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惨烈的武汉会战

作者: 程竹怀

悲壮惨烈的武汉会战0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俯视“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就会发现,这座城市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大事件。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歼敌数量最多的一场战役。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算起,至10月27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为止,历时4个半月,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多万官兵的代价毙伤25万多日军,极其悲壮惨烈。

日军野心勃勃调集大量兵力

1938年,日军已攻占了华北大片土地,尤其是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日本更是狂妄声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扬言要在3个月之内全面侵吞中国,洋洋得意地实施着他们“速战速决”的军事计划,铁蹄步步紧逼武汉。

能不能拖住日军,武汉会战至关重要。当时国民政府虽已迁至重庆,但实际上,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在武汉。武汉地处长江航线,位于平汉铁路、粤汉铁路的交汇点,既有长江水路联络东西,又有平汉、粤汉铁路贯通南北,并沟通西南和西北地区。武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中国核心腹部,日军占领武汉,不仅能打击中国的战时经济,而且还能以武汉为基地,进攻湖北西部以及战时陪都重庆等地,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武汉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地理位置,日军还希望通过占领武汉,打击中国的抗战信心,日军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淞沪战场的失利,导致作为重要物资运输港口的上海港落到了日本人手中。国民党为此不得不调整战略,将战略物资改运到广州市的广州港,再通过粤汉铁路走陆路运送到内地。国民党这一战略的调整,更加大了侵华日军想尽快攻占武汉的决心,日军认为只要能沿着长江进攻并占领中国抗战的指挥中心武汉,就能以武汉市为屏障,卡断长江航线的运输,切断并掌控铁路,就等于切断了各地军队的战略物质补给。为此,日军和中国军队都把武汉当作决战的战场。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就开始研究攻占汉口的作战计划,将魔爪伸向徐州以及武汉地区,准备实施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为了诱使日军改变进攻陕西,国民政府决定在徐州打一场大战,只有让日军改变攻打陕西,集中力量沿长江自东向西攻打武汉,才能确保大西南的安全,而徐州会战是这一部署的一招棋。对于日军来说,徐州扼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的交会点,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战略点。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日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线周围开展了大规模会战,是为徐州会战。

1938年4月,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被激怒的日军不顾战略部署,一心要攻陷武汉,兵分6路围攻徐州,徐州会战进入第3阶段。为避敌锋芒,国民党军作出“撤出徐州,实施向豫皖边突围”的决定,逐次撤退,为武汉进行防御争取时间。日军终于被牵着鼻子走,放弃了自北向南,而是采取自东向西的攻势,此部署国民政府取得了成功。

在国民党这一部署实施前,发生了一件事。在台儿庄战役前,日军华北方面军进攻山东,在这样全面抗日、救亡图存的时刻,国民党第三集团军司令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放弃济南,全面撤退。随后,韩复榘被逮捕,1938年1月24日被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将其枪毙。之后,蒋介石在开封会议上一再强调武汉的重要性:“我们要维持国家的命脉,就一定要死守武汉。”

5月19日,徐州会战宣告结束。徐州沦陷,武汉形势紧张。日军为了实现其速战速决、一举灭亡整个中国的战略企图,调集重兵发起侵占武汉的作战,以3个师团兵力沿陇海路西进,准备以主力经豫东、皖北地区直趋平汉路,夺取开封、郑州,南下信阳,与沿长江西上的日军会合,进攻武汉。

6月初,日军派兵逐次向几个据点推进。当时长江沿岸阴雨绵绵,道路泥泞,闷热潮湿。日方专门调来原驻防台湾、适应亚热带气候作战的波田支队充当溯江作战的先锋。

6月9日,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制造水障,以阻挡追击的日军。日军因花园口决堤被阻挡在黄河北岸后,不得不改变进攻武汉的路线,以主力沿长江西进主攻,以一部沿大别山北麓迂回。日军欲沿江西进攻武汉,必先占领安庆、马当、湖口等要地,作为据点再进攻武汉。花园口决堤虽然打破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为国民党军保卫大武汉争取了时间,但由于没有提前告知下游百姓,导致“花园口惨案”的发生,同时,河南、安徽、江苏等40多个县的大片土地被淹没,给广大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89万人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即使如此,也只是短暂滞缓了日军进攻的脚步,日军依旧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最终演变成了武汉会战的序幕。为此,日本决定从各方调集兵力、重炮、飞机和军舰等,发动武汉会战。

