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课堂教学反思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 程冬瑞教学反思,是指老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再了解、再反思,并由此过程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本文通过对《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实践进行梳理,从创设情境教学、预设和生成、备课、差异化教学及朗读教学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个人及他人的评课,明确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教法经验。
一、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预设过程
导入课文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猜谜语,二是创造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气氛,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学习课文的第一环节是朗读,这个时候安排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习课文,学会朗读;第二个环节是认识字词,通过抽取识字卡片认读生字的游戏,帮助学生进行趣味学习,同时让学生看图识字,积累多音字;第三个环节是初步理解课文,在这个环节教师准备了动物卡纸,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集中注意力;第四个环节是书写生字,先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说笔画顺序、重要笔画来帮助学生识记,再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板书生字,强调笔画的书写位置,最后通过学生描红及临写来巩固生字。
2.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在正式上课时,教学实践与备课预设环节基本一致,教学目标基本符合一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课时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认写生字、词语,简要辨析文字,并在田字格上引导学生正确地书写汉字。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反应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机改变上课的方式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上课质量。由此可知,预设和生成不是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3.优缺点
(1)可鉴之处
在上《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借鉴了《比尾巴》一课中运用的情境教学法。在授课初期给学生营造一个情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气氛使学生沉浸其中。语言和教学环境对于营造情境至关重要,教学语言有时需要有感染力,让他们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朗读、识字、写字方式可采取多样化教学。
(2)存在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比较多,比如提问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虽然教师能够做到对于所有回答都给予反馈,但是反馈的力度不可能面面俱到,点评的方式比较单一,点评的内容不具体。
二、教学反思
1.备课和预设的重要性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授课前就必须“三备”:备好课本、备学生、备好教学。
(1)备教材
首先要掌握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一年级提出的课程标准要求,其次要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区别和写法。针对每一节课,先了解这一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再和其他课文对比,明确需要培养的共同点和差异处。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都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和书写能力共同的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不断复习巩固、练习朗读和指导书写。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师也要针对每篇课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2)备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在详略取舍方面,与学生的心理、基础、需要上都相吻合,教师所讨论的问题又与学生的兴趣相通,学生们读得感兴趣又有味,教学效果也当然就好。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教师考虑到学生的上课状况,用情境教学和游戏道具的形式吸引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卡片等辅助教具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备教法
《雪地里的小画家》通过情境导入,形成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事实证明,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实践,并灵活多样采用教学方法,儿童们不仅兴致不减,并且充满了活力,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技巧。
2.差异化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差异意识,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施教。对于同样的内容,学生吸收的能力和接收的教学知识是不同的,需要抽测不同的阶段的学生,整体把握全班同学的学情,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3.教学中的朗读
(1)加强朗读技能训练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数不多,所以他们能否流利诵读至关重要。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想传达的特殊情感并与文章产生共鸣,教师必须创造环境,激发他们的感官、感情,引导他们感受知识与情感,跟着老师的指导进行具体的朗读训练。
(2)以多种方式进行语文朗读
教师对一年级学生为了做到因材施教,选用了不同的朗诵方式和朗读教学模式。通过引导、示范诵读可以给学生具体的任务,齐朗诵、对诵读、分角色朗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提升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教师除了要教授朗读方法,还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中感受生活的童趣;让学生着重读一个自然段、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也能让学生把握朗读重点。
三、总结
教师需要全面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进行预设,根据学生的实时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克服教学难点,巩固练习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并及时进行个人反思及集体反思,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瓶颈,以此来培养学生不同思维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