注科普佳作,感悟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艰辛和尊重学术的崇高人格。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初中阶段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还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得到精神滋养,自然而然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二)稳中有变,常中出新
1.基础知识(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考查字形、拼音、查字典、词语含义、近似词语区分,关联词语搭配、修辞手法等。
2.阅读鉴赏(阅读部分)。考查诗文默写、常见意象、诗歌情感、字词鉴赏、常见虚词实词、断句、句子翻译和文章理解、议论文结构、论据论证、信息提取和概括、记叙文故事情节梳理、语句赏析、细节筛选、名著读书笔记、主要人物、经典情节等。
3.写作(写作部分)。考查常见题型作文。
三大板块、基础知识、常见题型整体保持稳定,给考生在考场上吃了一颗“定心丸”,但试卷在局部做了整合,独具匠心地创设了新题型,又令考生思维紧张、不敢懈怠。
4.试卷结构略微调整。古诗文默写的考查由第一部分的“基础板块”转移到了第二部分的“阅读板块”。第二部分由原来的六大阅读类别,即古诗阅读、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整合为三大阅读板块,即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题量和分值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结构更加明晰,强调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导向。
5.试卷题型变化。记叙文阅读出现选择题型。记叙文阅读部分往往是设置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试卷出现客观选择题来考查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试卷第16题。整本书阅读直接设题。以往名著部分直接以题干形式设题,如2022年题干为阅读下面从《西游记》中摘录的文字,回答19~21题。2023年直接将名著阅读以“整本书阅读”为题,与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并列,形成阅读“三足鼎立”之势,强化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6.诗歌阅读走向课外。诗歌鉴赏考查从2021年课内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2022年课内课外并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制布裘》,再到2023年挣脱课内,直接为课外咏柳诗句考查。
7.新理念的渗透。本试卷渗透了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新理念。如《九章算术》的数学计算,《梦溪笔谈》的物理原理,《数理化通俗演义》生物名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与生物学知识,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三)创设情境,凸显能力
本试卷命题以情境为载体,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比如诗文默写创设了文学体验劳动情境,将六篇散落在统编版教材六册书的古诗文《关雎》《木兰诗》《桃花源记》《饮酒》《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巧妙地编织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语境之下,一改直接性默写与间接性默写互不相干之式,既考查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又形成了一个意蕴贯通优美的语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为学生再次带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古诗歌阅读第4题,更是情境设题的典范。
4.某公园内池塘周围遍植垂柳,树干上悬挂着写有咏柳诗句的标牌。阅读下面标牌上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分)
此题从日常生活角度,设置公园垂柳标牌情境。题干分别选取了四首课外古诗词名句:隋·佚名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宋·晏几道的《清平乐·留人不住》“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宋·王安石的《春风》“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唐·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问题(1)解释甲标牌诗句中“杨花”一词的意思。这一题考查了诗歌意象“杨花”,契合学生诗歌知识积累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与“杨花榆荚无才思”的意象知识;问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乙标牌上的“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一题考查经典意象蕴涵情感,可联想相关经典诗句《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和《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及冬奥会闭幕式节目《折柳寄情》;问题(3)丙和丁两个标牌上的“嫩”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共同特点?此题侧重审美鉴赏,字词赏析,符合学生诗歌学习能力水平。诗歌阅读既考查了学生的古诗文过程性学习成果,又考查了考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体现了学语文到用语文的转变。
(四)取材教材,多方关联
2023年试题较之2022年试题明显的特点,便是取材教材的指向越发明晰。2022年取材、设题涉及统编版教材课文共13篇;2023年取材、设题涉及统编版教材课文共18篇,其中直接取材《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核舟记》《纪念白求恩》3篇,设题关联到《关雎》《木兰诗》《桃花源记》《饮酒》《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综合学习《古诗苑漫步》分门别类辑古诗、《送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东阳马生序》(尝、持、还重点词语)《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雷电颂》《枣儿》《天下第一楼》,以及七年级上册写作《发挥联想与想象》等统编版教材课文15篇。课内文章数量上涨,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了和教材的关联度。
