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作者: 柳和平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本人在教学过程实践过程中,主要实施以下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课程体系,并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应该让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中,以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得成长。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及《新课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结合课程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最后,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探究核心素养,使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合理设问,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会理性表达建议,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由此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不仅需要学习学科文化知识,而且应该有积极地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的意志品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指向健全人格素养的问题,充分说理,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鼓励生本教育,开展合作学习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的人。同时,还要注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人生价值。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总结教育本身,其实就是要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也正是培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节点,这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在学会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学习经验,让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进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听取同学们的想法,真正形成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教学效果。

四、生活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与法治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开展生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大有裨益。教师需要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触动心灵的学习体验和思考感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教师还应该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视角,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教材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巧用技术,强化代入

如今,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创造了很好的环境,通过多媒体的创造、模拟和再现,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法治案例。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努力发挥新技术独特的引导和组织作用,运用通讯科技,探索多元的案例教学方式,推动案例教学的深入发展,使新阶段中的案例教学更加多样化,让学生充分感受案例学习的魅力,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突破口,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

结语: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所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要求所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养成与学习,新时代培养学生素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我们可以从教学、实践活动、网络等方面去分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