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宗仁在汉中行营
作者: 郭松林1945年2月10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新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辖第一、第五、第十战区,任命李宗仁为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办完交接,离开了战斗生活6年多的湖北省老河口第五战区司令部,一路向西来到汉中,在这个陕南重镇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出任汉中行营主任
李宗仁,字德邻,生于1891年8月,广西桂林人,为桂系首脑,国民党一级上将。早年加入同盟会,1923年10月,由李济深介绍加入国民党;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以稳定的后方为北伐奠定了基础。1926年7月,李宗仁指挥桂系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转战湘鄂赣皖等省,消灭孙传芳主力,击败唐生智,所向披靡,战功累累,晋升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桂系形成了不可小视的军事实力。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桂系战败,从此埋下蒋介石、李宗仁长期不和的种子。
抗战初期,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驻节徐州,指挥徐州会战,取得台儿庄歼灭日军2万多人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后因徐州失陷,李宗仁率部入鄂,驻守鄂西北小城老河口,指挥以桂系、川军和西北军组成的杂牌军部队接连重创日军,共打退日军100多次进攻,著名战役有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襄东会战、鄂东战斗、豫南会战、鄂北会战等,歼敌近10万众,将日军阻止在防区前,彻底打破了侵华日军进攻重庆、攻占大西北的图谋。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成为国民党军队抗战的典范,更激起全国军民誓死抗敌的信心和决心,加之台儿庄大捷的衬托,李宗仁的威望越来越高。蒋介石害怕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力量壮大,煞费苦心地将李宗仁从第五战区司令的位置调升为汉中行营主任,明升暗降,削其兵权,消其锐气和影响。蒋介石拟以此为过渡,迫使李宗仁逐步退出权力圈。
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
委员长忽然将我自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调升军事委员会驻汉中行营主任。汉中行营是一所新成立的介于中央与各战区之间的军事机关。表面上的职权是负责指挥第一、五两个战区,后来中央把大别山游击根据地划成第十战区,所以汉中行营也就直辖三个战区了。汉中行营事实上是一个虚设机构,无实际的职权。各战区作战一向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汉中行营设立之后,此指挥系统并无变更,只是各战区对中央的报告亦送一副本给汉中行营罢了。所以这一机构似乎是蒋先生专为我一人而成立的,目的是把我明升暗降,调离有实权的第五战区。前已言之,蒋先生生性多疑而忌才。他见我在第五战区与部队的感情十分融洽,深受部属的拥戴,至恐形成尾大不掉之局。但是抗战六年,我第五战区可说是战绩辉煌,蒋先生实无适当藉口把我调职。所以他唯一的抉择便是成立一个位尊而无实权的新机构,把我明升暗降,与部队脱离实际关系。蒋先生此举用心所在,我当然洞若观火,然亦深合我意。因为六年来戎马倥偬,案牍鞅掌,个人也很想得机休息,加以功高震主,无端招忌,倒不如暂时减轻一些责任为愈。因此,中央命令发表之后,我反觉浑身轻松,即赶忙准备交卸,并派参谋长王鸿韶等前往汉中筹备行营成立事宜。我本人则俟继任人到职后,再行离去。不久,新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宫刘峙率随员数人,在白崇禧的陪同下,自重庆乘一小飞机到老河口来接事。
离开老河口到汉中
