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统一之战(下)

作者: 龙卷

八、元统一之战(1206—1279)

元统一之战指元朝建立前后,消灭中国境内的各个政权,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战争。

(一)背景

蒙古族早期居住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10世纪左右迁到蒙古大草原。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称成吉思汗。其时,在中国境内,还有南宋、金、西夏、西辽、大理等数个并存政权。铁木真在西征亚欧大陆的同时,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

(二)经过

攻灭西辽西辽是辽国宗室耶律大石在辽被金灭国前夕,逃亡到新疆、中亚地区,于1124年按中原典章制度建立的契丹政权,以汉语为官方语言。1204年,蒙古西边的乃蛮部被铁木真攻灭,乃蛮汗之子屈出律投奔西辽,后以驸马身份篡夺西辽政权,聚集兵力意图复国。为解除西征中亚后顾之忧,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别出征西辽。哲别采取政治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成功争取了西辽民众。蒙军所到之处,民众纷纷起义,大开城门。屈出律军心、民心尽失,于逃亡途中被捕杀,西辽灭亡。

攻灭西夏蒙古吞并草原诸部后,与西夏接邻,西夏接纳被灭诸部的逃亡者,又与蒙古死敌金国结盟,成为蒙古进攻西夏的借口。1205年至1224年,成吉思汗发动了5次征夏作战,极大削弱了西夏国力。1226年,成吉思汗发动灭夏之战,亲率大军一路攻城掠地,围困孤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故,临死前遗言秘不发丧,待西夏献城投降后,尽杀其国主臣民,西夏灭亡。

攻灭金国1211年,成吉思汗借为祖先复仇之名,开始讨伐金国。八月,成吉思汗指挥10万蒙军在野狐岭地区(今河北张家口北部)大败45万金军主力,金机动兵力丧失几尽,一战定格局。1214年,随着河北大部丧失,金宣宗逃离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主持攻金事宜,并经略中原,自己则率主力西征。其后10余年间,蒙金互有攻守,蒙逐渐占有金北部地区,与金隔黄河对峙。1231年,新汗窝阔台定策联宋灭金,兵分三路合围南京,命幼弟拖雷率主力为西路,由宝鸡南下,借道南宋,经汉水进入河南,侧击南京。拖雷与金军战于邓州不利,迅即脱离。1232年正月,拖雷以4万人在钧州三峰山(今河南禹州西南部)设伏,全歼15万金军精锐。三月,蒙军围攻南京,金哀宗出逃归德(今河南商丘),再奔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军缺粮,将士困惫,遂与宋议定,联兵灭金后,以河南地(黄河以南)归宋。宋廷视为复仇机会,遣孟珙率军与蒙军合攻蔡州,并助蒙军30万石粮。1234年春,宋军攻破蔡州南城,蒙军破西城,金哀宗自缢,金国灭亡。

招降吐蕃10世纪吐蕃王朝崩溃后,佛教各派与各地的世俗势力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体制和政权林立的局面。蒙古征南宋受阻后,认识到灭宋必先征服吐蕃、大理,从北、西、南对南宋形成战略合围,方可完成统一大业,并定下利用教派势力统治吐蕃的方针。1239年,窝阔台次子阔端进军吐蕃,恩威并施,同时致书招降。1247年,吐蕃萨迦派领袖班智达北上凉州,与阔端就归附事宜举行谈判,吐蕃降服。蒙古支持萨迦派取得统治地位,将十三部吐蕃交付班智达之侄八思巴统辖,从而结束了吐蕃的分裂局面,并实现了中央对吐蕃的有效管辖。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国管辖。

攻灭大理大理国是五代十国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割据政权。1252年,蒙哥(蒙古第4任大汗)命其弟忽必烈征伐大理。1254年,忽必烈攻占大理城,俘国主段兴智,大理灭亡。蒙哥施以怀柔,令段兴智继续管理原属。段兴智统率本族军队作前锋,引导蒙军征服其余各部。经过两年激烈征战,蒙古征服云南地区,并设置统治机构管理地区事务。1257年,蒙军南征交趾,攻陷其国都升龙(今越南河内),交趾国主降附。

