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作者: 王平儒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使之达到较高水平,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心理健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于与情感有天然联系的初中语文学科来说就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框架,并以此为突破口,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身的悟性、个性及审美性,在此,笔者就简单谈谈自己对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中教师投入情感,注重感染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更应做情感投入的参与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感,切勿冷若冰霜,板着面孔,也不要凶神恶煞,怒容满面,即使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经受了难以忍受的打击时,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众所周知,花点力气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上好每一节课,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巧,更需要有良好的情感调控力。将自己不良的情绪带入课堂,这是教学的大忌。教师要煽情,要动情,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寓情于文,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然而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深具美感的文章。教材中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就是一些说明文,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苏州园林》,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洋溢着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如《背影》中对父亲形象的描写:“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跳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就是父亲一定要自己步履艰难地爬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儿子想的会是什么?自己虽然二十岁了,可父亲仍旧把自己当小孩看待,硬不让自己去买,这和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等行为是一贯的,这中间蕴含着多少爱儿子的深情啊!儿子又一定想到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的心情有多艰难,而在这种境况下关怀备至的爱子亲情更是难能可贵啊!想到这些,儿子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的泪。同学们深人分析,一经领会,就自然而然地被“背影”这个人物形象感动了。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互相交流我读《背影》的感想,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因为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有话可说,也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这既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三、在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激发情感。语言是感情的外泄形式,感情是语言的内在动因。语文教师要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利于学生情感发展,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 “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教师可借助自己的范读,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会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深情。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情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探求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