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的数学量感之培养
作者: 张宇 邬明君在数学上,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称之为"量感"。"量感"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呢?为此,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主要探索了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
一、注重小学生已有的知识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于其丰富的感性认识,生活经验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在经历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一些关于数学的感性经验,但还只是经验而已,需要我们加以开发引导,将其上升为"数学"的层次。如,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基础就是购物经验的积累。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量"
生活中常见的"量"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较直观的"量"。如,长度单位的米、厘米等,这类"量"可以具体表现出来;二是较抽象的"量"。如,质量的时、分等,这类"量"只可意会、难以言教。教师可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量"。如,体验1分钟有多长:可以播放一分钟的音乐;可以做一分钟的口算题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而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量",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引导学生领会问题中的"量"
在问题中也存在着"量",这些"量"构成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但它又明显区别于前面所提及到的"量"。问题中的"量"是解决问题的信息与条件,学生能否正确分析处理问题中的"量",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解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中"量"的"量感"。在这里所说的"量感"指的是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透过数看到"量",着眼于从问题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强调学生去死记硬背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学生钉死在一个狭窄的方框里。以往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当一道实际问题中的数据较大或出现多余条件时,学生便会感到费解,无从下手。其原因已不言而喻——就是这些学生不能主动地排除数据对理解解意和选择算法的干扰,不习惯于从"量"与"量"之间关系来分析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中"量"的"量感",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量"着手思考的意识。这应该从低年级培养,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
俗话说:"爱过才知情深,醉过方知酒烈。"确实,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只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充分感知,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