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本思想与人民战争
作者: 柳非商周以来,先哲以夏桀商纣为鉴,敬重庶民,逐渐形成民本思想。政治上,《尚书》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安”,《孟子》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军事上,《孙子兵法》有“上下同欲者胜”“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淮南子》称“民为兵本,兵胜在政”,等等。
斗转星移,时间来到20世纪,中国共产党将传统民本思想发扬光大,并升华为党的群众路线。中共二大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中共六大明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中共七大强调“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在不同时期说过,“兵民乃胜利之本”“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历史反复证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差距都极为悬殊,然而仅仅3年时间,形势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政治、军事、人心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国共双方高层指导作战的战略方针风格截然不同。国民党重“物”轻“人”,倚重城市、装备,内部派系斗争相互掣肘,各自为战,最终人心涣散;共产党重“人”和民心,力求军民、上下团结一致,获得民众的全力支持,扭转局势,以弱胜强。《淮海战役——国共双方战前筹划与布局》一文,通过分析比较战役双方的指导方针、战略战术,诠释中共的运筹帷幄是如何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最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抗美援朝之战,是一场兼具保家卫国的民族战争和抗击帝国主义的国际主义战争之双重性质的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场伟大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战争的正义性得到有力彰显。然而,伟大的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两军对垒,伟大的胜利从来都得自举国同心、上下同欲、同仇敌忾,抗美援朝战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场人民战争。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本期精选《珍贵的战地记录——魏巍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中的天津志愿医疗队》《抗美援朝反细菌战》《“单兵王”胡修道》等文以资纪念,回望那场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的新中国“立国之战”,通过讲述战争中不同的人物与事件,昭示同一个道理——人民战争的正义性(抗击帝国主义威胁和侵略)和群众性(全民动员、兵民为本),保家卫国的壮烈历史画卷充分印证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新中国建设初期,核科技发展的起步阶段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不高、人才稀缺、科技资源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周恩来亲抓核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文以纪实性的语言,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回顾了我国1950年初至1970年末核科技发展走过的艰辛历程。在领导核科技建设中,周恩来总理深知开展尖端技术研究,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他爱惜人才,积极筹划,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召唤下,放弃海外的优裕生活,踏上报效祖国的归途;他重视人才,全面部署,核科研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并取得卓越成果,为我国建设了一支积极有效的核防卫力量。
人民群众是道义力量的沃土,是国家存亡的基石。人心是根本的战争力量,士兵是作战行动的主体。上下同心同德、军民鱼水情深,便可众志成城、百战不殆。“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名言至理,古今一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