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历史课的“兴趣教学”

作者: 孙德国

兴趣教学,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现就以下几点谈谈初中历史课引入“兴趣教学”的初步尝试。

1、引发学生学习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史导人……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且是学习活动者、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求同,而且更要注意对知识的追求。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周一有两节社会课,应学生的要求,上两节有些接受不了,作业量太多。因此,下午一节课除了让学生掌握这一周末的基础知识外,另外的时间,就留给大家讨论,发表意见。比如,“就隋朝大运河的意义,除书上所讲到的,根据你的常识思考”。学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如对黄河起了一定的分流作用,可以减少水灾等,

西方教育学家卡尔罗述斯有一段名言发人深思:“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的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学生是教学效果的最后决定因素。因此要主动地为学生们创设讨论、质疑环境,非常得体地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去探讨本质,发现规律,找出共同与个性。

3、将史实故事化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4、师生真诚的沟通和交流

初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敢提问题,大胆发言,但不排除有些同学怕难为情,刚开始不敢在大家面前阐述,但是很多迹象表明,忽略这部分同学是不明智的,因此我经常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夹张小纸条,写些鼓励的话,如“某同学,教师知道你对今天的话题有自己的看法,能与我一起分享吗?”好多次都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回复。

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史实,更能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愿和教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这种真诚相待更能促使师生不断地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

5、不可忽视的情感溶入

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就更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会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去理解过去,把握未来。捕捉学生瞬息即逝的“火花”,提升社会课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从而进人最佳学习境界。让学生用心去体会“乐从史出,乐在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