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芯之母”黄令仪
作者: 韦英思2023年4月20日,被誉为“龙芯之母”的黄令仪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黄令仪一直在研发一线,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CPU(中央处理器)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献身微电子事业的热血历程
黄令仪原名廖文蒂,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其家传深厚,祖父廖藻,籍贯广西全州县(两河镇鲁水村),是副贡生,曾任县知事、省议员,立家训:“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志。以通今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父亲廖葛民毕业于北平国立师范大学生物系,母亲高亚丹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是广西化学纤维所的元老。
1933年广西省政府在省会南宁筹建省立博物馆,廖葛民即任筹备组主任(后任馆长)。1934年4月10日,鲁迅应廖葛民以博物馆名义索书,书写明末清初画家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题画诗相赠。1935年,廖葛民前往梧州市夏郢凤凰山,发掘晋永和六年(350年)莫龙编侯之墓,成为广西考古的发端,留下的该墓砖文拓片现为国家图书馆收藏。抗战期间的1938年7月,南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话剧组扩充为话剧团,廖葛民兼任团长,中共地下党员在其中发挥领导核心和骨干作用,演出了《古城怒吼》《民族万岁》《中国万岁》等10多出抗战话剧,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前方将士。廖葛民后来分别任西南商业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科主任和代理校长、国民党监察院监察委员。
黄令仪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度过的,她躲过防空洞,目睹敌机炸死了两个待在洞口的无辜同胞。国破山河碎的痛苦,四处逃难的恐惧,深深地印在她年幼的心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在温暖的阳光中成长,初中毕业后因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为了上学,她找到团委书记,团委书记鼓励她: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应该继续学习。事后他又派人到黄令仪家说服她母亲,还让居委会开出免学费及申请助学金的证明。这让黄令仪深受感动,自此许下愿望,要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
从桂林市桂山中学毕业后,黄令仪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1958年毕业。其时,中央为了适应建设需要,发展我国科学事业,采取了四项紧急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加速半导体学科的发展,清华大学当年创办了半导体专业,华中工学院即派她到清华大学进修,她自此与微电子学结上终身之缘。
1960年,在清华大学进修两年后,黄令仪学毕返校,在授课的同时,她自己动手创建半导体实验室,埋头苦研,历时一年研制出半导体二极管,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前往考察并予以鼓励。
1962年10月,黄令仪以应届毕业生身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二室101组(1963年被命名为十一室)即固体电路组,参与晶体管研究。
为突破“两弹一星”的技术瓶颈,1965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所二部(以下简称“二部”),专门研制晶体管计算机,黄令仪奉命负责研制外延中功率开关三极管。由于任务难度大,全组排成三班倒,随叫随到,正、副组长12小时一轮换,经过不断努力,中功率管的质量和数量终于全达标,而且还帮助兄弟组做了引导二极管。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进展也非常快,1966年8月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晶体管计算机,当年国庆向国家报喜,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有了晶体管计算机,我国终于将首颗人造卫星送上天,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人造卫星的国家。
