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信念·信仰

作者: 柳西

世间万物纷繁万变,人须克服“不确定性”,方可求得所需。

汉字“信”,本义言语真实,引申义诚实、不欺、确实、凭信、音讯等,这些本义、引申义都含有避免“不确定性”之意。《管子》说“如日月之明,如四时之信”,《周易》有“人之助者,信也”,孔子“四教”中“信”为其一……春秋战国时期,“信”是高频字,实为社会大变革动荡中人们向往“确定性”的一种表现。

“信息”一词,初见晚唐诗,意为消息、音信,但带有渴望“确定性”的感情色彩,如崔备的“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等。“信息”是有序能量,可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信息论鼻祖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957年毛泽东在长沙调研粮食生产》讲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和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时期,急需准确把握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形势。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特意回湖南开展调研……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他介绍了有关调研情况,强调要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全党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白区转入地下活动,新建立的红色根据地遭敌人严密围堵,通信极艰难,为此党中央决定迅速建立秘密电台。在周恩来领导下,革命志士排除万难,在上海、中央苏区等根据地先后建立起秘密电台,依靠密电及时传递信息和统一指挥,革命事业多次转危为安,并逐步壮大。那时,广西红军是最早利用无线电通信和第一支与党中央电台联系的中国红军——本期《党中央秘密电台的创建与广西红军》,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娓娓道来。

“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抗战期间,陪都文坛兴起用不同派别文艺界人士名字写人名诗之风。爱国文人老舍是这股诗潮的倡导和践行者,缘起他看出其中反映民族大团结和全民一致抗日决心的积极意义,意欲助力文艺为抗战服务——这是《老舍作抗战人名诗》讲述的故事。

人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对某些事物逐渐产生稳定的信任,信念由此形成;同时,人也按信念选择信息;当人对某种事物产生自觉的信奉敬仰,便形成了信仰。信念、信仰堪称人生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本期《吴兆莘:半生革命,半生治学》《碧血丹心任白戈》《卢作孚:战场之外的抗日故事》《“猛张飞”杜中美:血染湘江的红军将领》等四文,分别叙述4位革命者、爱国者,始终保持坚定信念和信仰,为崇高事业殚精竭力甚至舍生取义的感人事迹。

人借信息感知事物,进而指导行动;坚定信念、恪守信仰,方能凝心聚力、奋勇前行。立身行事,时刻围绕着信息、信念、信仰展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