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和人民政协
作者: 刘超伟2024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也称新政协)成立75周年,新政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政协和新中国风雨同舟75载,砥砺前行75载,共襄伟业75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立国的基本制度纲领,选举了新中国的国家领导机构,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基本标识,拉开了新政协事业的序幕。毛泽东为新政协的召开作了科学周密的部署,并全程参与新政协筹备和组织工作,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一起协商筹建新政权,由此开启了毛泽东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人民政协事业作出伟大贡献和建立不朽功勋的华章。
“五一口号”开辟政协新境界
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一意孤行,在南京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4月,陈嘉庚、沈钧儒等民主人士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希望中国共产党尽快成立联合政府的政权机构。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提议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商讨,恰逢“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毛泽东、周恩来获知新华社社长廖承志发来询问中共中央“五一”国际劳动节对重要事情见报安排的电报一事,两位领导人一致认为是时候对外公布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了,当即安排中共中央秘书处起草“五一口号”见报等系列工作。其间,毛泽东对中共中央秘书处起草的“五一口号”初稿进行仔细修改,修改多达27处,字斟句酌皆有深意,特别是对第五条的修改,将原文的表述“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修改后的第五条是整个“五一口号”的关键所在,不仅明确提出了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主张,即召开一个全国范围内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还明确了走协商建国的政治路线图,即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谋共识,再“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达成共识,最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民主联合政府”作为新中国的政权组织机构。就此而言,“五一口号”可看作邀请召集各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倡议书。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修改后的“五一口号”,当日由新华社对外发布,5月1日由《晋察冀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人民日报》于5月2日刊载。
“五一口号”通过各类权威媒体广泛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为了充分表达中国共产党对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视,在“五一口号”发布后,毛泽东致信多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领导人以及社会贤达等爱国民主人士,征求他们对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意见。1948年5月1日,毛泽东分别向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和民盟领导人沈钧儒致信征求意见,提议由民革、民盟和中共一起发表三党联合声明,以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并将中共拟定的声明草案发给两人。1948年秋,毛泽东开始拟定新政治协商会议参会邀请名单,亲自致信邀请宋庆龄、陈嘉庚、司徒美堂、张澜、李济深、何香凝、江庸、程潜等多位爱国民主人士北上参会。随后,大批民主人士在中共中央地方局的帮助下纷纷从国外以及国内的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前往北平。据统计,从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共有20多批次、350多位民主人士抵达北平,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全程参与和领导决策
毛泽东全程参与了从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以下简称“新政协筹备会”)到新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新政协会议”)闭幕会历时3个半月的政治协商活动,为新政协会议的顺利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政协会议召开前期,全国领土尚未完全解放,召开基于各地普选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有困难,但全国性的政权机构建立又迫在眉睫。此时,有民主人士提出建议,由新政协直接选举产生中央政府,即所谓“三步并作两步走”,这一观点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认可。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共中央积极征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并得到广泛赞同,随后由新政协直接筹备新政权的方案正式确立下来。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正式召开,标志着新政协会议启动工作的全面开始。新政协筹备会上,参会的23个单位134名代表一致推举毛泽东为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常委会下设6个工作小组,负责拟定参加新政协会议(后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名单及代表人数,起草新政协会议组织条例(后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起草共同纲领(后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拟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方案(后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起草宣言(后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等工作。筹备期间,毛泽东高度重视常委会工作组的文件起草工作,对起草后的文件草案多次审定并修改完善,特别是对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的审定更是耗费了大量心血。据统计,1949年9月3日至13日,毛泽东对《共同纲领》草案稿精心修改至少4次,改动的地方多达200余处,就连最后的印制工作也是在毛泽东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的。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正式把“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在新政协会议筹备期间,毛泽东多次在中南海邀请、会见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代表中国共产党与他们深入协商,听取他们对新政协和协商建国的意见和建议。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新政协会议召开的时机已经成熟。
1949年9月21日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以下简称“新政协一届全会”)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包括各党派、各地区、各团体,总计45个界别,再加上特别邀请人士,共662名代表参加会议。毛泽东在开幕会上致开幕词,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政协一届全会召开期间,毛泽东与参会的各界别人士一起讨论协商,最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家名称、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作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等一系列国家标识,审议并通过了新政协筹备会起草的《共同纲领》等各项重大文件。9月30日,新政协一届全会闭幕会召开,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各组织机构的领导人等。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新政协如期完成了协商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是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还是多党合作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长达28年光辉的政协生涯里,毛泽东担任了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和第二、三、四届共3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在领导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成立了人民政协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创造性地实施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重要民主形式,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顺应国策广西政协事业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继续领导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前进。1949年9月至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毛泽东领导人民政协审议了新中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重大事项提案,组织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多部重要的法律法规。在此期间,毛泽东领导探索和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推动新中国民主制度体系的搭建和完善工作。毛泽东还高度重视人民政协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工作条例》《双周座谈会暂行组织办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地方委员会的决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暨省、市协商委员会关于处理人民意见的试行办法》等多部工作制度,推动了人民政协制度化和地方人民政协的发展进程。
在毛泽东的关怀指导下,根据1949年9月新政协一届全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及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地方委员会的决定》,全国中心城市、重要地区及省会纷纷设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民政协地方委员会”)。人民政协地方委员会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政协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由中央和地方组成的全国政协体系。在中央大力推行发展地方人民政协的进程中,广西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政策及部署,各方面工作得以起步并有质量的发展。1950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广西省各届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广西省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以下简称“广西省协商会”)。广西省协商会在机构性质上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广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又是人民政协在广西的地方委员会,标志着广西协商机构正式奠基立业。本届委员会在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办理委员提案,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面对人民政协是否应该取消的质疑,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认为保留政协是十分必要的,明确政协的性质是统一战线组织和党派协商机构,不是国家机关,进一步理顺了政协和人大的关系。1954年12月,毛泽东领导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进一步界定了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地位和基本任务,引领人民政协健康发展。
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1955年2月9日至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南宁召开,标志着广西省政协的正式成立。本届委员会在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开展国内和国际重大问题协商讨论、协助政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助国家机关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推动各界人士进行思想改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广西省政协随之改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1958年3月16日至1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本届委员会充分发挥协商式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市县政协的联系指导,在推动广西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自治和民族团结、促进和加强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广西政协不负历史使命,紧密围绕广西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认真履职,积极为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取得显著成就。1985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兴建南昆铁路,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提案。1994年,驻桂全国政协委员又与西南诸省全国政协委员共100人联名提出加快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提案,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并给予加大资金、政策等建设投资要素的扶持力度,这便是著名的“百人提案”。此后,广西政协组织召开桂西南区域经济开发开放研讨会,发起川、滇、黔、桂四省(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等专题研究会,从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和论证,形成有关建议。在各方面接续完善和推动“西南出海通道提案”的努力下,2022年8月28日,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标志性工程的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平陆运河的建设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广西及西南地区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广西政协还重点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的联谊工作,充分发挥港澳委员和港澳台地区友好人士的作用,加强与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各类社团、知名爱国人士和各阶层爱国同胞的联系,蓄势发力推动广西全面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进程,助力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加速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落地,充分利用广西“战略腹地”这一区位优势,宣传广西优势,引介资金、技术、项目,支持广西经济建设,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祖国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
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广西政协不断奋进,勇于担当,认真履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协商民主作用,推进人民政协事业,积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政协力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