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试题对所学史实、解释能力的考查

作者: 申进平 付丽芬 孙红军 杨香萍 张玉文

中考历史试题对所学史实、解释能力的考查0

摘   要:历史学需要明晰史实和解释。历史中考应是对所学史实、解释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而不只是对所学史实、解释的记忆能力的考查。2021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考查对所学史实、解释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但这不是最高的能力要求。中考历史的最高能力要求,应是小论文试题的解答。

关键词:2021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史实;解释;能力考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8-0011-07

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性质认识不清,以为是历史,其实是历史学。2021年6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课程性质”中规定:“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这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定性完全一样。这一正本清源的举措,将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影响。

历史课程就是历史学。历史学叙述和阐释(阐释与解释的内涵在此一致,以下简称解释)的都是史实;历史学就是掌握史实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解释史实的过程。所以,对史实及其解释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是必须要落实的。作为升学考试的历史中考,对所学史实、解释能力的考查更是理所应当。并且只有考查对所学史实、解释的能力,才能实现“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功能。但是,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对所学史实、解释能力考查的程度参差不齐,为此就有了下面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一些省份对所学史实、解释能力考查的程度

要了解2021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对所学史实、解释能力考查的程度,首先要知晓兄弟省份对所学史实、解释能力考查的程度。以下是一些省份对所学史实、解释能力考查程度的试题,大家一起品评。

(一)对所学史实、解释概念的考查

(2021连云港)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B.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C.我国在深圳建立了经济特区

D.2008年我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

(2021盐城)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

B.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C.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冷战是一种非战争非和平的对峙状态

(2021菏泽)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2021泰安)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林则徐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犯,开展禁烟活动

B.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021遂宁)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8世纪末19世纪初,玻利瓦尔率领人民由北向南打击西班牙殖民者

B.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在非洲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D.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这些试题考查了对所学史实、解释的概念,有助于把握历史课程性质,分清什么是史实、什么是由史实得出的解释,可喜可贺。但下列试题对能力的考查则明显与时代要求不一致。

(二)对所学史实、解释仍进行记忆层次能力的考查

1.选择题直接考查对所学史实、解释的记忆能力。

(2021扬州)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圆明园为皇帝夏季离宫,首先被联军掠夺,次被下令焚毁。”这里的“联军”是

A.英法联军

B.英法美联军

C.英法美俄联军

D.八国联军

(2021齐齐哈尔)“它坚持斗争1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绘的是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太平天国起义

D.义和团运动

(2021陕西)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A.变法救国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扶清灭洋

(2021吉林)“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021重庆B卷)1940年,《新华日报》报道:“××集团军总副司令朱德、彭德怀,以敌机连日狂炸战时首都重庆……现特电慰重庆全体同胞,并以连日大军出击平汉正太同蒲等路之大胜利,以回答敌之残暴行……”取得报道中“大胜利”的战役是

A.平型关伏击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2021苏州)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2.非选择题实质上也考查对所学史实、解释的记忆能力。

(2021长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材料二: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从一九二一年党成立到一九三四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于安龙《中共党史话语体系中“先生”与“学生”之考察》

材料三:中国模式既非纯粹的国家计划经济,也不是彻底的资本主义体系。这种发展模式建立于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的混合基础之上,而邓小平改革使得市场在另一类的国家主导经济的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改革无论在中国或是国外都无先例可循,它在探索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案中逐渐演化而成。

——(美)熊玠《大国复兴:中国道路为什么如此成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产生共产党受了哪一国革命的影响?中共一大召开时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是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年至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哪些亏?材料三中的“中国模式”指的是什么?

(2021北京)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光辉历程。

材料一: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三次重要会议的相关文献(节选)

(1) 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则文献,说出相关会议名称及其意义。

(2021天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结合材料,围绕“党史学习”这个主题回答下列问题。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鉴往知来中砥砺前行,在乱云飞渡中把准航向,在凝心聚力中团结奋斗,共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都有哪些?

(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哪次?

(4)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夺取革命胜利、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分别是什么?

(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最新的创新理论是什么?

(2021吉林)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打破了以往清帝国的“天朝”体制,开始形成不对等的中外关系,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这给中国带来诸多严重的灾难。

材料二: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略)

材料三: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略)

(1)材料一中“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写出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名称。

(2)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材料二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写出一项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外交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2021无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意识处在一层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组成。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瑞士)布克哈特

(1)“在意大利,这层纱最先烟消云散”源自于哪一运动的兴起?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哪一科学理论的诞生?

(3)这一理论诞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试举一例说明。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新青年》杂志)

(4)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什么?

上述外省中考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虽然创设了历史情境,但最终考查了对史实、解释的记忆,思维含量低,与中学历史课程对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这种对低级能力的考查,使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传统历史学习方法还有生存空间,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