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出色答卷

作者: 孟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堪称中国革命史册上最为精彩炫目的一页,而开国大典中的大阅兵则是其中最引人注目、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将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今北京)举行新中国开国大典,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届时要举行大规模的隆重的阅兵仪式。

1949年7月,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经过研究讨论,筹备委员会制定出开国大典的方案,并报经中央同意。开国大典主要内容有3项:一是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开国大典举行时间定于10月1日下午3时。

1949年8月,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开国大典举行阅兵仪式的通知,决定步兵方队由驻扎在天津杨村的解放军第二十兵团为主力组成,炮兵、装甲兵和航空兵由华北军区部队组成,首次公开亮相的人民海军前导方队由安东海军学校和华东军区海军组成。当提议阅兵总指挥的人选时,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同一个人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他的名字——聂荣臻。

挑起阅兵总指挥担子

聂荣臻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持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同时还是华北军区司令员,并兼任平津卫戍区司令员等重职。后来,他又接任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理委员会主任。

聂荣臻是一位慎思断行、智勇双全又曾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大将,具有非凡的组织领导才能与不俗的将帅风范。他一贯十分注意军容风纪,以身作则且纪律严明,在他的严格教导与熏陶下,他率领的指战员也都具有良好的军人气质。

在中国共产党创业史上记录的3次开拓性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中,聂荣臻亲身经历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血雨腥风。在开国十大元帅中,聂荣臻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一位,长期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个人接触也比较多。毛泽东信任、器重他,尤其看重他老实、厚道的性格。而聂荣臻也十分信服、敬重毛泽东,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意图理解得全面、透彻,贯彻得准确、彻底。加之,聂荣臻知悉外国部队组织阅兵的一些情况,他自己还曾经参加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战争年代的几次阅兵,积累了一些相关的实践经验。

最早的一次是1933年在江西省的红都瑞金。当时,为庆祝刚刚确定的八一建军节,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苏区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阅兵行动。聂荣臻参加了此次阅兵活动。1944年11月1日,聂荣臻在延安陪同毛泽东等人参加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下支队(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奉命北上开赴抗日前线时举行的阅兵。1949年2月3日,为了庆祝北平和平解放,聂荣臻与罗荣桓等人在前门箭楼上检阅了参加入城仪式的部队,这实际上也是一次阅兵活动。同年3月25日,中央领导同志从河北西柏坡抵达北平时,为了迎接毛泽东和党中央机关进京,在北平西苑机场还举行了一次阅兵式,聂荣臻陪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乘吉普车检阅了以警备北平的第四十一军部分官兵为主的部队。这是毛泽东从西柏坡进驻北平后举行的第一次阅兵,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定都北平的一个奠基礼,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尽管如此,聂荣臻还是感受到了空前巨大的压力。自己过去一般性地参加那几次阅兵,参加人员少、规模小、议程简单而易于控制与把握,现在却要肩负起举世瞩目的指挥开国大典阅兵式的重任,事关重大。他深知,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军种、兵种都是最多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规模大、要求高,队伍庞大、程序复杂,需多管齐下,无论如何,这次非同寻常的阅兵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此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战争洗礼,但进行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和队列合成还是第一次,有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尽管不像在战场上那样冲杀,但要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将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充分地展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严密组织,准备充分,要周密考虑到一切可能的差错及应对的补救措施,不得有丝毫的马虎。

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出色答卷0

为了完成好这次阅兵任务,聂荣臻与阅兵指挥所主任杨成武(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副主任唐延杰(时任华北军区参谋长)等人密切配合,对阅兵的每一项工作都做了详细周密的布置。他们认真研究了古今中外的阅兵资料,虚心请教刘伯承、陈毅等经验丰富的将领。刘伯承早年在苏联留学时,曾经观看过苏军在红场举行的阅兵,知道不少苏联阅兵的情况。他向杨成武等人一一做了介绍,最后总结道:“阅兵无非就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礼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归根到底一句话,马粪蛋儿外面光!”这个诙谐而生动的比喻,逗得杨成武等人笑了起来。请教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时候,陈毅用惯有的大嗓门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多少大仗都打胜了,还愁搞不好一次阅兵?通过队列,把我们的军威显示出来,让中国的老百姓看看,这就是新中国的军队!”

经过充分论证,集思广益,聂荣臻等人制定出了阅兵典礼方案,决定参照苏联红场阅兵的基本形式,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际情况,按照常规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的程序组织实施。

7月的一天,聂荣臻同杨成武、唐延杰等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的接见。聂荣臻汇报了阅兵典礼方案的制定过程、基本构想,并对几个重要问题做了简要说明;杨成武汇报了该方案的主要内容。

该方案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审批。周恩来在解放军总部递交的最终阅兵方案上挥毫批示: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检阅司令请朱德同志操作。

该方案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同并一致通过。毛泽东还特别强调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让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

亲自指挥训练

在准备开国大典的过程中,对一些细节,聂荣臻领导阅兵指挥部组成人员常常反复斟酌,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周全并及早作出相应的对策,绝不马虎对待。

准备参加受阅的武器装备不少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仅各种口径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俄式等,所以有人说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是“万国牌”的。考虑到战士们手中的武器五花八门,严重影响到受阅时的持枪动作,也有碍观瞻,为了整齐划一,阅兵指挥部规定,受阅部队统一使用“三八大盖”,各野战军把缴获的最好的“三八大盖”送到北平,以便阅兵使用。