陕西汉中地处汉江上游,地理学上称汉中为秦巴山地,即横贯在秦岭和巴山之间的山间谷地。北边的秦岭和南边的巴山犹如两道巨大的屏障,挡住了汉中通往外地的路径。古人为了穿越大山,开凿数条栈道,汉中向西可抵达巴蜀,向北可通往关中,向东可直下江汉。汉中得秦岭巴山庇护,森林茂密,气候温和,河网纵横,良田沃土,物产丰腴,历来是朝代更替百姓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汉中因其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历史上兵戎不断:秦惠王挥师西进,出兵伐蜀;刘邦封王汉中,夺得天下;诸葛亮屯兵于此,五次北伐。抗战爆发后,汉中成为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后方,京津一带高等院校纷纷内迁汉中,坚持办学,组建了西北联合大学;故宫文物国宝也辗转南迁,在此存放近一年。汉中是中国抗战的兵员集中和训练基地,在河南洛阳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一分校和山西阎锡山的兵工厂相继迁到汉中。汉中还是重要的军事后勤集结地,四川运往前线的军粮、兵员都在汉中集中分流。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汉中作为其重要屏障和西南及西北的连接点,更显示出极端重要性。

1945年2月26日是李宗仁离开老河口前往汉中赴任的日子。老河口的百姓闻之,一大早就倾城出动,自动排成长队,夹道欢送李宗仁。上午9时,李宗仁步行离开长官部,不愿乘车,他要向老河口的百姓一一道别。欢送的人群一直把李宗仁送到汉水边,不少百姓又陪同李宗仁过浮桥。李宗仁过桥后,仍十分留恋地眺望河对岸的老河口,随从催了多次,才依依不舍地上汽车。老河口人民为纪念李宗仁抗日的业绩,特地在第五战区司令部门前立下一块石碑,上书“李上将军德邻公驻节之地”。
据说李宗仁离开老河口后,曾多次向部属、好友流露出想重返老河口看看的心愿,遗憾的是由于风云多变的时局,他后来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据李宗仁秘书尹冰彦回忆,李宗仁升任汉中行营主任的命令发布以后,1945年春节刚过,就派遣高级参谋李宇清先赴汉中,从事前站的设营工作。同年2月26日,即元宵节的前一天,李宗仁率领机要室主任李扬、参议刘仲华、秘书主任黄雪邨、侍从医师孙润坤和他(尹冰彦),连同李宗仁的6岁次子贝贝(即现在美国的李志圣)以及随员的全部眷属,男女老幼分乘大小6辆汽车,沿着襄河南岸的公路前往汉中。当天到了武当山脚下的草店周府庵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留住一日。分校主任罗列请李将军对全校师生讲话,备办了丰盛的酒席,大家在旅途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元宵佳节。
李宗仁回忆录说:“且行且息,车行6天才到达汉中。行营设于原陈诚的长官司令部旧址,那里曾是清朝藩台衙门,虽多残破之象,倒也宏伟宽敞。汉中为岭南盆地,土地肥沃,颇得灌溉之便;物产丰富,商贾麇集,名胜古迹颇多。由老河口到了汉中,距离前方战地遥远,生活环境大有改善。”
汉中热忱欢迎抗战英雄
据《汉中地区志》载:李宗仁抵达汉中时,汉中各界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热忱欢迎这位抗战英雄。
3月7日,李宗仁抵达汉中前一天,世界红十字会南郑(即汉中)分会会长郑继武向驻汉各界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派员于次日前往北门外汽车站欢迎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3月8日上午9时,驻汉党、政、军机关负责人、参议员,各中等以上学校校长等200多人汇集车站。12时,身着戎装的李宗仁及随员抵达,军乐队奏欢迎曲,李宗仁和随员下车步行,与夹道欢迎人员一一握手。欢迎仪式结束后,车队开往行营官邸——半边街原道台衙门(今汉园宾馆址)。下午5时,陕西省汉中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公署(以下简称行政公署)在建国堂(今中共汉台区委址)设欢迎宴会,为李宗仁一行接风洗尘,各界200多人参加。李宗仁致词,他操着一口带有桂柳地方口音的官话,首先对汉中各界的热忱欢迎表示感谢,接着对西北党政军人士寄予3点希望:一是精诚团结;二是分层负责,各守岗位;三是分工合作,彼此互助。宴会之后,行政公署在汉中大戏院(今汉中市京剧团址)举行欢迎晚会。当地剧团演出汉调桄桄(汉中地方戏种)折子戏和活报剧《血战台儿庄》,对这位抗日将军表达崇高敬意。
第二天起,李宗仁在行政公署专员章履和的陪同下,游览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和勉县武侯祠等名胜古迹。李宗仁对刘邦封王汉中、筑坛拜将、兵出陈仓、平定三秦这段历史非常熟悉,对蜀汉丞相诸葛亮匡扶汉室、六出祁山、五次北伐、鞠躬尽瘁的精神钦佩不已。
3月12日上午9时,行政公署在中正公园(今汉中市万邦时代广场西)召开各界群众欢迎李宗仁大会,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60多个单位的2800多人参加。会议由章履和主持,李宗仁发表长篇讲话,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斩钉截铁地表明,中国抗战必胜!讲话受到全场热烈欢迎。与此同时,行政公署发出通知,从3月13日起,李宗仁开始在行营驻地分别召见汉中各界负责人,要求被召见者提前到行营总务处报到,听候安排召见。
