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作者: 郑德友 杨丽丽 车凤莉 于立霞 王春娥一、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2)是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需要。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存在对中学生成长不极这不利的因素: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色情、暴力游戏……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中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
二、实施德育教育
(1)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信息技术课90%以上的课时是在机房中进行学习的,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号入座,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明确的要求,如下课后要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关好门窗、用电设备。总之,无论如何,我们要在下节课的学生来时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机房,看到的是电脑完好,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普遍表现为学习上怕艰苦,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在学科教育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喜欢学、求知欲强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种各样的主题,创设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有意识开展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去获取知识,让他们亨受通过自大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