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光:历经坎坷如行坦

作者: 吴锡刚

吴师光(1914—2014),汉族,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人,1936年8月参加革命,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桂林市特派员、柳州特派员、上忻工委书记、都宜忻工委副书记兼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都宜忻总队”)副政委等职,为广西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离休后仍乐于奉献。

父母早逝辗转多地求学

吴师光,曾用名(化名)吴澄民、吴英、吴柏生、大陈、老郭等,1914年10月出生于今汕头市潮南区胪岗镇(原属广东省潮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生计所迫,母亲只好将吴师光送到家境较好的外祖母家抚养。在外祖母家,吴师光入校读了两年半小学,其余时间在舅父马仁和指导下自学文化。年幼的吴师光十分崇敬精忠报国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希望长大后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吴师光15岁那年,母亲病重不治,离他而去。1930年春,在舅父的资助下,吴师光前往暹罗(今泰国)投奔早前去到南洋谋生的哥哥吴沣坚,在一位堂叔开设的当铺里负责挑水和煮饭。1932年春,在哥哥的支持下,吴师光进入曼谷新城门附近的协益小学读六年级。该校由爱国侨商开办,校长刘漱石系大革命失败后流亡到暹罗的潮汕籍中共党员、暹罗华侨进步组织领导人。吴师光在刘漱石引导下,逐步接受革命思想启蒙教育。

1933年夏,吴师光回国求学,先后在汕头大中中学、普宁县(今普宁市)兴文中学各读1个学期。在兴文中学读书期间,吴师光在学校壁报上发表《谁是抢产者》,批评国民党抢夺人民财产,赞扬共产党将财物分给群众,因此遭到学校反动势力调查,学期结束时被勒令退学。

1934年秋,吴师光考入汕头海滨师范学校(今汕头华侨中学)一年制简师班。11月,他和同校读初中的罗天成立读书会,组织会员阅读《社会发展史》等理论读物以及鲁迅、茅盾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共同探讨人生、社会、革命理论和抗日救国有关问题,了解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读书会许多成员后来成为潮汕抗日救亡群众运动骨干或党组织负责人。

抗日救亡渐成组工骨干

1935年夏,吴师光从汕头海滨师范学校毕业。1936年8月,受中共地下党员钟骞(历任中共潮安县工委宣传部长、潮汕中心县委宣传部长、闽南特委副书记)指派,吴师光到潮安县培英小学任教,联络、发动潮阳、普宁两县小学教师,参加岭东小学教师救国会和华南抗日义勇军潮汕大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6年12月,汕头国民党军警查封华南抗日义勇军潮汕大队部创办的报纸《海岸线》。为躲避地方当局的通缉,吴师光转移到北平,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5月1日,由罗天介绍,吴师光、郑峰(一说“郑锋”)加入中国共产党,3人共1个党小组,罗天任组长。多年以后,吴师光回忆称,那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当时参加中国共产党,随时有被捕和牺牲的危险,但他们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为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七七事变发生后,吴师光和罗天等人经常于夜间秘密张贴宣传标语、散发传单,动员民众抗击侵华日军,保卫北平。

10月,吴师光从北平回到广东汕头,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以下简称“青救会”)的相关活动。11月下旬,他受中共韩江工委指派,回潮阳县负责党组织恢复和建设工作。

1938年1月,吴师光吸收胜前小学教师马礼正、马世雄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在胜前小学建立中共潮阳胜前支部,这是吴师光回到潮阳后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与此同时,吴师光与马毅友、马士纯(中共普宁县工委组织部长)等人密切配合,在潮阳县和平(当时属潮阳县第四区)建立里美下寨乡青救会;1938年春,创办由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领导的和平里美下寨乡立小学(以下简称“和平里美下寨乡校”),中共潮汕中心县委调派党员骨干余永瑞、何史到学校分别受聘校长、教务主任,吴师光任训育主任。吴师光在该校任职期间,与地下党员常常组织师生到附近乡村演剧,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创办夜校、识字班,动员未入学的妇女、儿童和青年农民学习文化;带领师生帮助群众夏收和秋收。

