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在钦北防
作者: 林坚毅齐白石(1863—1957)的一生,是大量创作更是大胆创作的一生,他从事艺术创作70年,艺术造诣高,创作涉及面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被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金。
晚年的齐白石曾将自己的作品概括为:诗第一,治印第二,绘画第三,写字第四。并自述道:“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
齐白石40岁前,行迹基本在湘潭附近,是当地的雕花名手。40岁后,在挚友郭葆生的敦促下,他开始出门游历,写生河山,考察民情,开阔眼界,历时8年的“五出五归”,行程近万里,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收获颇丰:一方面,他将祖国的名山大川“录”入胸中,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他还结交了各地的文人雅士,增长了大量书画方面的常识。其间,1906年至1909年,他3次来钦州,前后住了将近两年,写过诗、作过画、刻过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愿风吹我到钦州
1908年,他从东兴过越南芒街学骑马、踩单车,往返时,目睹东兴至钦州路上山清水秀,野蕉数百枝,丛立成林,好一片绿色世界!回到钦州,他立即作画一幅,取名《绿天过客图》,并题诗:
芒街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
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
擅作花鸟画的齐白石沿路看到山上山下有不少荔枝树,结着累累的果实,便将其记忆入画。有人提来满筐的荔枝换白石的画,一边品味白石作画,一边笑称这是与王羲之以字易鹅同样风雅的事。有一位歌女喜爱他的画,白石也喜欢听她唱钦州采茶歌,这位歌女给他示范如何快速剥吃荔枝,日后,齐白石在《纪事》中写了这么一首诗:
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
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
1906年春节过后不久,齐白石为寻找从军的四弟纯培和长子良元,从桂林经梧州、广州、北海赶到钦州。当时,原为清朝廷候补官员的友人郭葆生新近任钦廉兵备道(边防军司令),道台(司令部)驻在钦州,齐白石的四弟和长子即是郭葆生叫来在其部下当兵的。齐白石在钦州找到他们,非常高兴。在钦州期间,齐白石住在镇龙楼(现钦州一中),郭葆生与齐白石常来常往,因郭葆生也喜欢画画,双方常交流,探讨绘画技巧。齐白石花了不少精力临摹郭葆生收藏的八大山人、徐青藤、金冬心的画,从中汲取养分,心生感慨:“来钦州收获真大。”
齐白石的篆刻,能在方寸间立显其刀笔苍劲,古朴潇洒,疏密自如,加上冲刀铁笔,自成一家。他在三游钦州时,刻了几方印章,如“天涯游子”“天涯芳草”“尽携书画到天涯”等。
齐白石的诗,除讴歌祖国大好河山,更多的是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和童年及亲人的思念,用语一向自然,没有雕琢,读来亲切感人。在钦州期间,他闲暇常步出城外游览,尤喜到中山公园内的天涯亭散步,每次登亭时,总不免有点游子之思。原打算小住两个月,倏忽已近冬季,家山千里,游人思乡。此后,齐白石刻了一方“天涯亭过客”的印章,并绘《天涯亭图》以纪事。他还写了这么一首诗:
看山曾作天涯客,记得归家二月期。
游遍鼎湖山下路,木棉十里子规啼。
他在钦州时就积累了不少关于荔枝的素材,隔了多年后还写了有关荔枝的诗句:
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
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
晚年的齐白石已定居北京,但仍对幼时农村生活情景、中年“五出五归”接触的朋友及其足迹到过的地方有深刻的记忆,充满无限的怀念,如醉如歌地将此情感写作于诗中,描绘于画上,篆刻于印内。他画了一幅国画《荔枝图》,图上题:“寄萍堂老人齐白石自钦州归后始画荔枝。”他对钦州荔枝的回味绵长悠远,多年后作了一首题画诗,道出他魂牵梦绕的怀想:
丹砂点上溪藤纸,香满筠蓝清露滋。
果类自当推第一,世间犹有昔人知。
他常追忆钦州之行,作了许多书诗画来寄托他对钦州的浓厚感情,曾在画中题句:“自晚中年不苦思,七言四句谓为诗。一朝百首多何益,幸独钦州好荔枝。”更有趣的是,张次溪在《齐白石一生》书中记述,齐白石1909年重游粤东时,说到头两年两次来钦州,吃着鲜荔枝,这次在广州,又吃上了荔枝,比他在家乡吃到的更嫩腴,胜过不知多少倍。他常说,广东的荔枝,真是水果中的第一俊品,不过就荔枝来说,钦州产的,比广州的还要胜一筹,并题了两首诗:
过岭全无远道愁,此行曾作快心游。
荔枝日食三千颗,好梦无由续广州。
论园买夏鹤头丹,风味虽殊痂嗜难。
