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天津志愿医疗队

作者: 胡晓文 朱思远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略决策,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1月上旬,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黄敬收到上级关于组织医疗技术人员救护志愿军伤员的指示,立刻动员天津市医务工作者组建抗美援朝医疗救护委员会及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开赴前方救护伤员,同时要求市财政局拨专款保证医疗队的物资需要,妥善解决队员们的防寒需求和家中的实际困难。

斗志昂扬白衣出征

1950年11月17日,天津市委书记黄敬、宣传部部长黄松龄召集著名内分泌学家朱宪彝、外科专家万福恩等45名天津医务界知名人士召开座谈会。黄敬在座谈会上鼓励高级医疗技术人员带头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朱宪彝等人纷纷表示义不容辞,为志愿军伤员服务是天津医务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会上成立了抗美援朝医疗救护委员会,由朱宪彝担任主任委员,万福恩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提出了“国家的安危就是我们个人的安危”的口号,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抗美援朝贡献出一份力量。消息既出,很快得到响应,天津市医务界掀起了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的热潮。

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的报名工作从11月20日正式开始,全市医务人员以能参加医疗队为荣,纷纷克服困难,争先恐后踊跃参加。天津第三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张化新的爱人虽正值产期,得知丈夫报名参加医疗队,她极力支持;后来获得“南丁格尔”奖章的司堃范时年21岁,当时还是省立医学院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在即将毕业的关键时期,毅然选择中断学业,报名出征。在高涨的热情驱动下,仅3天时间,医疗队报名人数就达600多人。抗美援朝医疗救护委员会对报名人员仔细进行筛选,最终选出了医务水平最高、理想信念最坚定、革命斗志最旺盛的同志。

11月23日,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以下简称赴朝志愿医疗队)正式成立。这支云集了当时天津医务界众多名医的医疗队伍共有医务工作者81人,队长是50岁的脑神经外科专家万福恩,他曾率队赴沪参加淞沪抗日战役的战地救护工作,后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援总队第一大队队长,曾在陕甘宁边区医院开展医疗工作,为八路军和边区人民服务。副队长是天津市总医院院长李盛礼,他曾参加过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据时年19岁、入选赴朝志愿医疗队的护士助理员沈英玲回忆,出发前,医疗队发给每名队员一件皮大衣、一套棉衣裤、一双高筒军用大皮靴,但被褥需自备。当时,沈英玲在医院宿舍使用的被褥又旧又薄,需另做加厚的被褥,可是她家中有兄妹6人,生活贫寒,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为自己添置新被褥,性格要强的她不愿向组织反映自己的困难,怕无法入选,毅然到医院化验室卖了300毫升的血,用这笔钱做了两床棉被、一床棉褥子,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抗美援朝中的天津志愿医疗队0

11月24日下午2时,天津市各界代表共2500多人在中国大戏院为赴朝志愿医疗队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天津市委书记黄敬出席了大会,黄敬赞扬“医疗队出征是伟大的义举”。25日,《进步日报》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欢送会的盛况,刊登了赴朝志愿医疗队每位队员的照片以及部分队员的文章。11月26日,赴朝志愿医疗队正式出征,天津成为全国最早派出医疗队的城市。这一天,黄敬及全市各界代表1000多人到车站欢送医疗队。站台上,队员们和家人依依不舍地拥抱、告别,他们带着亲人朋友的殷切期盼踏上了救死扶伤、为国效力的征途。当赴朝志愿医疗队出发后,有311名医生自愿组成医疗服务队,主动承担起赴朝志愿医疗队成员的原职工作;以天津市妇联主任罗云为组长的医疗队员家属工作组,到出征队员家中嘘寒问暖,帮助解决队员出征后家中的困难,使队员们能更加安心地从事前线医疗服务工作。

驻扎洮南救死扶伤

赴朝志愿医疗队出发时,并没有人明确地告诉他们要去哪里,绝大多数队员认为既然是抗美援朝医疗队,毫无疑问是要跨过鸭绿江去到朝鲜。在火车上,队员们心中充满着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的自豪感,相互鼓励,情绪高昂。赴朝志愿医疗队于11月27日到达沈阳,受到东北军区首长及东北军区卫生部戴正华部长的亲自迎接,正当医疗队一心准备过江时,戴正华通知万福恩,让他带队先转到位于黑龙江洮南县(后划归吉林省)的后方医院救治伤员。队员们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美军飞机的轰炸,使伤病员能够得到安稳的治疗,于是医疗队于28日便出发前往洮南。

天津市派出的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都驻扎在黑龙江省洮南县的后方医院,医院由寺庙、学校和普通民房改造而成,条件简陋。后方医院下设多个医疗所,天津医疗队被分配在第一所。第一所的病房和手术室原先都是学校教室,轻伤员的“病床”是课桌临时拼起来的,上面加盖苇席和褥子;重伤员才有病床,但也十分简陋,几乎都是多人共住的大病房;医疗队队员往往需要乘火车到前一站,到专列上去接收、抬运伤员,医院担架数量不足,只能借用百姓家的门板。送来后方医院的伤员大部分虽在朝鲜的战地医院已做过紧急手术,但仍需进一步治疗。此处虽然不是前线,但也做好了随时应战的准备,各类工事、防空设施处处可见。另外,几乎家家门前都架起了大锅,为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做炒面。

