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目标 落实训练要素

作者: 张娜

一年一度的校级科研课大赛开始了,选择哪一课?我被《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吸引了——接近生活,内容短小。着手设计之前,研读了单元导语和教参,明确本单元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学目标是通过研读重点段感受爬山不易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性。而部编版将其安排在了四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课,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练习把一件事写清楚。

本课被安排在习作单元里,显然编排意图是指向表达,凭着自己的理解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课文的写作智慧。第一次试讲我的教学流程是:从前往后梳理每个自然段好的写法,同组的老师告诉我教的太碎了,板书太复杂了,要改动,建议我保留阅读赏析和思想教育的功能,还要兼顾习作方法的指导总结,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写法,学习写作。

于是我调整思路,重置目标,遵循儿童习作的认知特点,借鉴鲍芝林老师的设计,利用“制造矛盾法”设计了五个板块来进行教学。

板块一:初读课文,梳理写作顺序。

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六要素,借助表格,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把起因经过结果都说清楚,有一定难度,理清写作顺序时有学生依靠答案书不能清晰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便进行了追问: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知道的?通过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核,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板块二:聚焦文本,质疑“轻描淡写”。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觉得天都峰难爬吗?你能从文章当中找到相关语句,作为你的证据吗?

预设一:难爬。

(1)“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感情朗读感受天都峰之高、之陡体会爬天都峰的不易。

(2)“我能爬上去吗?真叫人发颤”这两句心理描写侧面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抓住“爬呀爬”、“终于”等词体会天都峰难爬读出艰难。

(4)“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抓住“下不了决心”、“居然”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难爬。

预设二:不难爬。

(1)“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看来天都峰不难爬。

(2)作者“像小猴子一样”向上爬,好像爬得比较轻松,并不难爬。

过渡:播放视频,分享搜集的资料明确天都峰的海拔有1810米,比泰山还要高几百米呢!结合生活经验爬泰山、鸡公山等都已经累得不行了,那爬天都峰就更不容易了。天都峰这么难爬,可是课文中直接描写爬山过程的只有两句话(六七自然段),是不是跑题了?那文章的前后部分重要吗,能否去掉?

板块三:以想、说为依据,总结方法。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文章的前后部分找出人物怎么想、怎么说的语句,并在旁边简单批注。

预设:不能去掉。

(1)发现“想”的作用。课文中既有直接描写“我”心理的句子,如“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也有把心情变化融于其中的人物对话(二和八自然段)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的心情由一开始的害怕,到惊讶、赞许,最后到感激的变化,能更清晰地呈现“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发现“说”的魅力。文章的前后有大量的语言描写,交代了“我”和老爷爷战胜自我的重要原因是相互鼓励,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这种写法叫借话点题。

(3)引导发现:本文不侧重动作描写,而用大量笔墨写爬山前后对话是为了表现遇到困难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把一件事写清楚除了可以运用动作描写,也可以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4)小结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方法:①把人物“怎么想”的写清楚。②把人物“怎么说”的写清楚。③根据人物的心情变化串联事情。

板块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学了方法我又进行迁移运用,利用“初试身手”第一幅运动会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即添加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内容把图片的内容写具体,巩固知识的内核。

板块五:作后指导,评析提升。

第二幅祝寿图我加大难度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对于写作知识还不够丰富的四年级学生来讲,按一定顺完整记叙这件事有难度,学生思路混乱,想到什么写什么,不会按顺序去写,经过太简单,我进行写作指导,出示评价单,选择两位同学的作文师生共同评价修改,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比如建议:可以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心理活动写出来,人物会说什么,动作再细化点,把其中的一些语句调一下顺序使表达更有序……心中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的习作在评改中能更上一层楼。

总之,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普通单元,要遵循儿童对习作的认知特点。教学时需要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处理好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做到读写结合、学练结合,课前指导和课后指导相结合,这样课堂才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