据李宗仁秘书尹冰彦回忆,汉中行营的人员组织架构,是在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建立的。行营主任李宗仁,参谋长徐启明。为了加强对华北和西北方面的联系,李宗仁有意起用了几位北方籍人士。原参谋处长高永年、军务处长梁家齐、总务处长农子政均调任高级参谋。河北人梁述哉升为参谋处长;白崇禧保定军校同学、原在晋系徐永昌部工作过的安徽人方克猷升为军务处长;原西北军刘郁芬的参谋长、河北良乡人张寿龄升为总务处长;军需学校出身、原东北军军需人员、山东人张寰超升为经理处长。汉中行营机构编制上设有秘书长名额,李宗仁电邀梁寒操担任此职,秘书处长留由梁来推荐,梁不肯屈就,秘书处就由他(尹冰彦)来代行指挥工作。另外李宗仁还任命了河北籍的卢济清为高级参谋。留在老河口第五战区长官部办理后续工作的各处室交接人员,直到当年3月与刘峙各处人员对接好各项工作之后,才相继离开老河口前往汉中,王鸿韶仍任行营参谋长。汉中行营下设:主任室、机要室、高参室、军务处、参谋处、副官处、军法处、军医处、经理处、警卫团、运输营、通讯队。
在汉中的行政作为
李宗仁出任汉中行营主任,是蒋介石专为其量身定制的。汉中行营名义上代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挥其管辖第一、第五、第十战区党政军要务,指挥华中、西北等地对日作战。但各战区历来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汉中行营设立后并无变更,只是各战区向军事委员会的报告亦送一副本给汉中行营,至于行政和党务,李宗仁根本无法染指,汉中行营无非是例行备查、照转而已。
由于汉中行营是个没有多少实权的机构,故李宗仁在汉中军务活动较少,多以习字、奕棋、听戏、访友、观景为乐,轻车简从,平易近人,与地方当局和谐相处,有“好好先生”之称。
汉中行营建立后,地方民众视李宗仁为父母官,前来告状者不少。为此,李宗仁专门召集一次陕南各县军政首长会议,还在行营大门外设批示栏一处,凡有诉状、觉得有冤情的,皆迅即批示公布,对地方推诿懈怠起到一定震慑作用。此举也得到民众欢迎,每天都有不少人到行营门口看李长官有无新的批示。
李宗仁热心教育,经常到各中小学视察。他发现部分驻汉官兵管束不力,一些军人常到学校滋事捣乱,便下令严厉查办,还手书告示于大红纸上,贴在各学校门口:“教育重地,严禁骚扰,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并安排战区宪兵执勤查究,公开处理了几个寻衅滋事的军人。从此,各校秩序井然。
设在汉中城西凹口寺的西北儿童教养院,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收容抗日烈士遗孤和沦陷区难童的场所,直属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后归国民政府社会部,由北伐名将智澄出任院长,累计有东北、北平、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山西、广东等省籍的3000多名难童入院,收留难童数为西北第一。由于规模不断扩大,办校经费捉襟见肘,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多次到教养院看望难童,代表李宗仁捐助菜金和教学用具,此举影响到当地一些官员家眷和工商界人士,纷纷效仿,解囊相助,传为佳话。
李宗仁喜与知识分子为友。以他与历史学家萧一山在汉中的交往为例。萧一山,江苏徐州人,自幼聪慧好学,19岁时由山西大学预科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立志为中国史学开拓新境界,课余埋首著作,两年时间,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该书文笔流畅,史料详备,治史严谨,一经出版,即引起史学界关注。萧一山毕业后任教清华大学,与梁启超朝夕共处,锐志向学,专治清史;抗战爆发后,应东北大学(迁址四川三台)、西北联大(迁址陕西城固)之聘,先后出任两所大学的文学院院长,还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议员。萧一山心怀坦荡,忧国忧民,参议会上直言快语,指斥时弊,深为李宗仁所钦慕。李宗仁调任汉中行营主任时,萧一山正执教西北联大,李宗仁与其结识后,一见如故。此后,李宗仁经常邀萧一山去汉中官邸长谈,品茗饮酒,欢聚畅聊。抗战胜利后,李宗仁出任北平行营主任,特邀萧一山出任北平行营秘书长,兼代北平华北文法学院董事长。此乃李宗仁欲借重萧一山声望及与学术界的深厚关系,谋求与北方上层文化人士的联系,从而取得同情与支持。这也是李宗仁后来竞选国民党副总统下的一手妙棋。萧一山欣然应承,后由汉中携眷飞抵北平,参与北平行营的筹组,还力荐陕西人王捷三(曾任陕西教育厅长)出任北平行营政务处长兼北平华北文法学院院长,荐西北大学教授王文萱、蓝文澄出任北平行营参议。李宗仁都一一照准,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