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准:勘定南海宣示主权
作者: 李政
李准,广东水师提督兼闽粤南澳镇总兵,为了维护、确立南海及诸岛主权属于中国,1909年代表中国政府巡视南海诸岛,驱日商,收复东沙岛,复勘命名西沙岛屿,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确立了中国南海主权。其所著的《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任庵自编年谱》,至今仍是证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的重要文献,中国政府特在南海命名“李准滩”,纪念李准收复东沙和巡视西沙等南海诸岛的历史性贡献。
赈捐剿匪立功受奖
李准(1871—1936),原名继武,四川省邻水县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其父李征庸中进士,任广东河源知县,李准随母亲从四川邻水到广东河源。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准25岁,因3次晋京应顺天府乡试不第,其父为其捐了同知(正五品)。是年冬,因湖北受灾,李准奉湖广总督张之洞之命办理湖北赈捐。李准日夜考察各项捐例,将实官虚衔、加级请封及三班分指、捐离改指、捐免保举、捐免试用各项大小事情,分门别类,列表成折,石印数千本,散给揽捐之人,使其一目了然,受到称赞。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准赴香港、汕头各处劝捐,因其父素有德于广潮商民,捐输极为踊跃,月余积款10万多两,电汇至鄂,后又续捐数十万两解鄂灾。张之洞发现李准具备非凡才能,多次给予表彰,同时专折奏保加考:“李准才具优良,志趣坚定,实心任事,历久不渝,请仍以知府原省补用。”此折得到光绪皇帝朱批的肯定。根据部议,李准补齐三班银两,始列知府(从四品)班补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四川总督鹿传霖委任李准兼办四川赈捐;三月,直隶总督王文韶委任李准兼办顺直赈捐;四月,安徽巡抚王灼棠委任李准兼办安徽赈捐;秋,两江总督刘忠诚、山东巡抚福少农先后委任李准兼办江苏徐淮海、山东黄河工赈捐。此时,李准赈捐业绩名声在外,各省纷纷委任。李准将捐得之款,择其轻重缓急而分济之。是年,光绪皇帝传旨嘉奖,加李准三品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鹿传霖调任广东巡抚,对李准极为青睐,任李准为广东钱局提调,主持广东铜元改造。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准仿香港币制,分别按照50枚、100枚、200枚铜元兑换1枚银元的式样制造三等铜元,同时造小制钱(1000枚兑换1枚银元)辅助流通,大获成功。各省纷纷效仿,但因不注重铜元材质、质量,流弊较多,成功者寥寥。李鸿章到任两广总督,向李准咨询广东厘金积弊,李准详陈之。李鸿章大悦,命李准为广东全省厘金局总办。上任后,李准雷厉风行,厘定新章,优给薪酬,择操守廉洁之吏为各厂总办,一年厘金即由原来的100余万两增收至430余万两。当时,其父听闻李准被委任新职,曾向李鸿章以“资浅望轻,力小任重”代辞,李鸿章复电“文郎明敏诚笃,果敢有为,必有成效,勿劳远虑”,对李准的认可和赞许可见一斑。是年,李准兼任海防善后局提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匪患猖獗,李准奉委兼任营务处会办,调集防营分投各江之匪乡,同时立即整饬小兵轮,另造湖南舢板300余号,以防匪患。随后,李鸿章奉旨入京议和,由广东巡抚德静山暂时兼署,李准总持广东财政、兵权,责任繁重。是年九月下旬,广东应解磅价未交,被庆王和李鸿章电斥,李准毅然改革,不交票号,改由香港汇丰银行电汇,既未造成延期之误,还节省运费数十万金。次年,李准因兼顾营务处和厘金局事务成绩斐然,被保加二品衔。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准任广东巡防营统领,兼巡各江水师。他出巡各江,撤换水师旧式扒船,录用海军水师毕业生充实队伍;扩充义军两营,调陆军毕业生隆世储、孙士雄等为教练,加强训练。次年,闽粤海盗蜂起,行踪诡秘,商旅不安,时任两广总督的岑春煊令李准限期清除匪患。李准派员明察暗访,率队围追堵截,生擒盗首区新,清廷颁赐其“果勇巴图鲁”名号;后又擒获匪首李北海、吴文伍等,匪患大多消除。清朝廷以李准功勋伟著,特赏“头品顶戴”。
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抓捕悍匪林瓜四时,遇葡萄牙军队阻挠,说此地为葡属地,华兵不应过界击匪,李准强势回怼:“澳门仅镶镜一隅,为租借地,何得侵及横琴?”葡军说他们已派老更(警察)于此数十年,中国官吏向不过问。李准义正言辞地说:你们侵我警察权,即当驱逐。随后,林瓜四、林瓜五及匪徒300余人被生擒,自此安靖多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和皇上召见李准,在问了李准关于日本与俄罗斯为争夺中国辽东半岛而发生战争的问题后,慈禧夸他很有见识。五月,李准接任广东水师提督。六月,李准兼任闽粤南澳镇总兵,威震遐迩。
