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真实生长过程

作者: 李红丽

摘要:“新基础教育”强调通过开发数学学科的育人资源来实现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的真实生长过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要实现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生长,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对数学教材进行加工和重组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教师有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方法结构和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意识。

关键词:关注学生  真实生长

在课堂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由主演变成导演,由师长变成朋友。同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更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经历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真实生长。

“新基础教育”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真实生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对“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解以及课堂实践阐述一下自己对真实生长的认识。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教学,遵从了倡导“教师权威”、坚持“知识本位”和宣扬“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老师照本宣科,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因此,课堂上教师多半在唱独角戏,没有精彩的知识生成,看不到学生亮眼的表现,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二、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新基础教育”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它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它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每个孩子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都有所收获,有所生长。

三、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生长

(1)挖掘数学教材,读懂学生困惑,设计有效策略。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生长,就要深入挖掘教材,读懂学生的困惑,明白学生学习的障碍,并根据学生的困惑设计相应的策略,突破学生的难点。例如,在讲百分数的应用时,因为孩子们在学习分数的应用时,只学了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没学谁比谁多(少)几分之几,因此,在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孩子们对于谁比谁多(少)百分之几比较陌生,为了突破难点,老师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谁比谁多百分之几,就是指增加的量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谁比谁少百分之几,就是指减少的量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再如,在讲参观花圃时,孩子们对试商几和商的位置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老师在讲新课时,要将算理和算法勾连起来,即将竖式和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情境说出竖式每步的含义。在试商时,为了快速试商,可以将除数通过四舍五入法变成整十数,转化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孩子在试商时就容易很多,计算速度也会加快。

(2)让学生经历度量工具的产生过程。要使度量课深入学生的内心,实现学生的真正生长,就要经历并体验度量工具的产生过程,这是上好度量课的秘诀,也为孩子们后续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首先,我来谈谈角的度量,一般的教学我们都是直接让孩子们认识量角器,再教孩子们如何量角,而要让角的度量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孩子们真正领悟,就要让孩子们一步一步认识并感受量角器的产生过程。老师可以先让孩子们用半圆折出一个直角,再折出直角的一半,然后折出直角的三分之一,将半圆展开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角共21个,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顶点,叫中心角。最后,用课件演示将半圆平均分成18份、180份,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和我们平时用的量角器一模一样,接下来孩子们学习量角就容易多了,也会印象深刻。

其次,线段的度量也是要让孩子们经历并体验尺子的形成过程。古人测量是借用身体上的尺子——一丈、一尺、一拃,后来,人们借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铅笔、回形针等进行测量,因为生活中同种物品的大小不一,就需要统一测量工具,人们又用1厘米的小棒进行测量,由于小棒测量起来不方便,人们又将1厘米的小棒拼接起来,粘在透明塑料直条上,再标上刻度,就成了我们今天用的尺子。

除此之外,还有面积的度量。刚开始接触面积,孩子们是用自己的手掌、手指或硬币进行测量,因为用手掌、手指或硬币测量,并不能覆盖整个面,测量误差较大,接着又选用正方形纸进行测量,因为正方形纸有大有小,这就需要统一度量单位,选用边长为1厘米或1分米的正方形纸。经历了度量工具的产生,这为今后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3)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生长,就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在研究认识分数(一)中,学生对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认识不深刻,老师先将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蛋糕图片拿来作对比,使学生经历了分数的前提性认识,即分数产生的必要条件—平均分,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将图片先按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分成两类,再将平均分的图片按平均分成的份数分成三类,通过动手操作和大量感知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平均分成两份的图片,指导孩子写出分数1/2,并说出它的读法、各部分名称及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同桌说说其他两个分数的读写、各部分名称及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经历了分数本质的认识,最后通过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创造了分数,经历了分数的深刻性认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了虽然每一部分的形状或大小不同,但都占了整张正方形纸的1/4。再如,在研究认识分数(二)中,老师先动态演示了11个图片,让学生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图片分类,学生经历了由多个物体或图片的平均分,即分数的前提性认识,接着再根据将整体平均分的份数将平均分的图片分成了3类,并说出分数的读写、名称及意义,经历了分数本质的认识,最后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分数:54人可以怎么平均分,每一部分与全部54人有什么关系?创造了多个几分之一,使学生经历了分数的深刻性认识。

参考文献:

①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2002(5)

②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2017(2)

③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