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学法指导
作者: 姬祎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千古警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道出了复习巩固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如同吃饭一样,摄取丰富的实物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就不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一大部分同学虽然认真刻苦的学习,但由于方法不正确,总是记不住,记不长,特别是中三的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大量的复习资料,让他们手忙脚乱,无章无序,结果让他们事半功倍。萦绕在学生心头的一大难题是历史课的复习,能容繁多,范围较广。时间跨度大,非常难记,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各个方面应该及时指导学生,有条不紊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能愉快的,信心百倍的应考,去的理想成绩。
本人就多年来中三历史复习课中的经验,及近年来中招历史试题的变化,谈谈如火如荼中三学生复习好历史,愿与同志们共勉。
一、制定复习计划
中学生在中找钱的复习任务很重要,单就目前所考的课程来说,学生就要复习近35册书,同时还要做大量的联系。所以在复习钱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全面的安排好各课程的复习时间和进度是很重要的。
在这种总复习计划里,应包括复习的目的和要求。复习的进度和时间的安排,遗迹在这期间的文娱,体育活动的安排等,计划中的复习进度是一定要完成的。这样,才能发挥复习约束力和鞭策力。青年们很喜欢治学名言的,他们常常被一些名言所激励。所以,在复习计划的前面,可以写一些名言,如“日所有城”,“持之以恒”,“今日是今日毕”,“有志者事竟成”等。
总之,复习计划要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好中学阶段的历史知识,也要利于他们思想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毅力的锻炼,使得学生执行复习计划的过程变成他们日益走向成熟,走向独立学习的过程。
二、学生明确各种类型考题的答题要求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把中学的各册历史书编成各种类型的试题,把标准答案给他们然后让他们背诵答案,而是教给学生一种技能——在账务各种历史基本知识上能独立的,准确的,全面的组织处各类问题的答案。这样,总复习的过程,就是反战和培养他们他们的能力的过程。
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考题的类型,各种类型考题的答题要求。我国今年来的中招,每年都有新的变化,而例题中新出现的改革意向和命题特点,不会刚出现就消失,在指导中三学生复习时,就要引导他们重视这些特点,以适应中招命题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让他们熟悉中招试题,做到心中有底,考试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三、指导学生既要“死记”又要“活记”
“死”,就是要背死,背会。“话”,要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指导学生把握《中招说明》,从目录到课本内容,从正文到图表,甚至解析的内容,只有在牢固掌握史料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找出线索,精髓,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复习阶段,学生容易忽略的就是记忆,指导学生安心下来,耐着性子,认真背,仔细背,反复背。在背的过程中,要依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注意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着来理解记忆。如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节是,要联系当时的中国出于什么时期?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两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遗憾的只是挖掘出来,加深理解。问的越多,解答的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深,思路越清晰。
四、重视“重点”“难点”“明察”“三易”
“三易”是学生易混的内容,易忘,易漏的知识。在进入综合训练阶段,既要注重“重点”,“难点”,又要警惕“三易”,这期间,各种质检题,模拟题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应接不暇,穷于应付,大有被题海淹没之势。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试题进行分类清理,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处理,重视知识的“重点”,“难道”,明察“三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做题来熟悉教材、笔记,将自己认为没有掌握或不好掌握的知识制成卡片,随时随地的反复强化记忆,或制成大事年表,按时间顺序把世界的或某国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大事排列出来,写明年代、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事情,这样醒目地把时间和事件列出来,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忆,前后知识系统完整,便于学生全面掌握,可避免年代,事件记混的错误出现。另外,“三易”知识还可以使用“图表法”。把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期的内容,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视觉和记忆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好的避免了“易混”,“易忘”,“易露”的知识。
五、指导学生建立错题库
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一道题一错再错的现象,避免这一现象的最好办法是建立错题库。
学生在复习这一环节,能及时总结得失,对复习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的练习,题海浩瀚,如果想把所有的题都做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重点,结果什么都抓不着。若能建立错题库,复习时注意看曾经做错的习题,再针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那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理清原因,这样就会加深对这方面问题的印象,考试时就能避免一错再错的现象。
六、培养素质,提高自信心
爱护学生,重视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变化,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是每位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
良好的竞技状态,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关键条件是知识的充分准备,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哪些学生意志消沉,哪些学生胆小畏怯,哪些学生又盲目乐观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耐心细致的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让学生有任何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斗志昂扬。其次,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它是决战的基础,在复习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按照自己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生活,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养成与中招同步的作息习惯,使他们的身体保持最佳状态,精力充沛,能一战到到底。
教无定规,学无定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只要瞄准中招,心系学生,就一定能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