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自广西红七军的英雄十三团
作者: 韦英思
红十三团的血脉来自百色起义建立的红七军。1929年12月11日,广西右江地区各县农军2800多人在百色举行起义,宣布成立红七军,军长张云逸。1930年2月,李明瑞、邓小平领导龙州起义,建立红八军。龙州起义失败后,红八军余部并入红七军。同年3月,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进,1931年7月抵达中央苏区。1933年,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红七军番号取消,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由参加过百色起义的李天佑担任红五师师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五师改编为红十三团,隶属红一军团第一师。红军时期,红十三团奋起桂西,保卫井岗,血战湘江,转战陕甘,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获评为“英雄模范团”。
驻甘肃正宁进行整训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西,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合,之后展开东征、西征,在陕北扎稳了脚跟。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拥护。1936年11月山城堡一仗的胜利,不仅进一步稳定了陕北局势,也使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更加坚定了与红军携手抗日的决心。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日渐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越来越不得人心,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大局为重,提出坚决停止内战,携手抗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积极奔走斡旋,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同时也迫使蒋介石的政治态度发生转变,放弃内战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要求,从而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国共两党从10年内战转向合作抗日,给每个红军干部战士提出了重新学习的新课题,需要学会掌握新的斗争方式和工作方法,1937年2月,为策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红一军团由陕北进驻甘肃正宁地区,进行全面整训,打好开赴抗日前线的军政基础。红一军团的军团部驻在正宁县东部大集镇宫河街北头,政治部驻宫河镇王录村,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住在农民王度家的一个窑洞内,时间将近5个月。
这时,部队开始传达学习中共中央2月10日对国民党提出的五项要求和我党的四项保证,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教育。五项要求是: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言论、集会、结社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四项保证是:“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新形势下所做出的政策上的重大转变。
在学习中,干部战士反映最强烈的是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直接受南京政府指导问题。指战员们认为,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反动透顶,有什么资格指导红军?大家对此想不通。我党的四项保证,政治性很强,部分指战员也不甚理解,团营连干部一时也回答不了战士们提出的问题。不久,红一军团部向部队传达毛泽东在苏区党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回答了部队中战士们反映出来的问题。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广大官兵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