南海主权属于中国
据史料载,秦朝,秦始皇平岭南后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两汉时期,汉武帝在今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二郡。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南海始称”涨海,南海诸岛泛称为崎头、暗礁、暗滩、沙洲等,统称为“磁石”。三国时期,吴国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句推去典邀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东北行,极大崎头,出多磁石”,详细记录了南沙群岛的航行方位、距离和海况。东晋时期,高僧法显《佛国记》中详细记载了自爪哇取道南海从印度返中国的详细航路,只需50天。隋唐时期,隋炀帝派常骏等经南海诸岛到达赤土国。两宋时期,《宋会要辑稿·占城国》中已用“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泛指或专指南海诸岛;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明确指出交阯洋与昆仑洋一线为中越海域分界线。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奉世祖之命,主持全国性“四海测验”,在南海岛屿上观测其纬度,取得卓越成果;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世祖派大将史弼领兵5000人,经由西沙远征爪哇。明清时期对南海诸岛的经营开发和管辖有了进一步发展。目前所见《更路簿》有数十种抄本,这一珍贵的文献,真实记录了我国渔民从海南文昌清澜港、琼海潭门港等地出发,前往西沙、南沙海域的情况,其中记录生产作业线大约200条,渔民给西沙、南沙岛礁命名的地名大约120个,充分说明我国人民经营开发的范围完全涵盖了今天南海诸岛的主要岛礁和海域,西沙和南沙海域是我国人民世世代代生产经营的传统渔场,足以表明中国在南海享有历史性权利。
从宋朝起,中国政府对南海实施管辖,设立了水师,纳入海防。成书于1040年的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武经总要》记载,宋太祖在907年建立了巡海水师,巡管南海海面。明清时期,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实施管辖的机制更加完备,一方面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地纳入版图,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另一方面持续实施水师巡视,如明朝设立巡海备倭官和海南卫,清朝设立崖州协水师营,负责对包括南海在内海域的巡视和军事戍卫。
近代,外国人擅闯南海诸岛时,早已有中国人居住在一些岛礁,外国航海者了解到一些渔民使用的地名,并将其按照渔民的海南岛方言语音拼写成英文或其他文字标记于海图中,长期沿用下来。如1923年英国海军部出版的《中国海指南》一书所载的Sin‐Cowe和NamYit,即源自我国渔民所称的秤钩峙和南乙峙。该书记载,在安波沙洲发现有中国人的“陋屋之遗迹”;“地萨岛(即今郑和群礁),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岩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太平岛“常为海南渔民所栖止,捕取海参及贝壳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国家文物局及广东、海南的文物部门先后多次组织考古调查和挖掘,在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及其海域发现了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大量遗物、遗迹,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石器、钱币、象牙、石雕以及土地庙、墓碑、水井、茅屋、石碑、人工种植的椰树等,这些遗物、遗迹是我国人民在南海诸岛长期生产、生活的历史写照,反映了我国人民航行南海并开发、利用南海海域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南海诸岛属于中国。1980年1月30日,外交部发布《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公告世界。