攻宋战争金国覆灭后,南宋依约北上收复旧都东京(即金之南京,今河南开封)和洛阳。蒙古背弃盟约,以武力阻止宋军收还河南诸地,蒙宋开战。1235年,蒙军兵分两路,大举犯宋,东路主攻襄阳,西路主攻四川,均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进展缓慢。1236年,宋名将孟珙在江陵大败蒙军。此后几年,孟珙率军与蒙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输赢。1238年,宋将杜杲在庐州(今安徽合肥)大败蒙军,东路两淮方向蒙军被迫北撤。1239年,孟珙连败蒙军,收复襄阳、樊城和信阳等地,基本解除了东路的威胁。1240年,孟珙转战四川,大败西路蒙军,收复夔州。1241年,窝阔台猝死,西路蒙军从四川撤离。长达6年的第一次蒙宋战争,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历代统一之战(下)0

降服吐蕃和灭亡大理后,蒙古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1258年,蒙哥发动第二次蒙宋战争。蒙军兵分三路,蒙哥亲率西路南下四川,一举攻克成都。宋军退至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合川东北部)坚守防御,与蒙军激烈攻防9个月。1259年七月,蒙哥猝死于钓鱼城下(一说伤重致死),西路军北撤。忽必烈率东路军直扑鄂州(今湖北武汉),久攻不克,闻蒙哥死讯,遂撤军北返争夺汗位。此前,镇守云南的兀良合台率南路军从云南经广西进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后,钝兵挫锐,遂在忽必烈接应下,北渡长江与东路军会合。1260年,所有进攻南宋的蒙军全部撤离。

1267年,巩固了汗位的忽必烈发动第三次蒙宋战争,发兵再次攻打襄阳。襄、樊军民英勇抵抗,坚守6年后,粮尽援绝,樊城、襄阳相继失陷,南宋门户洞开。1274年,元军(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即今北京)水陆两路东下,直取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将领大多或降或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1276年,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领幼帝赵?出降,元军占领临安。抗战派将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先后拥立赵昰、赵昺为帝,继续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抗击元军。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诗句,从容就义。1279年,元军进攻南宋最后一个根据地厓山(今广东江门新会区南部,时为海岛),宋军大败,陆秀夫背负8岁的赵昺投海,10万军民亦纷纷蹈海殉国。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

(三)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及为维护统一采取的措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它彻底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奠定了元、明、清600余年国家长期统一的基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重新定义了中华大一统版图;开创了中国各民族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大大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进程。

元朝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省”作为一级政区正式实体化,并沿用至今。按“犬牙交错”原则划分省级行政区,使各行省相互控制临省的关键地势或天险,相互牵制,有效扼制了地方势力恃险割据的图谋。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事务,实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直接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实现了对澎湖和琉球的有效管辖。

九、明统一之战(1368—1389)

明统一之战指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统一全国的战争。

(一)背景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大潮冲击下,元统治面临崩溃,各方势力乘机自立,国家陷入混战。朱元璋的淮西起义军在混战中脱颖而出,至1367年,相继攻灭陈友谅、张士诚等政权,统一了江南。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今江苏南京)即帝位,建立明朝,并审时度势,定下北伐中原与南征沿海并举之策,以夺取全国政权。其时,元顺帝占有大都、丞相纳哈出据辽东、梁王据云南,其余各地尚有元地方势力和拥兵自立的割据政权。

(二)经过

统一北方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由淮入河,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口号,北伐中原。1368年四月,北伐军平定山东、河南。八月,徐达攻取大都,改名北平,元顺帝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元朝灭亡。