1969年底,二部迁往内地,黄令仪在西安微电子研究所短暂工作了约一年,因计算所筹建集成电路研究室,1971年1月她奉调回所,是进行集成电路研究的两位负责人之一。1973年7月,中国科学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013机作为集成电路的载体,所里明确,013机的咽喉是半导体通导存储器,由集成电路研究室负责研制。国外技术封锁厉害,国内既无资料,也无经验,但团队靠着顽强拼搏,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完成任务,研制成功的存储器性能稳定,1976年,013机投入使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之后,黄令仪负责集成电路、器件及工艺、芯片的研制工作。1977年12月,所里承担“757”千万次大型计算机工程任务,她为工程增加了独立自主研制成功新集成电路的任务。1983年11月,“757”千万次大型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芯片世界求索中的坎坷曲折
1983年6月,计算所将十一室命名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室,规模逐渐发展到6个组,有七八十人。正当准备大干一场,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浅结离子注入”项目研究,有关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之时,计算所以经费太紧张为由,撤销该研究室。黄令仪闻知消息,心如刀绞,却也万般无奈,把最后一名同事安排好工作岗位后,她到新成立的微电子中心报到。

1986年底的一天,中国科学院科技处通知黄令仪去电子工业部开项目研究会,会上,主持人对她说,中国科学院另有经费,不必在部里挂项目了。黄令仪深感失望,很不甘心地找到他的上级问:如果不要经费,只要一个项目,到时按时结题,行吗?这位上级被她的执着感动了,不仅给了项目,还给了3万元经费。黄令仪与合作者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研究中,此时她已经50岁,阅读门阵列的描述语言如读天书般,但她下决心从零开始,一字一句地啃,甘于寂寞,乐于清贫,攻克所承担的项目。
彼时,一家与日商合资生产洗衣机的厂家登门求教,希望微电子中心帮助研制控制洗衣机的芯片,因为日本人卖的芯片奇贵无比。黄令仪大胆地接下任务,开始用CAD方法设计芯片。她日夜琢磨解决难题,终于研制成功,让原本奇贵的芯片大幅降价。
一天,中国科学院基金会主席徐正春告诉她,夏培肃研究员申请了一项“等时间差”研究课题项目,交到香港某公司生产,一年了还没有做出来,现在结题期限快到了,问她能否帮忙用3个月去解决。因为这枚芯片的物理设计是黄令仪等人做的,她满口答应,只提了一个条件:提供5000元港币作为二人在港生活费,双方当即拍板成交。等到签证手续办完,正式合同拿到手即将离京时,她才发现其中有一条规定:若3个月内做不出芯片,需退回生活费。她不禁打了个寒战,但已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到了香港,她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加班加点,总算在大限之日拿出了合格芯片。
1988年,黄令仪被公派到香港华科公司工作一年;翌年,又被派到美国AMX公司进行项目合作。那年11月,在加州拉斯维加斯有一个国际芯片展览会,一周时间里她几乎跑遍成千上万个摊位,却找不到中国的摊位。好不容易在拥挤的人群中,看到几个国人手里拿着长城公司的塑料袋,立马迎过去,亲切地问是不是来参展的,当听到“不,是来参观的”时,她心中猛然一震:根本就没有我们的摊位。我国的集成电路研究水平与国外基本是同步的,为何现在差距如此大?内心的痛苦使她流下了眼泪,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设计出一枚高水平的芯片来参展,洗刷耻辱。
1990年回国后,黄令仪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华为的程序控制芯片、计算所的模糊控制芯片等。因获得两个发明专利,2000年她被推荐参加在德国纽纶堡召开的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该博览会于1949年创立,这是第一次邀请我国参加,中国去了32人。别人摊位是一个公司,我们摊位则是一个国家,摊位小且拥挤,但毕竟突破了“零”,黄令仪的专利被评为银奖。
兴奋之余,黄令仪很快冷静下来,心想:我们真正用得上的芯片在哪里,虽然现在千辛万苦设计出来,可更先进的技术又很快出现,又一座更高的山峰堵住前进的路;咬牙顽强地一步一步爬上这更高的山峰后,令人痛心的是,芯片设计出来了,得了奖,却没有制造芯片的设备,只能锁在抽屉中。
激情再次燃烧