日军增加兵力武汉会战打响

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中日双方都在不断地增派援军。日军对武汉会战非常重视,还企图“集中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日军在制定进攻武汉作战计划时,充分考虑战区武汉的地理位置。武汉及其外围地区冬春均冷,夏秋酷热,日间不便行军。武汉南控洞庭,东扼鄱阳,南依五岭山脉,东以幕阜山及大别山蜿蜒环抱而交于长江,形成向东之门户;北倚大别、桐柏等山脉,西以雪峰、大娄、大巴等山脉与巴蜀相邻,简直是一座天然的堡垒。群山环抱之中,为湖沼密布、港汊纵横的江汉平原,极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经过综合考虑后,日军调整作战序列,以畑俊六大将为华中派遣军司令,指挥日军第2军、第11军进攻武汉,其中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为首的第11军沿长江两岸进攻武汉,日本皇族陆军大将东久迩宫稔彦王的第2军沿着大别山一带进攻武汉。日军投入飞机300多架、各类舰艇120多艘,总兵力约25万人,针对进攻武汉进行了布局。会战期间,日军又几次增加兵力支援,海陆空总兵力增至30多万人,除了地面部队,日军还有海军第3舰队以及航空兵参战。

为了打破日军的企图,在武汉会战中除了规模庞大的陆军部队,中国海军和空军也出动作战力量投入武汉会战,各地的战场先后出动200多架战机、30多艘战舰,投入包括陆海空在内的军队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总兵力达110万人。从兵力上来看,中国军队有绝对优势,兵力几乎是日军的4倍,还争取了国际上的支援,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也参与武汉会战。热血中华儿女会集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概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为了利用武汉的地形和工事逐渐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整整个战区的计划,决定此次会战前调集第五、第九战区作战部队全部兵力和部分海空军在武汉外围的大别山、鄱阳湖一带组织防御,准备大量军用物资,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与日军持久作战。蒋介石任此次作战总指挥。

1938年6月11日夜,日本波田支队在海军舰艇的护送下,在安庆东南20公里处登岸。第二天凌晨,日军突袭安庆。日军一天便把中国守军杨森第二十六集团军一部打出了城外,致使安庆当日轻易沦陷,日军便顺着长江西进,想要通过水路直插武汉心脏。国民党军为了阻止日军海军进军的步伐,沿着长江一线布下了大量的水雷,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将舰船炸沉来堵塞水道。

日军以华中派遣军司令畑俊六为总指挥,又派波田支队及海军陆战队协同海军第3舰队沿长江西上。国民党军由第九战区司令陈诚指挥,依托幕阜山、九宫山、庐山等山脉构筑陆地防守;在江北,由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依托大别山、富金山等山脉构筑陆地防守。中国军队做好在长江以南、长江沿线和长江以北地带,皖西及豫东南等各战场,在马当、瑞昌、万家岭、马头镇、田家镇、固始等要地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准备。

悲壮惨烈的武汉会战1

武汉会战首战马当要塞失守

日军兵分四路,第6师团在长江北岸,波田支队和第9师团在长江南岸齐头并进,一个目标是北岸的广济、田家镇要塞,另一个目标是南岸的富池口要塞;第10、第13、第16师团在长江以北大别山向西企图占领河南信阳,然后沿平汉路南下包围武汉北面;第101、第106师团则从赣北方向企图沿粤汉铁路北上包围武汉南面。