1938年3月,经中共潮汕中心县委批准,中共潮阳县中心区委(后改为县工委)在和平里美下寨乡校成立,吴师光先后担任县中心区委组织委员、县工委组织部长兼和平总支书记。和平总支下辖和平里美下寨乡校中心支部、南侨三校(南侨中学第三分校)支部、和平里美下寨农民支部。吴师光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和培训工作,1939年仅和平总支党员就达到80多人;主持举办党员骨干培训班,学习内容包括“如何做好党的地下工作”“被捕入狱后应该注意些什么”等。

吴师光:历经坎坷如行坦0

1940年2月,中共潮普惠揭中心县委抽调吴师光、马毅友,组成秘密武装小组进入南阳山区活动;6月,武装小组与汕青游击队武装小组会合,组成1支10多人的潮普惠南武装小组,以樟树仔村为立足点,开辟南阳山游击据点,吴师光负责政治组织和群众工作。7月,为了补充武器装备,潮普惠南武装小组在中共潮阳第六区区委的密切配合下,在大坑乡收缴冲锋枪1支、短枪4支、步枪3支以及弹药一批。

1941年春,吴师光调到潮阳、普宁边区工作。1942年6月,设在广东大埔县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遭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破坏,史称“南委事件”。为防止损失继续扩大,南委所辖党组织暂停活动,已暴露的党员干部分批撤离转移。吴师光将所联系人员的生活、工作妥善安置后,化名吴柏生,到潮阳、普宁两县交界的一所偏僻山区小学教书。

转移广西担任桂柳特派员

1943年秋,按照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和上级党组织指示,吴师光转移到广西,先后在龙胜县立国民中学(今龙胜中学)、蒙山中学、昭平县立国民中学(今昭平中学)任教,与各校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一道,指导学生阅读进步读物,组织师生进行街头演讲,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抗战胜利前夕,吴师光准备返回家乡工作。

1945年8月,中共广东区党委委员、中共粤桂边特委书记黄松坚派中共粤桂边特委委员魏南金到广西,开展恢复抗战中疏散到桂林地区的广东系统党员组织关系,建立党组织等工作。10月,吴师光在平乐县城见到魏南金,魏南金为其恢复党组织关系,指示他继续留在广西工作。随后,魏南金组建隶属中共粤桂边特委领导的中共桂林市支部,指定覃展、吴师光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1946年秋,桂林市支部改为特派员制,吴师光担任特派员。

在桂林期间,吴师光先后以广西日报社校对员、德智中学教师、逸仙中学训导主任的合法身份,秘密发展党员,组织学生运动。他和覃展在桂林文化供应站、桂林师范学院、桂林中学、广西日报社、桂林郊区小学发展积极分子入党,截至1947年1月,党员人数达到23名。1946年4月,吴师光与桂林师范学院地下党员郑仲坚(郑风)联系,指导该院地下党员发展民盟盟员,建立民盟组织,培养学生运动骨干,带动桂林地区的学生开展爱国民主运动。5月初,桂林师范学院学生会联合桂林各界进步团体,在学院附中举行盛大的“五四”纪念会和文艺演出活动,号召同学们团结起来,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947年1月30日,同在逸仙中学任教的中共桂柳区特派员陈枫通知吴师光到柳州任特派员。吴师光在《我在柳州的半年间》一文中回忆:“当时接到通知就要走……至于了解和熟悉柳州的情况,找个公开职业做掩护,爱人和孩子的安置等等都要到柳州后再解决。当时也不认为这些是问题和困难,就是更大的困难和问题也是可以克服的。”2月1日,吴师光和妻子马健华带着仅7个月的女儿忠华(小华)第一次来到柳州。

经在柳江中学(今柳州市第二中学)任教的广东梅县人、柳州副特派员丘铮协助,吴师光顺利到该校教书,马健华则到柳州实验小学任教。此后,吴师光组织柳州各校进步学生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宣传活动;指导党员在学校内成立读书会,传阅进步文学作品;发展韦勋猷、梧裕茂等学生运动骨干加入党组织;加强秘密工作和革命气节教育,提升党员隐蔽斗争应变能力和党性素养;通知被列入国民党通缉名单的龙城中学两位教师安全撤离柳州,协助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张泉林经柳州转移香港。