芯片是信息产业的灵魂,已经成为大国科技竞争中的关键产业,而通用CPU是信息领域中最基本和核心的芯片,是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标志性生产工具。CPU是国家大宗战略产品,没有CPU和操作系统,就没有IT产业。
2001年,已经65岁的黄令仪,刚进入退休生活。这年12月,计算所启动自主研发CPU项目,研制组组长胡伟武研究员向全国发出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了解黄令仪的才智与情怀,希望她能帮助做物理设计。
芯片自研耗资巨大,然而所里能给的经费只有100万元。黄令仪实在担心会像以前那样半途而废,可内心深处对计算所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苦苦纠结3天后,在强烈的时代使命感驱使下,2002年1月21日,黄令仪领下任务,毅然带上微电子所实验室的4位同事进入龙芯实验室,开始他们之间长达近20年的真诚合作。黄令仪的系统设计与物理设计无缝地结合了。一位参与合作的龙芯骨干感叹,他见过不少跨单位的合作项目,大都是把经费一分,各干各的,最后攒不到一起。但他们与微电子中心的合作是实质性的,合作单位的所有人员天天在一起干同一件工作,统一指挥和调度。有了黄令仪和她学生的加入,CPU芯片组实现了自己做物理设计的愿望。
参加龙芯物理设计是黄令仪一生中最紧张、最艰苦,也是心情最舒畅和感到最幸福的工作,也铸就了她人生的新辉煌。每周,他们都召开会议,汇报各自所做的工作,在场的人一个个疲惫得眼睛充满血丝,但依然抖擞精神继续工作。胡伟武后来回忆,黄老师是个干实事的人,60多岁了,干活比他还拼,每天早上7点多就来,晚上10点多他走的时候她还坐在计算机前。从黄老师身上,他看到前辈献身科研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是目前整个科研界急需的。
在经历千万次修正后,2002年8月,通用CPU龙芯1号终于结束设计,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1号流片(检验测试芯片是否符合设计性能和功能的过程)成功,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可用的历史。
对于黄令仪所做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曾著文说,我国长期忽视系统设计人员在IC产业中的作用是导致IC设计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龙芯1号研制成功充分说明,系统设计人员学习微电子设计技术是弥补IC后端设计人员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龙芯1号做了3次不同的物理设计,设计最成功的是由计算所自己完成的C方案,能做到这一点,最先要感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的黄令仪研究员,是她把计算所的系统设计人员领进了微电子设计的大门。如果没有黄老师等人的参与,我们可能只完成委托给第三方物理设计公司的物理设计,不会自己做物理161创新的记录设计,即使做了,也没这么快。
2003年3月,微电子所与计算所正式签订合同,由微电子所承担龙芯的宏单元库全定制模块设计,黄令仪招了一批研究生,又开始夜以继日地进行3w6r寄存器堆的设计。师生们忘我工作,每天晚上10点,黄令仪都要赶人离开实验室,可还有人通宵达旦地干。在那样的非常时期,他们按时完成了任务,龙芯2B研制成功了,性能是龙芯1号的3倍。
黄令仪工作上是出了名的认真,让学生们又敬又怕。她和研究生们每天中午吃完饭,都会在食堂就地开个小会,讨论一下工作情况。她有一个小本子,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做出的每一个猜测,她都会完整地记在小本子上,所以,她的小本子用得很快。有时候学生们讨论,有些事情记不太清时,她就从这些小本子上找到当时的记录,翻给大家看。从这小小的本子上,就能看到老一辈科学家的认真和严谨,而每次看见黄老师努力学习和工作的身影,学生们就不由得给自己再加一把劲。
在某次版本更新后,黄令仪发现前后差异过大,导致预定的性能指标难以完成,整个设计工作另生波折,她亲自去找委托的公司沟通,说到激动处,竟然伏案痛哭,这让在场的各人感到震撼:这该是何等强烈的责任心!
“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4年9月,在圆满完成龙芯2号中所用的2块寄存器、6种I/O PAD、14种电源地PAD后,67岁的黄令仪向微电子所领导交代了全部工作及文档总结,请求退休。不久,她回到魂牵梦萦的广西桂林老家。
然而没过多久,龙芯研发陷入僵局。胡伟武亲自给黄令仪写信,并派妻子晋红和龙芯骨干杨旭、钟石强专程到桂林,把黄令仪请回去。她随后坚持在2D、2E、2F、2F2的研发中,完成了所承担的工作。
2008年末,在黄令仪的参与下,具有64位运算处理内核、每秒240亿次运算的龙芯3号系列产品宣告研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