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习题的改编与整合

作者: 李艳彬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中习题的编排既有知识应用与技能形成的功能,也有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实践中,一般教师比较重视教材中范例的教学,但不屑于对教材习题进行研究,有时仅仅把教材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习题的挖掘以及教学过程的整合,使得习题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挖掘好习题背后隐藏的思维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好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梯度,合理利用教材中相关基础习题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编,从而达到优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的效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进行多样化、有层次性的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练习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试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对教材提供的习题做适当的调整、组合补充,使之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各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一、习题改编的背景与意义

数学习题的相关练习是小学生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数学习题方面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

现象之一:习题内容乏味、不丰富,有机械重复的现象;许多老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就是课后练习、作业本或配套练习资料。也不管这几样作业中习题的类型是否重复、体现的数学思维含量和能力如何,反正都要求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作业本上,诸如此类重复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学习、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现象之二:习题问题设置的封闭性。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共通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现象之三:习题问题设置的单向性。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高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现象之四:习题问题的设置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多老师为了学生知识巩固、技能提高而训练。缺乏自主创新性的问题致使众多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抑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抑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机械封闭、单一绝对、缺乏创新实践性等诸多现象值得反思。对于学生获取知识而言,作业并不仅仅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的工具,而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和基本素养提升的载体,作业应该更加具有人文关爱的特性,从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内在的需求的激活,就这个意义而言,学生数学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