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爱相伴,和谐相随
作者: 叶小利【内容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忽视,学生易孤僻、不合群、情绪波动大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以爱心感染每一位孩子,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积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健康成长 用爱施教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孩子们表面活奔乱跳,但部分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一有风吹草动,孩子们脆弱心理问题就昭然若揭。社会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在网络的大环境下,很容易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还影响他们感到前途的迷茫。因此,必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学生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爱的春风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孩子们感受到爱温暖,积极向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一、转变观念,强化认识 目前,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由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等监管,并配备了专门的心里健康咨询室。积极参加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改变心理上的不足,联系生活实际,走进家庭,家校互动,长期跟踪,发挥了实际作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工作积极性很高,在引导孩子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一批有经验老师带领年轻教师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用行动感染孩子,以爱心唤醒心灵
对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孩子的性格、家长的溺爱、社会环境等有关。因此,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老师必须对孩子有一颗爱心,获得孩子们的信任, 用关爱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注重教学方式
教师和家长在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时候,应考虑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的环境,比如春游、听讲座、参加晚会等等,以此来分散注意力和转移心理留下的阴影。教师和家长与孩子平起平坐,心理健康辅导师不要一开始就切入主体,摸清他们性格,家庭环境和心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建立一个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班集体
(二)关注差异,以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孩子的个体,针对不同孩子进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孩子们在现阶段,仅仅出现萌芽状态下心理倾斜,出现大问题仅个别孩子,通过平时接触交流,心理健康教师问卷调查,班主任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有针对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孩子的一项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为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使我们教育教学的机遇,对我们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借助社会力量,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珍爱生命”为主题,强化“认识自我”“享受生活”“热爱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用恰当方法缓解自己情绪,了解自己的亲人,知道家是幸福的港湾,会合理使用网络工具,能热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