医疗队到驻地时正好是隆冬时节,当地气温在零度以下,烧好的热水若不及时灌进保暖壶很快就会冻成冰块;病房的玻璃上结满冰霜,刮都刮不动。为了不让伤员受冻,医疗队员烧炉子、糊窗户,为伤员做棉衣,还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制作医疗器械。伤员急需输血,队员们几乎都献过血。医疗队的宿舍是多人同睡的大通铺,每个人仅有数10厘米的间隔,队员们当时也顾不得在意男女之别,都穿着大棉袄睡在一起,男同志经常打呼噜,有些女队员开始很不适应,后来也慢慢习惯了。没有餐桌,大家就围在锅台旁吃饭,伙食也非常简单,虽然条件艰苦,但队员们总是以苦为乐,艰苦而朴素的集体生活让队员们更加熟络,也提升了救治伤员时的协作水平。

抗美援朝中的天津志愿医疗队1

医疗队员们在后方医院第一次接触到前线的志愿军战士,看到了他们身上的累累伤痕。队员们在给有的战士换药时,将棉军衣解开后,发现里面全是小虫子在爬,跟芝麻粒儿一样大,才知道是虱子;有的战士刚从前线紧急撤下,身体消瘦,伤口创面肉都翻着,全是脓血;有的战士被机枪打穿了手臂,有的战士腿被地雷炸断,还有的战士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双眼。虽然战士们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有些落下残疾的战士对未来的路感到迷茫,但他们从没有后悔踏上战场,他们将身上的伤痕看作荣耀的象征,谈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每个人都是激昂的,好似金子在闪耀。医疗队员们无一例外的被战士们的爱国热忱深深感动,有的女同志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她们化悲愤为力量,用自己所学,以高涨的热情尽力救治、悉心照料每一位战士,排解伤员的心理压力,用自己的方式来保卫祖国,表达对战士们的感谢。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医疗队员们严格自律,遵守医疗救治流程,以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建立起会诊制度。在医疗器械比较缺乏的条件下,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学技术难题,做过开颅、开胸手术,也做过接骨、接神经、整形、植皮、接下颚的手术,取弹头、弹片更是家常便饭。胸外科专家张天惠成功为一名生命垂危的伤员做了开胸手术,取出卡在肺部、离心脏只有不到1厘米距离的弹片,轰动了后方医院。

医疗队员们的真诚付出,战士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战士们都很年轻,20岁的就算是“老兵”了,他们配合治疗,尊重医护人员。医疗队员们忙里偷闲时,会和受伤较轻的战士们一起下棋、打扑克,听他们讲起“摸岗哨、抓舌头”的英勇故事,彼此关系十分融洽,好像一家人。

不畏炮火亲赴前线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持续,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的人越来越多。档案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期间,天津市共组织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5个大队,救护队3个,医疗工作队4个,医疗服务队3个,抗美援朝志愿医疗组1个,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4个。天津赴朝志愿医疗队的总人数为907人,其中医师533人、护理276人、技术30人、政工26人、勤杂42人,他们或奔赴朝鲜战场,或支援东北、华北各地后方医院,帮助各地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开展临床教学,培养医护人员,圆满完成了任务。中央卫生部、红十字会、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多次通报奖励天津医疗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和驻地地方领导给天津医疗队赠送锦旗和慰问品。

这些队伍中,由天津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三大队、第十五队、第十六队、第二十六队,于1951年至1954年分别入朝开展医护工作。曾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后又再次报名参与赴朝医疗救援并担任中国红十会国际医防服务第十五队队长的张化新,率领队内10位队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伤员。他们的工作地点有时候离前线仅有十几公里,有时一天可能遇到数次敌机袭击,但队员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想尽可能多的抢救战士的宝贵生命。

抗美援朝中的天津志愿医疗队2

有一次,张化新带领医疗队员正在手术室为伤员做手术,突然防空警报大作。起初,习以为常的医疗队员没有太在意,因为很多时候敌机没有发现他们或者不以他们为主要目标,但这次似乎不同寻常。没过多久,炸弹在离医疗队员不足百米的范围不断落下,密集的爆破声接踵而至,地面也在敌机的轰炸下震动,队员们有些站不稳。张化新和队员没有惊慌失措,张化新冷静的对伤员说:“同志,你放心,手术没有完成我绝不离开你!”他握着手术刀的手没有颤抖,给伤口缝的线依旧细密,直至手术顺利完成才撤离。同样隶属于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第十五队的刘振芳参加医防队时身体就比较虚弱,在朝鲜前线时,为了隐蔽行踪,医防队经常夜间行军,住宿很多情况下也只能在山洞、树林稍作休息,可能刚睡着就遇到空袭又要马上分散隐蔽。医防队日常工作繁忙,物资保障又不是很充分,刘振芳的身体积劳成疾,但是他性格坚强,不愿吐露自己的困难,即使发烧39摄氏度仍冒雨爬山为伤员查伤,终因病情恶化,于1953年10月13日病逝,年仅22岁。医防队的队员无不扼腕叹息,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来缅怀逝去的同事。因为在朝鲜医疗救治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张化新所在的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五队荣立集体三等功。

天津医务人员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及莫大的勇气出色的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付的重要任务,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得了广泛赞誉。周恩来总理曾在天津局级干部会议上夸赞天津支援医疗队“三好”:医疗技术好,医患关系好,内外团结好,堪称全国模范医疗队。天津医疗队是天津乃至全国人民踊跃支持抗美援朝伟大事业的真实写照,承载了千万人民的关怀和期望。重读这段历史,不仅让人深深的感受到医务人员义无反顾、救死扶伤的高风亮节,更为血与火铸就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所震撼。回望70年前的烽火硝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崇高气节,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让敌恶势力收起觊觎之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