试题除了议论文阅读中《天下第一楼》等内容关联的显性关联外,还有潜在关联,如13题。
13.请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4分)
此设题看似独立于教材之外,原创独特,但细细分析,依然能从教材中找出该题的“原型”。八年级下册的第1课《故乡》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文本所写的几件事。”九年级上册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第一题,“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这就说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早有涉及情节梳理的题型,并且做过多角度、多频次训练,学生只需要在平时的过程性学习中,做到扎实有效地思考问题,那么这道题目很快便能迎刃而解。
(五)试题开放,多元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考试命题应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本试卷依然践行了这一理念,加大了试题的开放性。
本试题的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出现高频语句“意思对即可”,加大了试题的开放性。如8题、9题、12题、14题、16题、18题等,尤其古文阅读第9题,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参考答案为“矢服纳声”(意思对即可)。对开放性的试题,考生需要基于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经过体验、分析、思辨等环节形成文字作答,考生本题作答答案远胜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说法各异。但无论是古文标题还是现代文标题,只要能准确概括文段材料大意,都会得到分数,但天马行空无厘头的文字如“革牛纳马”便不得分。开放类题目答案不唯一,所以评分讲求自圆其说,逻辑自洽,旨在鼓励考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真思考,自由表达,满足了学生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六)河北元素,家国情怀
本试卷取材充满了典型的河北元素,具有浓厚的河北地方特色。如近几年语段选材地点从白洋淀、园博园、塞罕坝到2023年西柏坡,都是河北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试卷还有一处别有“心机”之处,即试题第11题和18题。
11.下面的材料可以放到文章哪一段作论据?请说明理由。
学校举办课本剧演出活动。小冀同学饰演《天下第一楼》掌柜卢孟实,活动结束后,他表示,他对旧社会生存的艰难和世态炎凉有了了解和认识。
18题.小冀同学读完《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书后,认为其中许多人物都是课文《纪念白求恩》中说到的“大有利于人民的人”。请集合资料卡,从下列人物中选一个,用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加以证明。
虽然不在一篇材料之下,但有一个线索人物始终牵引着、激励着学生在思考、在表达,那就是“小冀同学”。此名字一出,我们便不难想到河北省,想到冀州,想到幽州,想到源远流长的河北历史,想到璨若星河的燕赵英豪,想到……近年来所取语段材料以及“小冀”称呼不仅表明了河北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彰显了河北在生态保护、革命传承等方面的大手笔、大情怀,增强了河北学子知河北、爱河北、建设河北、共筑中国梦的豪情壮志。
(七)培根铸魂,文化自信
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试卷以文字为依托,以材料为载体,引领着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学生们吟诵着“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从佳作如林的古诗文中走来,感悟着先贤的智慧;微雕技艺、矢服纳声、《九章算术》彰显着文言文阅读的魅力,也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小窗;议论文阅读的选材聚焦于中华文化的瑰宝——戏剧;而《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红色经典,直指《语文课程标准》文化自信中“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内涵;话题作文中的“守常”,源于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子的“固法而守常”,强调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通过审题、立意、构思、作文,让中华民族的智慧化作基因流淌于新时代少年的血脉之中。
二、教学建议
(一)学习课标,更新观念
1.学习新旧课标。本届学生学习遵循的是2011版课程标准,教师必须要学,但是2022版新课标也要学习,因为语文教育是具有连续性和时代性的。本试卷自觉渗透了课标(2022年版)理念,嵌入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情景化命题等。2023年与2024年两年中考涉及新旧课标的衔接,教师要紧跟时代要求,加大学习力度。
2.改变教学观念。①教学重方法,重素养。细细推究本试卷试题,诗歌考查直接突出“重围”,走向课外选材,直击学生诗歌理解能力;议论文阅读涉及四大体裁中“被边缘”的戏剧,直击日常教学“短板”;作文命题跳出“舒适圈”,直击作文审题立意能力,这些都给我们的实际教学敲响了警钟。教师在课堂之上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教能力、培素养。教师不能再囿于一篇课文紧接一篇课文地来教,一个知识点接连另一个知识点地去讲,而要关注教材编者意图,将文章放在单元目标之下,综合分解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需融于新的理念,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新课堂范式,通过情境设置、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新标准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