驱日商收复东沙岛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冬,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兼任闽粤南澳镇总兵和陆路提督。李准安排建造“龙骧”“电安”“江大”“江清”“江巩”“江固”等兵舰,又置小电气船,皆配备机枪火炮;开设虎门陆军速成学堂,培养水路军事人才;于两江各海口建设无线电台,开设无线电学堂于长堤之增沙,邀请外国名师为总教习,培养无线电生80人;开设要塞学堂于沙角,培训要塞炮科学生若干,水陆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西江数月之内屡出劫案,各国派遣浅水兵舰入西江。李准与英国水师提督马镇迪交涉,不许其军舰自由行动或妄开炮轰。广东水师新造浅水新式兵舰4艘,自行巡视西江。日轮“二辰丸”偷运军火至澳门转入内地,李准派人侦察后,即令“宝璧”“伏波”等兵舰将其查获。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发现东沙岛上鸟粪(亦称磷酸矿)资源丰富,有利可图,遂窜入东沙岛窃取磷酸矿向台湾地区出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泽吉次乘船到东沙岛,驱赶我国渔民,拆毁岛上的大王庙,在岛上悬挂日本旗,竖立木牌,擅自把东沙岛改名为“西泽岛”,企图长期占据,并在岛上建筑码头、房屋、小铁路,肆意掠夺岛上资源和附近海域的海产。清政府听闻此事,决定派员前往探明,“酌立标志,以杜外人觊觎”。两广总督张人骏按照外务部的要求,一边搜集资料,一边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前往查勘。
李准奉令率官兵乘“伏波”舰出巡外海,至距汕头80海里洋面,见有岛悬日本国旗,不胜惊讶,“此吾国之领海,何来日本之国旗?”他当即带领官兵登岛查勘,发现沙滩上竖有一木牌,标曰“西泽岛”。李准立即命令手下把日本人西泽吉次捉来审问。西泽吉次说,他来这里经营已经两三年,现在岛上有工人约400人,其中约120人是日本人,其余来自台湾地区。他们所经营的是一些磷质矿沙和海产品,运回日本做生意。李准在岛上巡阅一周,发现这个岛长10余里,宽三四里,有工厂3座,办公室1座,并有制淡水机器,甚至造有轻便铁道10余里,海面上还有小汽船1艘。李准当即宣布:此为东沙岛,向属中国领土,不许再行采取磷质、玳瑁、海带之类,已采之货亦悉数没收。日本人撤离后,李准仍派兵监视,并回省报告张人骏,张人骏当即用加急电报上奏朝廷,希望外务部“迅与日使交涉,饬将该国商民一律撤回,由我派员收管,另筹布置,一申主权”。在交涉过程中,日本驻华公使索要东沙岛属于大清国的海图证据,还故意刁难说,必须是中国200年以前的地理舆图乃可为凭。正好李准属下有一位名叫王雪岑的道员(他是藏书家也是书法家),读古书甚多,他找出康熙年间高凉镇总兵陈伦炯写的《海国闻见录》和绘制的《七省沿海全图》,在其中找到了东沙岛。外务部将地图出示给日本公使,日本驻华公使见后无话可说,同意把岛屿交还中国,仍然名为东沙岛,但是要求中国补偿日本人在东沙岛盖房投资的款项。李准表示,日本人从岛上盗取中国海产品的价值已远超其投资额,所以,补偿款也不能给,只把没收的海产品归还日本人了事。东沙岛自古属于中国确实有据可查,大清国“卒未费一钱而收回焉”(见《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复勘命名西沙岛屿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在与日本交涉东沙岛问题的同时,因闻海南大洋中有西沙岛者,虑及长任荒废,亦将为东沙岛之续,于是派副将吴敬荣等驾轮前往查勘。吴敬荣等查勘西沙岛后,于三月筹办经营西沙岛事宜,又决定“一面饬令前往复勘”。三月二十一日,朝廷成立筹办西沙岛事务处,制定了“复勘西沙岛入手办法大纲十条”和“筹办处开办办法八条”,对开发、建设、保卫西沙群岛做出详密计划。四月,为防止东沙岛事件重演,张人骏派李准率队前往西沙群岛复勘。
当月,李准奉令率海军官兵及化验师、工程师、测绘员、医生等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两艘兵舰前往西沙群岛进行复勘。李准等在西沙群岛前后历时20日,查明岛屿15座,距香港约400海里,距琼州之榆林港约120海里。李准船队最先到达西沙群岛中面积最大的林岛,船队穿梭在西沙15个岛屿之间,逐个登临,逐个命名,建临时椰子树屋及桅杆于岛上,放生牲畜使其繁衍。其命名岛屿的特点是“触景生情,就地取材”,将乘坐的军舰、随船所带物件和张人骏、李准及随船人员的籍贯、姓名都用上了。如张人骏为河北丰润人,因此将一个岛屿取名为“丰润岛”;李准出生于四川邻水,便将一个岛屿取名为“邻水岛”;还有以“伏波”舰命名的伏波岛、因“琛航”舰得名的琛航岛、掘地得淡水命名的甘泉岛、取自四川华阳人王文焘籍贯的华阳岛等(其中琛航岛、广金岛、甘泉岛、珊瑚岛等沿用至今)。他们在岛上鸣炮,升大清黄龙旗,并刻石立碑,上书“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郑重昭告世界,此乃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