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细节关爱留守儿童
作者: 徐春燕在我们农村,一些学生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把大多数的子女都留在了家里,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一起生活,成为儿童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是指年龄在十六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父母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由长辈、亲戚、朋友或邻居等代为照看,通常指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孩子。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开,亲子关系不健全,导致情感处于一种欠缺状态。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一、留守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1)自卑心理。多数由于学习,纪律差让老师和父母失望,得不到同学的认可,感受不到作为青少年同学在心理上应得到的尊重和满足。在心里产生自卑感,不愿意或不敢亲近同学,甚至是避开老师。从而导致他们孤独、敏感、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2)逆反心理。心理上趋于叛逆性,调皮捣蛋,不安分守己,喜欢和同学、老师唱反调。容易出现说谎、打架、懒散、沉迷于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对学习的兴趣下降,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缀学率和犯罪率往往较高。
(3)人际交往问题。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亲情缺失,得不到父母关爱,而隔代教育又做不到全面关注孩子,孩子易出现沉默,性格孤僻,对人有戒备心理,安全感降低也导致他们内向。出现人际交往能力差,不愿与人交流。
(4)价值观缺失。首先,他们是未成年人没有形成对事物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没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面对诱惑,他们不能克制自己,容易出现行为偏差,犯罪行为更容易增加。其次,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工挣钱是他们最现实的选择和梦想,都盼望外出打工。没有远大理想,上学意愿不高,对未来没有规划。
他们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他们大多数成绩下降,出入游戏厅、网吧,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及心理障碍多是由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及小矛盾引发并进一步恶化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正确引导他们认识人生价值观。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
二、用细节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同样能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1)教法新颖, 灵活激趣。记得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运用启发式、发现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有创造性有意思的作业,如儿歌、猜谜、绘画、表演、游戏、竞赛、收集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体验成功,促进迁移。 俗话说:“赞美如阳光,惩罚如利剑。”频繁的惩罚会使学生变得自暴自弃,胆小懦弱,伤及自尊,甚至引发逆反心理。而成功的体验能帮助学生赢得赞美,带来欢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而,教师应想方设法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鼓励其发挥特长,帮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促进其动机的迁移。
(3)辅导让爱用心连,弥补缺陷。 对于那些心理上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我们可以采取课外聊天的方式为其搭桥引渡,使其学有所得,学有进步,从而重新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以表扬为主,强化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多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以达到克服缺陷、提高效果的目的。
(4)多方配合,优化环境。 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三者组建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因而协调各方面力量,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除了在学校努力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宽松环境,培养良好学风之外,还应主动与家长加强联系,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醒家长注意克服自身不良嗜好(如赌博等),以身作则,营造学习气氛;家庭成员内部应相互配合,密切校家联系,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如摒弃依赖心理)。值得提出的是,让学生拥有宽松环境固然重要,但我们同时也要把握好“弹簧”原则(即一定的压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必要的,但这种压力不能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注意给学生保持适度的压力,让他们学习有冲劲。
(5)指导学法,培养习惯。 法国的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事实上,许多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学法不当。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可见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相当重要的。如可让学生了解细胞疲劳周期,明确学习时间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知道轮换用脑、心情轻松可提高学习效率;复习时应把握适度超量原则;学会意义识记,知道利用凌晨、睡前等最佳记忆时间进行强化记忆;采用间隔学习可排除记忆内容之间的相互干扰;能够运用注意规律指导学习;学会进行注意力自我训练等。需要特别对学生指出的是,无论何种学习方法,一定要适应学习的特点,适应自己的身心特征,切不可削足适履。
(6)心理辅导, 健康向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愈来愈多的因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也令人触目惊心。厌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问题,要想杜绝此类现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培养学生保持健康的竞争心理(乐观、积极、向上),正确面对失败,正确对待分数。其次,要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可用“自我暗示法”进行训练)。再次,要帮助学生去除苛求心理,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他人。尤其是那些因不喜欢老师而厌恶学习的学生,应确立适当的向师心理,当然,教师也应以增加活动、加强交往等各种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帮助学生消除偏见,做到以情感人,以事实说服人。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只有解决好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成败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虽然我们不能“人为扩大留守儿童各种负面特征”来渲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程度,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