服从安排主持上忻工委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共广东潮汕地委开展以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为内容的人民游击战争。此时,潮汕的战友来信要吴师光回去共同战斗,解放家乡。他欣喜之余,向中共桂柳区特派员陈枫提出回广东工作的请求。陈枫向吴师光建议,上林、忻城地区更需要人去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希望他到上林、忻城开展工作。

同年8月,陈枫在忻城县大塘乡睦邻村(今大塘镇大塘社区木林屯)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上林忻城工作委员会(简称上忻工委),吴师光、丘铮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会后,吴师光进入忻城中学任教,接收该校地下党员莫江白、覃宝龙、沙君涛等人的组织关系;通过学生自治会,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读书会,组织进步学生秘密传阅《新民主主义论》等进步书刊,培养革命青年;发展凌波平、莫剑峰等积极分子入党,壮大党组织力量。该年底,吴师光指派莫江白、覃宝龙分别进入宜山(今河池市宜州区)马泗(今属忻城县)和都安夷江地区,开辟农村游击根据地。

1948年2月14日至3月5日,吴师光、莫江白、何文代表上忻工委参加中共桂柳区工委在柳江县成团乡水灵村举办的工作会议(又称“昆仑山”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在这次会上,吴师光第一次见到时任桂柳区工委委员、后来并肩战斗的路璠。

会议后,吴师光将上忻工委机关转移至宜山县城郊龙塘堡练家园(后迁至龙江北岸的叶园),以都安、宜山、忻城为中心开展工作。

吴师光:历经坎坷如行坦1

进入宜山县城后,吴师光先后以商人、宜山中学(今宜州一中)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指导建立基层党组织,组建革命武装。从1948年3月开始,上忻工委相继成立马泗党支部(后改为加马党支部)、宜山县城党支部(城工党支部)、夷江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积极、慎重地发展一批党员,增强党的战斗力;1948年5月至1949年春,吴师光指导在都安夷江地区和忻城、宜山交界的加(仁)马(泗)地区活动的覃宝龙、卢昌雄、潘雁宣、莫江白、周廷扬等人,在普遍建立农会小组、妇女会、儿童团、“逃兵会”等群众组织的基础上,成立武工队、武工小组和基干队,筹备开展武装斗争。

1949年3月6日,潘雁宣等人率夷江武工队发动“三六”武装起义,解放都安县中和、内甲、拉烈3个乡,缴获一批枪支弹药,接着成立桂西北人民求生队三六支队(以下简称“三六支队”),下设6个中队,队员150多人,覃宝龙任支队长兼政委,潘雁宣、韦祖成、李武雄任副支队长,卢昌雄任副政委。3月中旬,加马武工队扩编为凤凰山游击队,下辖6个分队,队员100多人。

4月上旬,三六支队会同拉烈武工队攻占都安县伍仁、大成乡,活捉县民团督练官陶振西等20多人,缴获步枪9支和机枪、步枪子弹4000多发。

奔赴前线组织武装斗争

1949年4月下旬,吴师光将宜山县城党支部工作移交给韦勋猷、蓝秀芳代为处理后,陪同中共广西省农委委员路璠到忻城县加仁乡拉料村(今城关镇高塘村拉料屯)召开游击区领导干部会议。会后,吴师光留在游击区就近指导工作,直到宜山县城解放。5月3日,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组建;同月中下旬,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领导人员调整并对部队进行整编,覃宝龙、莫江白分别担任团长、政委,王定任副团长兼第二大队大队长,吴师光兼团副政委、第二大队教导员,随第二大队活动。

6月4日,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第二大队袭击宜山县北山乡公所,缴获步枪1支、战马1匹、电话机1部,烧毁征兵、征粮名册档案,在北山圩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中共政策和革命道理,开仓分粮1万多斤给贫苦群众,扩大政治影响。7月,团主力转移到都安夷江。敌人纠集重兵对都宜忻游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8月底,吴师光、王定率第二大队按计划渡过刁江,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经永定(龙拱)根据地进入加马根据地,进行休整。9月初,第一、第四、第六大队在北山遭到重大挫折,团政委莫江白等指战员26人壮烈牺牲,此即北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