1938年6月24日,深夜时分,日军借助炮火,突然发动猛烈攻击。马当要塞位于长江右岸,皖赣接壤处,占据长江天险,易守难攻。马当要塞作为长江中游的咽喉之地,武汉外围最重要的一处关卡,成为日军打响武汉会战的起始之地。蒋介石本以为马当要塞至少可以固守两月之久,可出乎所有人预料,仅仅两天,武汉会战之首战马当要塞便在日军的炮火之下轰然倒塌,直接给国民党军在士气上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为此,蒋介石大怒,命令彻查守军人员,原因是负责守卫马当要塞的军长李韫珩,在日军袭击的当晚,居然让各处守军军官参加抗日军政学校的结业典礼,致使如此要塞重地被日军偷袭时,中国守军人手严重不足,甚至在遭袭后,李韫珩还酣然大睡,无视守军打来的求援电话,在总司令张发奎要求军长李韫珩立即组织人马救援马当要塞的命令之下,仍不重视军事命令,慢条斯理地赶赴前线战场。即使如此,马当要塞守军还是在守备力量极为稀少的情况之下,借助地势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为阻止日军舰艇西犯,中国军队在马当江面设人工暗礁30处、沉船39艘、布雷1600多颗。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中,马当要塞守军每日在炮火中阵亡达百余人。

6月26日,守军经连日死守,最终在日军的毒气弹之下,近乎全部中毒身亡,仅仅两天时间,本应固若金汤、国民党重金打造的马当要塞失守。本应该早早到达支援要塞的薛蔚英部队,却因错误指挥贻误战机。听到报告的蒋介石大发雷霆,李韫珩、薛蔚英两人均因在马当要塞守卫期间玩忽职守,被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

马当战役,作为武汉会战的开端,这场战斗的失败令蒋介石大发雷霆,严行军法,对国民党各部队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使得守备各个军区的国民党军官不再敢在战场上玩忽职守。

制定总体战略军民共赴国难

“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出于这种考量,国民党军制定了总体战略构想:坚持持久战和消耗战,利用武汉周边的湖沼地带,尽力实施防御作战,固守的时间越长越好。会战期间,共产党积极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并在6月24日发出《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其中指出当前的紧要任务是:保卫武汉,保卫全国,以持久战最后战胜敌人。中共长江中央局副书记周恩来也亲自与国民政府共商抗日大计。

国民党军的坚决抵抗给日军的进攻带来极度的困难。1938年8月,日军一名进攻武汉的前线士兵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的中队就躲在水沟的土堆四周,跟敌军对峙,四周的山里都是敌人,子弹从四面八方飞过来……”

1938年6月下旬,李品仙被任命为武汉防卫第四兵团司令,担任大别山及其以南地带的防守。他上任后,前往黄梅前线视察,途中其座车被日机轰炸,幸亏他提前一步下车躲避而幸免于难。长江北岸的日军首先遭到中国军队的反击,李品仙指挥第四兵团向日军发起冲锋。猝不及防的日军第6师团陷入被动,前沿阵地被中国军队占领,但回过神来反扑的日军还是让中国军队抵挡不住。日军在装甲车、飞机掩护下,还使用了毒气弹,残酷的阵地战让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国民党第六十八军一个营400多名官兵坚守前沿阵地不撤退,最终在日军毒气弹袭击中全部战死……

6月26日当天,日军一部攻占太湖城。此后主力向江南挺进,以支援日军在九江、湖口的行动。徐源泉第二十六集团军、杨森第二十军与李铁军第一军联手侧击日军,经过3天搏杀,将日军成功逐出潜山东北和望江东南一带。

7月3日,日军波田支队一部在湖口登陆,与刘雨卿率领的川军第二十六师在湖口展开肉搏战。

7月4日,在日本陆军波田支队、海军第11战队以及空军第2、第3、第15航空队的水陆空联合攻击下,川军血战一天后,阵地接连失守。川军第二十六师伤亡超过三分之二,被迫撤退,湖口失守。同时,在长江左岸,日军一部从合肥南下,又攻占桐城、潜山。至此,武汉会战的决战,拉开战幕。

7月6日,国共两党为了加强合作、抵御民族大敌,在武汉召开国民参政会,大会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必须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抵御日本侵略者。针对日军的动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作出武汉会战的指导方针:确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长江以北、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在长江以南联合作战,保卫武汉;立足于外线,机动作战,以空间拖敌4至6个月,消耗日军。为了达成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的目标,国民政府做了相应具体的兵力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