徐达再挥师西向,经过近5个月的艰苦作战,平定山西,并迅即转攻陕甘,至1369年底,基本上消灭了盘踞在这一地区的元军残余和地方武装。

1369年六月,朱元璋调常遇春率军进攻在开平的元逃亡政权(史称北元),元顺帝败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并于次年病死,其子(史称北元主)领部众,旋被明将李文忠远逐漠北。纳哈出割据辽东,拒绝明廷招降,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蓝玉率军20万征辽东,纳哈出投降,部众溃散。蓝玉复衔命率军继续远征。1388年,蓝玉于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湖)大败北元,北元后主逃亡途中为同宗仇家所杀,余众投降,北元政权灭亡。

1380年,朱元璋命都督濮英率兵西征哈密,以开通西域商路。哈密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闻讯大惧,遣使纳贡称臣。明军退兵后,哈密王屡屡阻挠明朝与西域的往来,朱元璋于1391年令都督刘真率兵攻占哈密城。1406年,明成祖朱棣设哈密卫,册封归顺的哈密王同宗为忠顺王,命之镇守。

征伐福建和湖广1367年,朱元璋以汤和为征南将军,消灭盘踞在浙东的方国珍势力后,从海路入闽,出奇兵攻克福州,旋于1368年正月破延平(今福建南平),执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二月,在由赣入闽的陆路配合下,平定福建。接着,朱元璋命廖永忠、朱亮祖从福建取海道进攻广东,与由湖南征广西的杨璟部互为掎角,历时4个月,攻取两广。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全部统一。

平定西南朱元璋趁南征北伐胜利之际,遣使赴蜀地招降割据的夏政权首领明升,遭拒绝。1371年正月,汤和率舟师溯长江而上,傅友德率步骑从陕西南下,两路大军水陆并进,至七月,先后攻克重庆、成都,夏主明升投降,夏政权覆灭。

云南为元梁王占据,朱元璋先后遣使招降,均被梁王所杀。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步骑30万征云南。十二月,蓝玉、沐英攻克昆明,梁王在逃亡途中自缢而死。翌年闰二月,蓝玉、沐英攻下大理,云南全境悉平。

招抚西藏地方势力1369年,朱元璋派人到西藏地区,安抚各地僧俗首领,并告谕上缴元朝所赐旧印,由明朝重新任命并颁发新印。1372年,萨迦派摄帝师率先表示归顺明朝,并赴京受封,随后,各地僧俗势力纷纷到应天接受册封,西藏地方归顺明朝。

(三)明统一的历史意义及为维护统一采取的措施

历代统一之战(下)1

明朝的统一,结束了元朝在中国近百年的统治,使全国大部分地区归于其统治之下。明朝作为元、清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一个大一统王朝,是中华文明传承、复兴的关键环节,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思想、外交等领域全方位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废除宰相制,设立内阁,基本根除了2000年来的君权、相权之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明朝在统一边疆各地过程中,采取剿抚并用的手段,既维护了疆域的统一,又消弥了地方的反抗,从而增强了中央政权的凝聚力,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废除了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让广大人民获得平等地位,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明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防务、维护统一的措施。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客观上加强了对华北地区的统治,“天子守国门”,北方防务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极大维护了国家统一,也促进南北的经济交流。创立卫所,建立强大的职业常备军,加强对边陲和要害之地的控制和防卫。同时,通过屯戍,既巩固了边疆,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设立土司,加强了对云南、贵州和两广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管理,初步解决了历代中央政府权力很难扩展到这一地区的难题;设立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实施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设置交趾都指挥使司,将安南归入明朝的直接管辖;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理东北地区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封哈密统治者为忠顺王,代理朝廷总管西域事务。用将近200年的时间,修筑、加固了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六七百公里的长城,有效巩固了北部的边防。继承元朝重视海防的传统,继续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军务;在沿海以卫所为基础,建立水军,有效地防御了倭寇对海疆的入侵和骚扰。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海外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交流,加强了友好关系,同时,周边小国的臣服,也有利于维护海洋权益和巩固疆域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