其时,红一师第十三团驻罗川代家店,在抓好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政治委员郭林祥和团长陈开禄一起,按照前敌总指挥部的要求,抓紧对部队进行军事训练。各个连队都广泛开展了以射击刺杀、投弹为主要内容的练兵运动,并且掀起竞赛高潮,部队的军事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红一军团首长及师领导对军政训练抓得很紧,要求很严,经常深入团队检查训练情况。
5月1日,军团部为检阅各部队的训练成绩,举行为期7天的全军团军事体育运动大会。开幕那天,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孙毅、政治部主任邓小平等领导在主席台上就座。大会首先举行阅兵式,然后进行各种军事项目和体育项目的比赛。邓小平主持阅兵式。
这天,参加检阅的部队以团为单位组成纵队,干部战士都穿着崭新的浅灰色军装,一色的红领章,头戴“四块瓦”式的红五星新军帽,刺刀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经过几个月的休整,长征以来消瘦的指战员个个身强体壮,队伍显得非常威武。阅兵式开始后,以团为单位组成的纵队按编制序列,从主席台面前走过,各团团长、政委走在各自纵队的前面。当红十三团的队伍通过主席台时,个个挺起胸脯,迈着整齐的步伐,向主席台上的首长举手敬意,齐声高喊“首长身体健康!”主席台上的首长面带笑容,举手答礼,向红十三团的阅兵队伍致敬。这时,邓小平振臂高呼:“高虎垴战斗的第十三团万岁!”接着,全场官兵都跟着高喊这一口号。回到部队,郭林祥和陈开禄深入连队,以此激励全团干部战士,从基层抓起,带领全团掀起军政整训的热潮。
血战芹山、高虎垴
红七军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善战让多位红军将领深有感触。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记载,1931年7月下旬,红七军到达中央根据地之初,就归红三军团指挥。8月6日参加莲塘战斗,军团主力分两路由右翼包围敌人,红七军则迂回蜈溪水口,切断敌人的退路。7日拂晓,军团各部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经过紧张的白刃战,敌人大部被歼,来助战的敌机因双方交织在一起,无法进行精准轰炸;上午9时,红军全歼敌第四十七师第二旅和由良村派出侦察的1个营,毙敌旅长谭子钧。首次直接参加中央红军反“围剿”作战的红七军,因作战勇敢,行动迅速,用刺刀杀出了威风,被彭德怀军团长赞誉为“猛如虎、精似猴”的英雄部队。
时任红七军五十六团八连青年干事的覃应机回忆:“在这次反‘围剿’的作战中,我红七军勇猛神速,连打胜仗,出了名。许多人因此在雨帽上写下了‘百战百胜’四个大字。”
1933年的黄陂、草岗台战役,是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蒋介石嫡系3个师被歼,近2万人被俘,2名师长被活捉。由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和总政委滕代远向中央报告的《红三军团黄陂附近战斗详报》中提到:军团部率第七军进至于都塘头以北至吴城之线集结,与黄陂方面红五军团联络。因连日天雨路泞,沿途峻岭狭路,人马运动困难,且路长,加之2月26日晚宿营时,一部给养行李损失,因此部分队伍空肚子行军。27日14时,红七军开进塘头,进至邱坪,占领白竹山阵地,与龙坪的红一军团联络,阻击乐安来敌。28日,小雨浓雾,上午8时许,武湖方面敌约2个团与红七军激战,红七军五十六团占领蛟湖南端一带,敌人集结全力向该团施行突击,双方肉搏数次,适红七军以所部3个团由武湖大道向东突击敌人左侧,激战中与一军团七师取得联络,协同将敌全部歼灭,前后仅用不到两天时间,歼灭蒋介石精锐近2个师。
1933年6月上旬,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把原小军小师按“三三制”原则编为大师大团,红三军团取消军的番号,原红七军和第二十一军整编为第五师。黄子荣任师参谋长,所辖的十三团由红七军大部编成,李天佑为首任团长,十四团由二十一军编成,黄冕昌任团长,十五团由七军和二十一军各一部编成,黄昉日任团长,这几名负责干部均出自红七军。
主要由红七军将士组成的红十三团,传承了红七军勇敢无畏的战斗作风,在芹山战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红五师、红六师、红二十一师的4个团从西芹出发,向马铺、青州之敌进攻。担任前卫的红十三团行军至芹山,与敌第六十一师三六六团遭遇,双方从南北两坡抢占芹山主峰。红十三团踩着满山荆棘,穿过半人高的茅草,抢在敌人之前登上山顶,抢占了有利地形,随即居高临下,反复冲杀,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第一营营长赵壁腹部中弹,肠子都流了出来,他咬紧牙关,把肠子塞回去,继续指挥战斗直至牺牲。
芹山战斗,红十三团共毙敌200多人,俘虏400多人,缴获敌团旗一面,创造了红军运动战中以一个团歼灭敌人一个团的光辉战绩,被授予“英雄模范团”的光荣称号,而且用缴获的捷克式武器装备了部队。