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出色答卷1

“三八大盖”,学名叫三八式步枪,为当时各国制式步枪中口径最小的一种。枪长1775毫米,全重4200克,配有单刃偏锋剑形刺刀,可装在枪上进行劈杀。因枪身上有一块拱形防尘盖板,可前后运动,我军民称之为“三八大盖”。“三八大盖”是侵华日军的主要步兵装备,也是我国抗日军民从战场上大量缴获并用来装备自己、反抗侵略的主要武器,因而在我国比较知名。开国大典选中这种步枪,一是因为它的质量不错,二是因为它在各军中的数量也比较多。

7月底,受阅部队编组完毕,进驻北平近郊。参加这次阅兵的主力部队,由聂荣臻从其所指挥的华北军区抽调来的步兵、骑兵、坦克兵、炮兵各一个师组成。此外,还有海军、空军部队的代表以及一部分民兵。整个8月都是受阅部队进行基础训练的时间,9月上旬开始各师合成训练,9月底进行了两次全面预演。

在这一段组织艰苦训练的日子里,聂荣臻多次主持会议,对阅兵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按照有关规定狠抓检查落实。他要求参加阅兵的部队抓紧时间,严格训练,高标准、高水平地完成任务。他对阅兵的问题考虑得非常仔细,就各阅兵方队如何组成,装甲车、坦克、汽车如何同步行进,车辆万一出现故障时如何补救,飞机何时飞临天安门广场等细节,都做了周到细致的安排。

很多受阅官兵刚刚从战斗前线下来,对能够代表全军将士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感到非常光荣,个个意气风发,士气旺盛。他们头顶烈日,不怕暴晒,在训练场上反复练习着每一项规定的动作。他们白天争分夺秒,晚上加班加点,平均每天训练长达15个小时,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不仅完成了训练任务,而且做到了严要求和高标准。

7月,正是北平的盛夏,1万多名官兵全部集结在北平市郊。按照阅兵指挥部的要求,步兵师在阅兵的时候出12个方队,每个方队由144名指战员组成。

训练前的准备已经基本就绪,新问题又接踵而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关于队列训练的条文和规范动作的准则还没有成文可循。聂荣臻等人商量一番后,决定按照刘伯承的操典方法进行队列训练。队列训练,齐步、正步是这样规定的:一步迈出去70厘米,高度15厘米,这是齐步,正步高度是30厘米。每一步幅度的距离是规定好的,兵与兵、方队与方队,间隔距离一点儿也不能差。

一转眼就到了8月1日。这一天,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给新成立的特种兵部队授旗。特种兵部队属于陆军序列,主要包括礼炮部队、骡马炮兵以及装甲兵。

骑兵代表队由华北军区骑兵三师组成,指战员多数来自内蒙古大草原。

训练刚开始,细心的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就想到了一些小问题。他问特种兵的参谋长李健:“检阅的时候,万一战马失了前蹄怎么办?马拉下的粪便又怎么处理呢?”李健回来后就召开“诸葛亮会”,战士们七嘴八舌,想出了解决办法。

战车团把训练场设在北平西郊的荒地里,指战员们跟一辆辆缴获的日本坦克较上了劲,但练不了一阵,就有坦克开不动了,需要马上开回去抢修。最不好办的是通信工具,坦克与坦克之间,指挥是靠电台的,有的坦克的电台全坏了,有的电台不灵,部队又找不到原装的电台,大家赶紧想办法。很快,指战员们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即用动作沟通彼此之间的联系。

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出色答卷2

队列训练尽管于3个月前就已经在各个部队展开,可在一起集训的时间距开国大典仅仅只有短短的1个月,可谓火烧眉毛,万分火急。为此,聂荣臻不顾疲劳,多次主持召开阅兵工作会议,三番五次去部队集中训练的先农坛、北苑和黄寺等地指挥训练。

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聂荣臻,深知对于流血负伤、战功累累的指战员来说,从前线打仗转到在直线加方块的操场上走队列,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以十二万分的细心和周密,语重心长地叮嘱方队的领导:别看这些事小,一旦装甲车开不动,整个阅兵不就乱了套吗?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打下了江山,这次阅兵是第一次,还有外国人参加,一定要下最大的决心搞好,尽可能搞出高水平来。

聂荣臻还对受阅部队的着装做要求:取消绑带,符号、臂章、帽花要按规定佩戴。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决定在开国大典前进行两次大规模预演。午夜,深秋的北京寒意阵阵,聂荣臻站在寂静的天安门城楼上看完受阅部队的全部预演,并仔细纠正存在的问题。

预演结束时,一向以谨慎著称的聂荣臻想到了一件至关紧要的事情,他威严的声音划破夜空,在受阅部队每个人耳边震响,“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发布一道死命令:正式阅兵那天,万一发生空袭,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天安门广场20万人民群众在看着我们。我们能做到吗?”

“能——做——到!”受阅部队干脆、响亮、整齐的回答地动山摇,聂荣臻听后,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临近大典的一天晚上,聂荣臻安排了一次群众演练,广场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灯,把整个广场照得亮如白昼。几十万人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有组织的集会,心情既激动又好奇,队伍渐渐乱成一锅粥,只见人山人海,四处全是陌生的面孔。人们稀里糊涂乱挤着,谁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