人世几逢开口笑,红尘一骑到长安。
齐白石3次到钦州,均在夏天,他是非常喜欢吃荔枝,也爱画荔枝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画了不少荔枝图送给亲朋好友,抒怀他对“天涯亭过客”的感慨,如:
鹤头红湿龙精血,似汝杨梅味只酸。
曾作天涯亭过客,别无瑜果在人间。
据目前笔者掌握的,齐白石所作的与钦州有密切相关的诗有10首,画钦州荔枝图也有10多幅,充分体现了他对钦州的秀美山川、民风物产的喜爱和赞赏。
北海:惊鸿一瞥
齐白石没有任何预见,自己的生命轨迹会与钦北防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和情感交集,而且这缘分和情感交集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连发生,让他终生难忘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绘画艺术。
据齐白石《寄园日记》载:齐白石对钦州留恋至深,1908年2月,友人罗醒吾约他到广东玩。齐白石原想略住几天,再转往钦州,后因有家事要处理,在广州度过了夏天。夏去秋又来,到了秋天,没住多久,齐白石又接到父亲来信,叫他到钦州去接其四弟和长子回家,如此,齐白石又准备启程赶到钦州。在广州过了年,1909年正月,齐白石从广州去往海口。这年农历三月,齐白石按上年与郭葆生的约定前往钦州。不巧,当齐白石乘着郭葆生派来的“伏波”号轮船到达北海时,郭葆生却因为要处理军务,不能及时碰头。齐白石只好暂住北海沙脊街等待,先是住在条件一般的遂安客栈,后在郭葆生的关照下,搬进条件甚好的宜仙楼(今海城区民建一巷60—62号)。
北海偏居中国南部北部湾,却因此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船货渐密、交易频仍。北海海关附近西式建筑遍布,知名者如大清邮政北海分局、太和医局、广连升酒坊等处;往北有街渡口、三皇庙、东安码头等。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等,年轻时都曾在北海谋生。
此时的沙脊街是北海有史可查的第一条街道,有“北海第一街”之称。北海洋关大楼建好营运后,外沙商埠、沙脊老街向两边慢慢扩张延长,至20世纪初,大小店铺鳞次栉比、人货两旺、喧嚣嘈杂,沙脊街渐渐声名在外。宜仙楼深藏在沙脊街老巷僻静之处,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楼房为典型的木楼瓦屋,有6个开间,门面屏风、窗扇栋梁均雕刻有花草鱼虫、梅兰菊竹图案,二楼阳台外飘,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
在北海等待郭葆生期间,齐白石特意为廉州知府李经野(莘夫)治印。深得合浦民心的李经野为合浦做了很多好事,如重建“惠民桥”等,因此,当李经野求齐白石刻“古之二千石也”“管领珠官”等印时,齐白石欣然应允。刻成之后,李经野“以团扇自书诗报之”。齐白石高兴之余,遂以印文方式作《李莘夫刊印记》:“平生自以草衣阅人多矣。能工诗工书者,遇王湘绮先生及王蜕园公、樊鲽翁、夏天畸、余去非、汪无咎……独与李梅癡咫尺神交,未能相识。正与太守同,皆为恨事。因刊春寒诗于此印侧,以志钦佩……”可见齐白石渴望“取他山之石以攻玉”之心。
在北海的短短几日里,齐白石凭着深厚的书画修养和平凡中透着与众不同的自在模样,征服了沙脊街沿街的字画店老板,他们代他售画并大加宣扬他的画作。很快,众人皆奉其为大师,乃敬请上座,并纷纷慷慨资助。齐白石安顿下来,每日卖画赚银,饿了便与三五相熟畅饮于宜仙楼酒家,偶尔还有闲情前往外沙岛郊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离开北海前,齐白石感念沙脊街店主盛情,作画一幅《钓趣》相赠。
齐白石3次到钦州,3次均是从海路绕经北海,不过前两次过于匆忙,只有这第三次在北海小住了6日。如今,在北海珠海路老街,矗立着一座“老街过客”雕塑,以齐白石篆刻印石为造型,立面刻有他云游北海时自画像《白石草衣像》一幅和他的木工雕花等,附有其幼年、青年、成年、老年阶段艺术人生事略,“宜仙楼上翻新曲,声调随他商变宫”。
湘潭钦州百年缘
2006年5月,由广西区文联、钦州市委宣传部、钦州市文联组成的《白石老人与钦州》电视文献纪录片摄制组一行4人,前往齐白石的家乡湘潭,寻找他的人生历程,记录他与钦州千丝万缕的情怀。
当摄制组踏进齐白石故居时,映入眼帘的是正厅右侧挂的3幅荔枝图画,导游介绍说,这些画是齐白石40岁后游历四方到钦州后积累素材创作的。钦州荔枝通过齐白石妙笔生花后闻名海内外。
在齐白石纪念馆,陈列有齐白石老人大量极其珍贵的绘画、木雕、印章、诗文手札等原作,其中记述有齐白石三下钦州的图片、文字及曲线图,也有荔枝画;有齐白石老人使用过的绘画工具、生活用具等实物。
据不完全统计,齐白石三游钦州回家后创作篆刻280石,画册、画扇、画作250余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钦州人民为纪念这位世界文化名人,于2005年动工兴建白石湖和谐公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