红十三团愈战愈勇,1934年8月初,第五次“围剿”中央根据地的敌北路军第三、十纵队向南推进,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的3个师布防于高虎垴一带,与来犯强敌展开第一次阵地防御战,主阵地由红五师十三团守备。
李天佑这时已提拔为红五师师长,指挥所部3个团正面阻敌。红十三团政治委员苏振华后来回忆说,十三团党员多,老战士多,战斗力很强,担任坚守半桥镇东的高虎垴和王土寨两座山头,这是敌人从广昌去石城的必经之路,彭德怀军团长亲自前来检查。战士们按照他的指示,加固工事,将粗大的松树锯倒,在工事上盖了两三层,又埋了半米多厚的泥土。工事外的前沿,埋下了许多地雷,还到山上砍了不少竹子,削成一根根竹钉,放在锅里炒干了,钉在木板上,然后铺在外壕的前面,上面再撒上乱草和泥土。在每个掩蔽部里,还都放了一口盛满清水的缸,一桶炒熟的大米,以备战时战士们充饥所用。
5日拂晓始,先是10多架敌机在阵地上空投弹,掀起冲天的烟尘,接着对面山上的敌人开始重炮攻击,高虎垴和友邻部队的阵地顿时陷落在一片烟火之中,整个大地在一片爆炸声中颤抖、崩塌、下沉,战斗一直打了两个多小时。敌军分左、右两翼进攻高虎垴核心阵地,密密麻麻,直朝山上冲来。
待敌人进入射击距离内,红军轻重机枪突然呼啸起来,迫击炮如鼓点般爆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敌人在外壕前死的死,伤的伤,一片鬼哭狼嚎,活着的吓得滚跌下山去。
激战中,红十三团三营营长韦纪牺牲,阵地又缺乏弹药。这时,团部同高虎垴联络的电话线被炮火打断,红军首长十分焦急。忽然,从高虎垴山上滚下一个人来,他一会儿飞跑,一会儿卧倒,穿行在炮火中间,是三营的通讯班长小刘。他跑到指挥所里掏出一张纸条递给团长,说道:“为送这封信,我们班里牺牲了3个同志。”团长打开这张被捏皱了的纸条,上面写道:团首长,我们三营有信心坚守阵地。只要补充些弹药,哪怕剩下一个人,也不让敌人跨过高虎垴一步!团部同志无不动容。
6日,敌人两个纵队向高虎垴阵地发起猛攻,红军与敌激战,击溃其8次冲锋。7日,红军虽调整部署,集中兵力守卫主阵地,但工事被毁,子弹打光,遂主动退出战斗。
师特派员陈复生感叹说:“我们五师十三团战斗作风历来以英勇顽强、坚决勇敢、灵活机动著称,能打大仗、恶仗,善打正面战和短距离冲杀的白刃战,所以很多战役中最艰苦的战斗都是安排十三团来打。”高虎垴战斗持续几天几夜,“英勇的十三团顽强地顶了下来,使得不可一世的敌人始终没有攻下高虎垴。”
高虎垴战斗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最激烈的一仗,敌人投入6个师的兵力,费时3天,只攻下不足3000米水平距离的山地。红军歼灭敌军3000多人,红十三团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只剩下三分之一人员。来自广西武鸣的参谋长卢绍武右足踝关节被敌子弹打伤,正好卡在大血管处,无法将子弹头取出,伤愈后调任红三军团教导营营长。
从高虎垴阵地后撤的红五师和兄弟部队,在大岭夹(万年亭在此山坳)一带构筑工事阻击敌军。8月14日,敌六十七师向万年亭周围高地进攻。当敌人进入阵地腹部时,红十三团猛烈侧射,敌军两个团在火网中东窜西突,几次冲锋均被击退。最后,敌人两个营兵力冲到红十四团阵前,接近主堡时,红十三、十五团以交叉火力封锁射击,红十四团施行反突击,全歼敌一个营兵力。至上午11时,残敌在飞机掩护下撤走,红军以极小代价,歼敌1000多人。红军总政治部的《红星报》刊文《模范的高虎垴战斗之后又有模范的万年亭战斗》,称赞“我百战百胜的‘们师’(五师代号)在战斗中越战越勇,显示了他们是无敌的红军,是红军的模范!”经此一役,敌人后来近半个月不敢前进。激战中,李天佑师长第5次负伤,左臂中弹。
湘江战役的铁血护卫
广西红军在中央红军长征中,继续写下堪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最经典的当是湘江战役。李天佑率领红五师作为彭德怀红三军团的主力,一直在左翼掩护中央纵队长征,在连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934年11月25日从湖南进入广西境内。
早在11月初,当中央红军进入湘南汝城时,蒋介石就判断中央红军的行进方向将是沿着红六军团路线西进,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于是急调湘、粤、桂及嫡系共26个师30万的兵力,在湘江以东地区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凭借湘江天险和兵力装备上的优势,将红军消灭在广西全县以南和湘江以东一带。
当时刚满20岁的李天佑,是中央红军中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11月27日,红五师驱逐了湘江东岸之敌后,接到命令:赴新圩阻击桂军,不惜一切代价,坚持3至4天,确保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过江!新圩阻击战打响,敌人派出桂军两个精锐师又一个团,共7个整团。敌机在我阵地上不断盘旋俯冲、扫射、投弹。敌人一次次冲锋,又一次次被打退。一方是以原广西红七军为骨干,一方是桂系第七军,双方厮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