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回归生活 感受应用价值
作者: 王伟杰为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生活物体、生活问题和生活情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形象化、具体化,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去验证、体会、应用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中,就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首先指导学生们从身边现实生活中找出一些是三角形的物体,然后让学生们回答这些物品为什么会设计成三角形,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学生在认真思考之后,会产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时顺势教学,效果良好。
二、丰富作业形式,提升数学应用价值
作业设计也应该与教学相匹配,创设真实的情境,借助作业的桥梁真正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链接,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设计“找一找”的作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引导学生去生活当中寻找数学问题,例如,请学生找一找“12-3=9”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或者找一找生活当中两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还可以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重复的规律等等。
2、设计“说一说”的作业,运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实世界。例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一课后,设计作业:“运用所学知识,向父母说一说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
、设计“画一画”的作业,运用数学符号去表达现实世界。例如,对于低段学生,可以画一画生活中能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中段学生,可以画一画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线图,并算一算、比一比哪条路最短。对于高段学生,可以按比例画一面国旗。
4、设计“做一做”的作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设计丰富的实践作业,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探究,主动应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例如,以“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 年要浪费多少水”为核心问题,设计“滴水实验”的实践任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运用到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想、乘法运算、时间换算等知识。这样,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更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5、设计“系列性”作业,将不同的作业方式统一在一个问题下。例如,在学习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后,设计如下作业:请查一查从你家到你最喜欢的公园的路程有多远,想一想可以选择什么交通工具,速度是多少,最后算一算从你家到你最喜欢的公园要用多长时间。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